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山城地名解析中,我們在文末留下了這樣的問題:“坪是高處平地,壩是低處平地,那沙坪壩呢?”
山城地名解碼:壩為低處平地,坪為高處平地,網友:那沙坪壩呢?
有網友指出,坪是高處平地,壩是低處平地的說法太過武斷,難道桐梓坪在高處?打槍壩在低處?坪和壩本來就都指平地,沒有什麼高低區别。
事實果真如此嗎?“坪”和“壩”真的沒有一點區别嗎?假如“坪”和“壩”的區别真的存在,那又是什麼呢?
通名與專名在正式開始讨論“坪”和“壩”之前,先介紹兩個基礎的地名學概念:“通名”和“專名”
通名就像姓,專名就像名;通名用來界定類别,而專名用來區分和特指。
以地名“李子壩”(渝中區)與“李子林”(大渡口區)為例。
李子壩沿線
李子壩的專名叫“李子”,通名叫壩;李子林的專名叫“李子”,通名叫林。由于地理環境不同,兩地通名不同;但兩地都遍栽李子樹,專名湊巧一樣叫“李子”。
相同的專名容易引起誤解,不然每天不會有那麼多遊人錯把渝中區的磁器街當做沙坪壩的磁器口了。
磁器口
從前大家感歎重慶地名複雜混同、陷阱很多,但隻要改換思維就能想通,就像你不會把兩個同名不同姓的人當做同一個人。
“坪”和“壩”都是地名學中的通名,粗略大概地說,它們的确都是平地。在《漢語大辭典》中,坪的釋義為“地平也”;而在壩(壩的繁體字)的釋義中也可以找到釋例:“壩子:平地”。
三峽大壩,拍攝者April
但就像我們都知道三峽大壩不是三峽大平地一樣,壩,除了平地的含義以外,還有兩種釋義,一為堰,即攔水的建築;二為保護堤岸的水工建築——這是坪和壩的第一點區别。
而将那些“堤堰”的釋義剔除,隻看作為平地的“壩”和“坪”,它們又有什麼區别呢?
根據四川外國語大學的黃小在2014年所做的調查,重慶市内共有838個以坪和壩為通名的地理實體。
他調查了這838個坪和壩,最初的發現是,重慶市九區内的”壩”比“坪”多,有447個壩以及318個坪,坪的數量隻有壩的70%。
之後他将地名分為四大類:記叙人文曆史的記叙性地名、寄托感情的托寓性地名、描述性地名以及其他類型不明的地名,四個大類裡又有許多子類别。
轉動手機查看描述性地名所有子類别:
在所有的分類工作都完成之後,能歸納出坪和壩的三點異同:
1、當一區域的專名為植物時,其通名更有可能是“壩”
坪的數量隻有壩的70%,可是重慶九區内以植物命名的73個地名裡,有53個(73%)都是”坪“。
黃桷坪地區
2、無論是壩還是坪,都是渝中區最少,巴南區最多
巴南區有284 個坪壩,而渝中區隻有10個——也許與巴南區下轄面積大,而渝中區下轄面積小有關。或者是,渝中半島自古以來就是政治經濟的中心,曆史文化積澱厚重,人類活動對自然景觀的改造也大,比起用壩、坪等描述自然環境的通名,更傾向于使用“碑”、“口”等記叙文化曆史、人造景觀的詞做通名。
渝中區
3、不論是“坪”還是”壩“,人物氏族地名占比都是最大的
40%的壩與30%的坪都是人物氏族地名。在838個坪壩裡,有269個坪壩的得名時間有據可依——明代及以後,在這269個坪壩裡,又有55個都采用了人民氏族地名。“湖廣填四川”是明末清初的移民運動,大規模以氏族地名,應該與重視宗族關系的移民有所關聯。
地理特征上的相似與差别上一篇文章中曾寫到:“壩為低處平地,坪為高處平地”,這一論斷真的對嗎?
根據四川外國語大學的研究者黃小的調查研究,“壩”除了指平原以外,還指灘塗(珊瑚壩)、島嶼(廣陽壩)、沙洲(外壩);而“坪”還指山脈(回龍坪)與台地(黑石坪)——這一事實似乎印證了壩低坪高的判斷。但我們撇開這些特例,繼續看作為“平原”的坪與壩。
珊瑚壩
1986年和1997年所編纂的重慶地名錄中有對重慶市内“壩”與“坪”地勢的描述:重慶市區有地況記錄的“壩”有30個,“坪”有29個。
30個壩子裡,有18個位于窪地、山坳與山下——其中包括菜園壩、羅家壩等;有12個位于高處,其中包括羊子壩、打槍壩等。
而在29個坪裡,僅有南岸區的桐梓坪處于低處,其餘的28個坪都分布于高處,其中就包括渝中區的大坪、九龍坡區的楊家坪與黃桷坪。
楊家坪
隻論及這59個記錄在案的“坪”與“壩”,我們發現, 有96.6%的“坪”地處高地,有60%的“壩”低處低地。“壩為低處平地,坪為高處平地”的論斷的确有些草率,不過我們或許可以說,“大多數情況下,壩為低處平地,坪為高處平地”——這就對了。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沙坪壩究竟是坪還是壩?”
沙坪壩地處嘉陵江畔,開闊平緩,是江水沉積形成的沙洲,肯定是個壩子,但地名裡為何會夾進一個“坪”字呢?
有網友提出自己的意見,指出沙坪壩的得名也許與“二次命名”有關:
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但因缺乏文獻,還是不敢擅斷,假如您對沙坪壩的得名有自己的意見,請與我們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