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的網約火鍋新聞中,吃飯點份日本牛肉竟然要幾千塊!
圖片來自微博
這難道是傳說中的「日本和牛肉」麼?
和牛肉作為全球頂級食材之一,是全球價格最為昂貴的牛肉。
但在多數人的生活中,和牛一直扮演着“隻聞其聲,不見其牛” 的角色。
一、什麼是和牛?和牛是日語單詞(wagyu),是日本的本土牛品種。
目前日本和牛有四種:
四種和牛中最受歡迎、産量最大、價格也最貴的,是最容易形成雪花牛肉的黑毛和牛。
日本著名的幾種和牛:松阪牛、神戶牛、近江牛等都屬于這一類。
圖片來自All about Japan
日本和牛攜帶着容易在肌肉中積累脂肪的基因。
以它的大理石花紋而聞名,相較于其他品種的肉牛,日本和牛的油花多、密而平均,肉質呈粉紅色。
圖片來自YouTuBe博主Ting' Bistro克裡斯汀
造就了日本和牛肉更嫩、更多汁、更有牛肉味的特點。
牛肉肌裡之間散布的網狀的細小脂肪,這種肥瘦相間且筋膜較少,使和牛肉吃起來不需要費力咀嚼。
圖片來自YouTuBe博主Ting' Bistro克裡斯汀
和牛肉夾雜在肌裡間的脂肪,熔點相對較低,一般是在30-40度,低于人體的37度。
所以有些和牛會有入口即化的的感覺。
和牛肉在簡單的煎烤後,可以産生豐沛的汁水,會帶來爆漿般的滿足感。
圖片來自matcha
豐沛的牛肉脂肪,使得很多揮發性香味物質溶解其中。
自然而然為和牛帶來了更濃郁的香氣,這也正是我們所說的「牛肉味兒」。
不過光攜帶有基因,并不一定能夠讓牛肉變成雪花肉。
還需要适合的飼養方法,從牛舍的建造到飼料的選擇,都需要十分的仔細。
在日本,除了以上這四個品種的和牛,其它的牛就算是在日本飼養,也不能叫和牛。
二、你吃到的和牛并不一定來自日本!日本和牛極佳的口感吸引了世界各地人民的關注。
1980年和1990年,日本黑毛和牛的DNA分别被帶入美國和澳大利亞。
具有和牛遺傳基因的牛,也在世界範圍内被飼養了起來。
不過這些和牛到了日本隻能叫**牛肉,不能叫「和牛」。
但是國際上并不管日本的純正血統這一套,有一定的和牛基因都可以叫做和牛。
甚至高品質的牛肉如果脂肪分布均勻,也都挂上了“和牛”的稱呼。
然而出于防控瘋牛病的考慮,我國目前隻從少數幾個國家進口牛肉,其中并不包括日本。
換句話說,正規渠道我們是吃不到日本和牛的。
所以,你能吃到的和牛大部分都來自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三、雪花牛肉≠和牛我們都知道和牛能夠産出高品質雪花牛肉。
但雪花牛肉并不等于和牛,不同品種肉牛的不同部位都有可能形成雪花,根據牛肉等級、品質不同會有差異。
每個國家對牛肉的評級都是不同的。
目前國際上比較公認的分級方式來自日本、美國和澳洲。
1、日本
有強迫症的人一定很喜歡這種複雜的分級方法。
圖片來自wagyu-authentic
首先根據一頭牛身上可食用瘦肉比例分成A、B、C三個等級。A為最多、C是最少。
英文字母後的數字是以脂肪交雜程度(BMS)、光澤度、細膩程度和脂肪色澤分成1~5個級别,等級越高,肉質越好。
其中脂肪交雜程度(BMS)還單獨分成了12個等級。
圖片來自wagyu-authentic
通常BMS達到5已經有明顯的雪花了。
A5級和牛的脂肪分布和肉質都達到了頂級,入口即化。
2、美國
美國農業部将牛肉分成了:Prime(極佳級)、Choice(特選級)、Select(上選級)、Standard(标準級) 、Commercial(商業級)、Utility(實用級)、Cutter(切割級)和 Canner(制罐級) 8個等級。
(極佳級這個翻譯由于涉嫌違反廣告法,目前不能直接在商品名稱裡體現)
美國的最高等級Prime在日本和牛中隻能排到A1級别。
一般前三個等級才有資格做成上等牛排。
Standard 和Commercial等級的肉,經常直接以食用牛肉形式出售。
Utility、Cutter和Canner等級的肉很少在零售中出售,大部分是用來制作牛肉加工産品,比如罐頭等。
3、澳洲
澳洲的MSA牛肉分級制度,主要以「肉色深淺」和「脂肪分布」等對牛肉進行分級。
澳洲官方定級标準是M1~M9級,越高級表示脂肪和肉的比率越高、分布越平均,品質越好。
随着和牛的引進,開始出現M9 級,我們經常看到的M12都是商家自封的,實際應該就是M9 。
不過就算最頂級的澳洲和牛,也隻能跟日本和牛的A3相媲美。
綜上,和牛在市場上的價格與牛的品種、等級都有關系,總結一下:
關于牛肉,大家還有什麼想要知道的呀?歡迎給我們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