古人常以流水比喻自己的性情,所謂的文人以流水比自修,被統稱為“喻性”。曾幾何時,振绺于朝堂的名賢們也會有心生閑雅的時刻。這樣的逃禅之心,是曆代文人所追求的。
醉在山水間
南宋《蘭亭序圖》卷(局部) 黑龍江省博物館藏
時光回溯,那是東晉時期穆帝在位的永和九年(353年)癸醜三月三日,當時任會稽内史的王羲之與他的好友孫綽、謝安等40餘位士人,為修禊蘭亭之事而相會于會稽山陰。
今藏黑龍江省博物館的《蘭亭序圖》卷是現存描繪蘭亭修葺故事較早的一卷繪畫,這件南宋水墨手卷全長近140厘米,在寬37厘米的高頭大卷之上,描繪了東晉時期那次借由蘭亭修禊而聚集于浙江會稽山陰處的文人雅集。
南宋《蘭亭序圖》卷(局部) 黑龍江省博物館藏
特别引人入勝的是,在潺潺流水之間,可見片片荷葉,每片荷葉上都放有一盞形似羽觞的酒具。這些荷葉載着流動的羽觞由上遊蘭亭而來,在溪水推動下将美酒送入嘉宴。細審畫卷,已有人喝得酩酊大醉,猜想應該是做不出詩來,便被罰酒三杯。
羽觞其形橢圓有兩耳形扳,故又稱耳杯。口部橢圓形,兩側有半環形的耳,在東周時期墓葬出土中常見以漆木質為多。後來再此基礎上又發展為兩邊有翅狀耳的類型,即産生了後來流行漢晉的羽觞。其名“羽觞”之由,多是由于其形狀似爵(雀),兩耳則像雀之雙翼。另外有一說,織飲時羽觞上可插羽毛,可有催人速飲之意。
西漢“君幸酒”雲紋漆耳杯 湖南省博物館藏
關于羽觞的記載,早期可見于《禮記》有“奉觞”、“行觞”等詞,《戰國策》也有 “舉觞”、“賜觞”等語,可見羽觞在當時頗為常見。這種羽觞兩耳似羽,便于執持,亦為“行酒”,但也未必說明羽觞一定專為浮于水面之上而制作。
西漢 彩繪漆魚紋耳杯 故宮博物院藏
至于“流觞”的記載,最早則可上溯到周公時代。西晉以前社會上早有流觞的風俗了。蘭亭流觞,遵修故事,他們流的是橢圓帶耳的杯,王羲之《蘭亭集序》中就有“引以為流觞曲水”、“一觞一詠” 兩處提及。
上巳修禊早已有之“曲水流觞”的典故在古代與“上巳”這個節日密切相關。曹魏時代之前,曾将每年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作為節慶,稱“上巳”,之後便逐漸規定為三月三日。三月三日的“修禊”之事原應指的是一種專門消災祈福的儀式。春秋時期,祓禊即有着強烈的避邪作用。
戰國 漆木耳杯 湖北省博物館藏
自西晉220年曹丕篡位稱帝至265年司馬炎改朝為晉起,中原之外的大部分周邊地區已不在明确的治榷之下。門閥巨室獨立壟斷土地經濟資源并操縱政治。他們襲取印度的種姓制概念開創的“九品中正制”,使得“士族”這個相對獨立的群體越發壯大。作為新興的“士族”階級,他們穩定而富足的生活顯然是那麼短暫,随着“五胡亂華”混亂局面的來臨,物産豐沛富足的黃河流域正式落入北方遊牧民族之手。
戰國晚期 獸耳金和 故宮博物院藏
另一方面,身處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西來的佛教文化與北方少數民族帶來的西域文明開始不斷沖擊着中原儒學一統的傳統精神信仰。而北方遊牧民族的統治又更加速了舊體制的崩塌。這兩點綜合起來,使整個曆史時期彌漫着一種的清淡與逃禅的氣氛之中。
原文作者:石钊钊
原文來源:《中國收藏》2018年5月刊《魏晉名賢的閑雅時光》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減)
《中國收藏》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系!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使用【文藏APP】,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衆号&微博&頭條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