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阿拉蕾家庭狀态

阿拉蕾家庭狀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07:10:14

湖南衛視又挨罵了,因為《爸爸去哪兒》,圍繞假想父女是否應該有身體接觸之類的問題,網友們争執不下。而四歲的阿拉蕾和二十三歲的董力,更是因為童言無忌,一句“等我長大了媽媽把我嫁給你”引爆輿情。今天,我們的原創主筆瑪琪雅朵從心理學角度解讀“阿拉蕾的眼淚”,如果你能讀懂,會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爸爸去哪兒》事件中,關于兒童自我保護的問題,最近大家讨論的很多,我在此不涉及,隻單純讨論這句話“等我長大了媽媽把我嫁給你”。其實,這個年齡的孩子,尤其是女孩,說出這樣的話并不奇怪。

阿拉蕾家庭狀态(阿拉蕾嫁給誰不重要)1

模仿是學習的重要形式

阿拉蕾家庭狀态(阿拉蕾嫁給誰不重要)2

給大家講個笑話:一個小男孩,從幼兒園回到家,對媽媽說:“今天李曉菲跟我說咱們結婚吧。”媽媽一驚,問:“你怎麼回答的?”小男孩說:“我說好吧。”媽媽又一驚,問:“然後呢?”“然後,”小男孩邊玩玩具邊頭也不擡地說,“然後我們就各玩各的去了。”

阿拉蕾家庭狀态(阿拉蕾嫁給誰不重要)1

誰能理解阿拉蕾的眼淚

阿拉蕾家庭狀态(阿拉蕾嫁給誰不重要)2

但是我對節目中另外一些事情不能認同,比如今天我想說說關于阿拉蕾的眼淚的那些事。

《爸爸去哪兒》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節目,孩子們要完成這些有難度的任務,真是不容易,困難大的時候,哭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尤其是阿拉蕾,她的眼淚已然成了節目的一大看點。

可能有人會說,小女孩就是愛哭呀,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這一點我無法否認。也許小女孩确實比小男孩愛哭,沙溢的兒子安吉就是一個堅強的小男子漢,碰見再大的困難,也不輕易掉眼淚;也許小女孩确實比大女孩愛哭,考拉雖然與張倫碩之間有一些小小的分歧,但仍然獨立而和諧地參與錄制。

但這并不意味着我們就應該忽視小女孩的眼淚,因為哭是孩子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比如小嬰兒用哭聲來傳遞饑餓不适等需求,比如稍大一點的孩子用哭聲表達内心的情緒。所以,當我們看到阿拉蕾的眼淚,至少我們應該想一想,眼淚為何而流?

為何而流呢?因為在石階上摔倒,因為在沙漠中迷路,因為想念媽媽……畢竟隻是一個四歲的孩子,離開父母,與一群陌生人工作生活在一起,這其中有許多艱難,是她力所不能及的,眼淚可以宣洩情緒,有時亦能換來幫助。

這樣的眼淚,雖然惹人心疼,但也是人之常情,所以我們不必大驚小怪,把它看作一次成長就好。

但是還有一些眼淚我們必須重視,比如第四期裡孩子們曆經磨難尋找爸爸,阿拉蕾的兩次流淚:

第一次流淚:孩子們發現爸爸們藏在一群怪猴中,除了阿拉蕾,大家都牽着爸爸的手離開了,阿拉蕾說:“都沒有人要我。”然後大哭起來。

第二次流淚:阿拉蕾發現“爸爸”董力被困在不遠處的大樹怪中,想要解救卻得不到幫助,村長給了她魔法也不起作用,情急之下,大哭起來。

很明顯,阿拉蕾的哭聲中包含了無助、孤獨、恐懼……這些都是常見的情緒,但是産生的原因,我們卻未必清楚。

我實在不贊同節目組這樣去為難一個四歲的小女孩,因為裡面的好多事情已經遠遠超出了她的認知能力,會給她帶來負面的心理影響。

阿拉蕾家庭狀态(阿拉蕾嫁給誰不重要)5

阿拉蕾家庭狀态(阿拉蕾嫁給誰不重要)1

怎樣從節目中讀懂自己的孩子

阿拉蕾家庭狀态(阿拉蕾嫁給誰不重要)2

當然,若能從節目中給父母們帶來兒童心理發展方面的啟迪,恐怕也就實現了這個節目最積極和正面的意義。

所以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些分析,以期盡量從阿拉蕾的表現分析,讀懂自己的孩子:

1

請别破壞依戀關系

所謂“依戀”,是孩子與撫養者之間一種積極的、充滿深情的感情連接。阿拉蕾情感依戀的核心對象自然應該是她的母親,但是在節目組這個特殊的環境中,孩子遠離父母,便會與比較親近的人建立起依戀關系,如村長李銳、小夥伴和爸爸們,尤其是臨時爸爸董力。

孩子們信任、依賴自己依戀的對象,但阿拉蕾卻要眼睜睜看着所有小夥伴牽着爸爸的手從面前離開,隻留下一個孤零零的自己身處于一群旁觀的怪猴之中,無論怎樣呼喚哀求都得不到幫助,這種被抛棄感使阿拉蕾發出“都沒有人要我”的哀歎。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哈洛的那個著名的“鐵絲猴子VS絨布猴子”的實驗,證明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是孩子非常重要的心理需要,倘若孩子感知到孤獨,就會對他人産生不信任感,要知道安全感才是少兒心理健康的基礎。

再講一個聲名狼藉的實驗—— “鐵娘子”實驗。還是哈洛,他制造出各種邪惡的“鐵娘子”扮演猴媽媽,對着小猴用冷風吹、射鐵釘刺、發怪聲吓,可小猴再痛苦也不離開母親,反而把她們抱得更緊。

受傷的孩子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去找他的媽媽,阿拉蕾哭的那樣傷心絕望,仍然執着地尋找“爸爸”董力,這難道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嗎?難道沒有受傷之後想得到庇護和慰藉的心理需求嗎?

各位父母,既然知道孩子是這樣無條件地依戀我們,就讓自己成為更值得孩子依戀的父母吧!

阿拉蕾家庭狀态(阿拉蕾嫁給誰不重要)8

2

注意小孩子們的“泛靈心理”

為了給尋找爸爸增加難度,節目組想了很多辦法,恐龍、面具人、怪猴、大樹怪統統上場,阿拉蕾和小夥伴們闖關前進。那些大一點的孩子輕易看穿了僞裝,可小一點的孩子更容易被吓哭。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小孩子們的“泛靈心理”在起作用。

阿拉蕾家庭狀态(阿拉蕾嫁給誰不重要)1

什麼是“泛靈心理”呢?

阿拉蕾家庭狀态(阿拉蕾嫁給誰不重要)2

“泛靈心理”由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指幼兒期孩子,特别是三四歲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心理傾向,它是幼兒缺乏必要的知識、邏輯思維能力不足、意識發展不充分的表現。

這種心理狀态雖然獨特卻非常普遍,孩子們會與玩具說話、與花草樹木交流……在他們眼中一切東西都具有生命、思想、感情和活動能力。

所以,4歲的阿拉蕾雖然能夠鼓起勇氣面對這些奇怪的“東西”,但心理感受與大孩子是不一樣的,相比較大孩子們玩遊戲一般的心理狀态,他們需要克服更強烈的恐懼感,因為他們認為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而且親眼所見、親身經曆,會讓他們更易混淆現實與幻想,比别的同齡孩子更加執着于這樣的想法。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如果遇到孩子有“泛靈心理”的表現,往往被建議淡化處理,随着認知程度的提高,這些表現會自然消失。但是在節目中,這些反而被強化出來,有的時候還會有一點故意吓唬人的味道,這樣的做法恕難認同。

阿拉蕾家庭狀态(阿拉蕾嫁給誰不重要)11

3

“泛靈心理” 是把雙刃劍

倘若教育者有足夠的智慧,合理利用兒童的“泛靈心理”,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鄰居家有個活潑好動的小男孩,他有很多玩具。媽媽經常抱怨說,孩子把地下床上擺的都是玩具,收拾起來很費事,往往前腳剛收拾好,後腳就又一團糟,搞得她疲憊不堪,跟孩子生了好幾次氣,小家夥挨訓的時候哭得稀裡嘩啦,事後卻還是老樣子。

可有一天,他從幼兒園回來,居然自己主動收拾起玩具。媽媽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做。孩子回答,老師說每個玩具都有自己的家,如果不把它們送回家,它們會傷心和害怕的。我在幼兒園裡就會想家,玩具一定也想家。

給這個有智慧的老師點個贊。這個孩子才三歲,剛上幼兒園,規則意識還很差,培養把玩過的玩具放回原處的好習慣,隻依靠簡單的說教很難實現,需要講點策略和方法。

老師巧妙地利用“泛靈心理”,讓孩子感覺到,玩具是有生命的,讓玩具回家是件美好的事情,而不是被要求必須做到的事情,教育效果自然更好。

不過“泛靈心理”是一把雙刃劍,倘若教育者智慧不足,方式方法簡單、生硬而粗暴,那就極易讓孩子形成錯誤的認識,或者形成心理傷害。

下面這種情況相信家長們可能都見過或聽說過:

孩子在房間裡高興得又跑又跳,家長在後面緊張地看護,生怕磕着碰着,可一個沒注意,孩子就被小凳子絆倒了,哇哇大哭起來。看着孩子滿臉的眼淚,家長(尤其是老人)心疼,為了安慰孩子,就拍兩下小凳子,說:“小凳子碰疼了寶寶,打它,看它以後還敢不敢碰寶寶了?”

如果是第一次見到這種做法,孩子往往驚奇地瞪大眼睛看着,忘了哭泣;如果以前經曆過這種做法,孩子可能還會伸出小手也去打兩下凳子。

這種做法非常不科學,除去讓孩子分清責任、承擔結果等話題不說,單從“泛靈心理”的角度來分析:孩子被小凳子絆倒哭泣,是因為疼痛和受到了驚吓,注意力并不在小凳子上,而家長的做法會讓他誤以為小凳子想要傷害他。

馬斯洛認為:個體變得憂慮起來,不是與饑渴這樣一些需求有關,而是和他的恐懼和焦慮有關。如果孩子對周圍環境産生不信任感,有可能會變得霸道或者畏縮懦弱。

所以,對于孩子的“泛靈心理”,唯以愛心和智慧善加利用,方能發揮它的正面作用。

康斯坦丁諾夫說:“必須掌握兒童的生理和精神的本性的發展規律。”

以此與各位父母共勉!

願阿拉蕾堅強成長,總有一天,阿拉蕾不再相信眼淚!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盡快聯系删除,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