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我們習慣把自己封閉起來。别人給你溫暖,甚至你自己想要接受别人的溫暖的時候,都接受不到。”
4月17日晚,劉若英主題為“陪你”的線上演唱會,在唱完第一首歌後,她坐在高腳凳上這麼聊着。講完這句話,劉若英沉吟片刻,接着說:“所以,唱歌吧。”
劉若英和團隊夥伴,圖源其微博。
劉若英昨晚溫暖了幾千萬人,在直播平台,這場線上演唱會的人數一度達到2600多萬,而如果全平台加起來,演唱會的觀看人次則上億。這個恐怖的數字創造了多項紀錄,可以說就連流量藝人注水造假也不敢刷到這種程度。以劉若英的出道年份和江湖地位已經并不需要再去證明什麼,但昨晚她還是證明了一個具有國民度的歌手引發的集體共鳴能創造多大的聲量。
從1995年在滾石唱片發行第一張唱片《少女小漁劉若英的美麗與哀愁》到如今,劉若英作為歌手出道已經足有25個年頭,而再過兩個月她就要迎來自己的50歲生日,放眼整個華語樂壇,能夠維持這種樂壇生命周期的歌手屈指可數。
所以時至今日,我們為什麼仍然在聽劉若英?疫情期間各種音樂現場活動的停辦自然是一方面,但更多的依然在于劉若英本身的吸引力。劉若英身上有完整的華語樂壇的烙印,這可能是其他歌手都不具備的一點。
《少女小漁劉若英的美麗與哀愁》封面。
第一個烙印,是她成長于滾石唱片的師徒制培養模式,在彼時人情味濃郁的樂壇裡出道,整張專輯都帶着滾石其他知名制作人的影子。在《為愛癡狂》等作品中副歌明顯的和聲,就足以給聽衆溫暖。
第二個烙印則是對日本良曲的翻唱,《後來》《很愛很愛你》翻唱自日本組合Kiroro,《原來你也在這裡》翻唱自中島美雪,《光》翻唱自玉置浩二,上世紀九十年代華語樂壇原創力量崛起後,對日本流行音樂的翻唱一度式微,而劉若英能夠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憑借這幾首歌打下江山,既是時也命也,也是她本人對這幾首歌的演繹極具個人特色。
在這裡必須強調的是,筆者并不對這些翻唱抱有任何偏見,更何況劉若英本人也并不避諱這些代表作有日本原曲的事實,她甚至直接把Kiroro請到演唱會上,三人合唱中日雙語版的《很愛很愛你》,中日音樂人的這種惺惺相惜,與其用“奶茶漢化組”這種外号來嘲諷,倒不如珍惜這種可貴的火花。
第三個烙印,是華語樂壇可貴的情誼。
劉若英點贊五月天阿信的微博。
昨晚的演唱會上,劉若英演唱的曲目從老牌滾石的《漂洋過海來看你》和《愛的代價》,到滾石曾經最大競争對手飛碟唱片的《親愛的小孩》,到和劉若英同期的滾石與相信音樂的夥伴五月天,以及同是獨立樂團出身的吳青峰,再到陳奕迅的《Shall we talk》,還有樂壇相對新生力量的白安、李劍青與魏如萱,這些歌手本身和劉若英事業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交集,而私下裡更是好友,可以說劉若英昨晚的演唱會本身,就是一部華語樂壇編年史。
你在如今的華語樂壇裡其實根本找不到這種情誼的存在了,微博搜索“糊壇”兩個字,幾乎都是年輕歌手們的粉絲嘲笑整個樂壇,順便把自己的偶像說成是整個華語樂壇的救世主。而曾經尊重其他歌手、更尊重自己音樂的那個華語樂壇,正漸行漸遠。
而中國聽衆最喜歡的成人抒情,如今的歌手也不屑于做了,他們把目标放在讓歐美聽衆認可,把自己的唱片套上一堆花哨的概念。筆者并不反對這種進取精神,但本應最該被尊重的聽衆本身,卻正在被如今的歌手們忽略。
這場線上演唱會的可怕流量,除了為劉若英本身感到欣慰與開心的同時,我同樣希望它會是一個信号,能夠向如今年輕的音樂從業者們傳達:尊重音樂、尊重同仁、尊重聽衆,永遠都不會是過時的事。
□陳小寒(樂評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劉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