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炭翁
唐 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鬓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将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绫,系向牛頭充炭直。
一、整體感知
這是一首叙事詩,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描寫,揭露了“宮市”的掠奪本質,反映了中唐以後統治階層直接剝削、壓迫人民的社會現實。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一節寫賣炭翁勞苦悲慘的生活。開頭先概括交代人物的基本情況,繼而對他的肖像做了精練傳神的描繪,“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鬓蒼蒼十指黑”,寫兩鬓可見其蒼老,寫面龐、十指可見其生活之艱辛,接着用一問一答,将老翁的命運與他所燒所賣的炭緊緊聯系在一起-----這炭是老翁的全部生活依托,但也不過是換取起碼的溫飽而已。“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一極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實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慘境遇。這一點與白居易《觀刈麥》詩中“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的心理如出一轍,而其根源都在于社會的不公平。接下來寫老翁趕車賣炭的情景。詩人有意将他放在雪後這樣一種極其寒冷的天氣情況下(俗話說“下雪不冷化雪冷”),天氣已如他所願,他強忍饑寒,滿懷希望的“曉駕炭車碾冰轍”,掙紮着來到“市南門外” “泥中歇”,更寫出了老翁精疲力竭的情态。
第二節寫“宮使”對賣炭翁的掠奪,前四句描繪“宮使”橫行霸道的醜惡行徑,“翩翩”寫出其橫沖直撞、趾高氣揚的動作和神态,“手把 ”“口稱”見其仗勢欺人專橫跋扈,“回 ”“叱”“牽”這着一連串動作,則刻畫出其蠻不講理、霸道兇殘的面目。後四句 寫被掠奪的結果寫。“一車炭,千餘斤”極言其多,而且是老翁生活的一切依憑,卻隻因為是 “宮使驅将”所以“惜不得”,看似輕描淡寫的三個字,多少無奈,多少悲憤,多少絕望盡在其中。“半匹紅紗一丈绫”,數量極少,價值極低,與“一車炭,千餘斤”構成強烈的反差,宮使竟将其充炭直,明明是光天化日下赤裸裸的搶劫,卻要打着宮市的旗号,無恥的嘴臉更是暴露無遺。
詩人沒有直接發議論,對統治階層罪惡的揭露和控訴,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都蘊含在情節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寫中,這是《賣炭翁》感人至深的原因。
二、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詩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題下自注“苦宮市也”,說明了詩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宮市的巧取豪奪,二是指宦官的惡行破壞了宮市之名,毀了皇家的聲譽,既為民生叫屈,又為皇上擔憂。“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自唐德宗貞元末年起,宮中日用所需,不再經官府承辦,由太監直接向民間采購謂之宮市, 太監常率爪牙在長安東市,西市和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百姓深受其害,韓愈一語道破:“名為宮市,其實奪之。”
三、作者作品
選自《白居易集》。白居易,字樂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車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與元稹 共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作有《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 ,我們學過他的《錢塘湖春行》
四、本詩體裁:古體詩(樂府詩) 題材:諷喻詩從表達方式上說是叙事詩
五、 詩句賞析,。
1、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解詞:翁,是古代對老年男子的稱呼另外還有, “叟”“父,讀三聲” 薪:木柴。 譯文:一個賣炭的老翁在終南山裡一年到頭地砍柴,燒炭。
内容:概括交代人物的基本情況。
2、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鬓蒼蒼十指黑。[蒼蒼)灰白
譯文:他滿臉灰塵,完全是煙熏火燎的顔色,兩鬓的頭發已經灰白,十個指頭卻像烏炭一樣黑。
賞析:(1)肖像描寫,描寫了賣炭老人兩鬓蒼蒼、灰塵滿面,十指黑黑的形象, 寫兩鬓可見其蒼老,寫面龐、十指可見其勞作之艱辛,表達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2)細節描寫,就抓住賣炭翁三個部位, 他的面、兩鬓、十指。 寫了三種顔色。煙熏色,灰白色,還有黑色 ,刻畫老人蒼老悲苦的這個形象, 飽含着對賣炭翁的同情。
(3)對比:兩鬓花白與“十指黑”的對比,賣炭翁年老與艱辛、勞苦鮮明對比,表達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4)側面
3、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何所營:做什麼用。營,謀求。
譯文:賣了炭,得到一點錢,拿來做什麼用呢?隻不過是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飯食。
賞析:運用設問修辭,一問一答,将老翁的命運與他所燒所賣的炭緊密相連,炭隻能換取溫飽,是全部生活依托,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表達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4、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譯文:可憐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但他卻擔心炭價太低,隻盼望天氣更加寒冷。
賞析:運用心理描寫,身上衣單與願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鮮明對比,表現賣炭翁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完全可以理解賣炭翁“心憂炭賤”,真實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慘境遇,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5、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曉:早晨
譯文:昨天夜裡,長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裝好木炭,套上牛車,軋着冰凍的車轍印趕往集市。
内容:老翁清早趕車賣炭的情景。
賞析:(1)環境描寫,描寫了雪大、路滑 ,道路難行,以及寒冷的環境,渲染凄清氛圍,襯托老人賣炭的辛苦,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2)煉字:“輾”這個字,寫出了天氣寒冷, 道路結冰,突出了賣炭翁的辛苦,又寫出了牛車的重量,說明了賣炭翁的勤勞。
(3)動作描寫,寫出賣炭老人早起駕車踏雪輾冰的艱辛畫面感頗強,讀之如在眼前。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5、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市〕城市中劃定的集中進行交易的場所。唐代長安有東、西兩市,各有東、西南、北四門。
譯文:牛也十分疲倦,人也很餓了,太陽已升得很高,他便在集市南門外泥濘的路上歇息。
賞析:“牛困”“人饑”運用互文,寫出因路途遙遠, 老翁精疲力竭的情态。“泥中”寫出老人歇息的環境惡劣, 突出老人賣炭艱辛,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6、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翩〕輕快的樣子。(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太監。白衫兒,指太監手下的爪牙。
譯文:有兩人騎馬揚鞭翩翩而來,那是誰呀?是皇宮裡派出來采辦的宦官和差役。
賞析:“翩翩”本意是輕快的樣子,形容舉止灑脫,這裡表示宮使橫沖直撞、趾高氣揚的形象,與賣炭翁為生活操勞而凄慘的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惡。
宮使是個怎樣的形象? 橫沖直撞、趾高氣揚的形象。
7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文書〕公文。敕(chi)指皇帝的命令。回:調轉。叱:吆喝。〔牽向北)長安城宮廷在北面,集市在南面
譯文:他們走到賣炭翁前,手持公文憑證,裝模作樣自稱是奉旨辦貨,說着,就讓車子調轉方向大聲呵斥着牛,往北邊皇宮方向趕去。
賞析:運用動作描寫,“手把 ”“口稱”見其仗勢欺人、專橫跋扈,“叱”“牽”這一連串動作,則刻畫出宮使及其爪牙蠻不講理、霸道兇殘的面目,表達作者對統治階級的批判。
8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将惜不得。〔将)助詞,用于動詞之後。〔惜不得〕吝惜不得。譯文:那譯文:一車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這樣眼睜睜的被宮使拉走,老翁雖然捶胸頓足、萬般不舍,卻也無可奈何。
賞析:心理描寫,表現了賣炭翁雖萬般不舍,卻又無可奈何,以及悲憤絕望的心理,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統治階級的批判。
9、 半匹紅紗一丈绫,系向牛頭充炭直。(紅紗 一作:紅绡 “直”同“值”。
譯文:結果他們隻給了半匹紅色薄綢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邊,說是用來充抵炭錢。
賞析:“半匹紅紗一丈绫”,數量極少,價值極低,與“一車炭,千餘斤”構成強烈的反差,反襯了宮使的巧取豪奪, 揭露了統治階層無恥的嘴臉 。
6、 寫作手法 對比
7、 感情基調: 悲涼
八、 思想感情:通過講述了一個宦官及其爪牙搶奪百姓财物的故事,揭露了“宮市”的掠奪本質,反映了中唐以後統治階層直接剝削、壓迫人民的社會現實。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統治階層的批判。
九、練習
(一)理解性默寫
1、《賣炭翁》中,作者運用襯托的手法,突出賣炭翁年邁以及生活艱辛的句子,
,
2、 《賣炭翁》中描寫賣炭翁肖像的句子 ,
3、 《賣炭翁》反映賣炭翁矛盾心理活動的句子是 ,
4、《賣炭翁》中揭露宮使仗勢欺人,蠻不講理的語句 ,
(二)
1、下列對詩歌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鬓蒼蒼十指黑”以外貌描寫表現了賣炭翁的辛苦勞作。
B、“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以心理描寫反映了賣炭翁悲慘的生活境遇。
C、“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寫表現了賣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紅绡一丈绫,系向牛頭充炭直”以動作描寫揭露了宮使兇殘掠奪的面目。
2、下列對詩歌理解賞析正确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是一首諷喻詩,也是一首叙事詩,從題下自注“苦宮市也”也可以看出是的主題在于揭露唐朝宮市的公開掠奪性。
B、白居易是宋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與李白杜甫一樣,都是著名詩人。
C、全詩完整的記述了賣炭翁燒炭運炭和賣炭的經過,刻畫了賣炭翁受壓榨受欺淩,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運用叙述,“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鬓蒼蒼十指黑”,則運用說明 全詩筆法簡潔,富有表現力。
3、下列對詩歌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賣炭翁》一詩揭露了宮市的弊端帶給勞動人民的不幸,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B、“稱敕”“牽”幾個簡潔而有力的動詞,形象地描繪出宮使如狼似虎般地蠻橫掠奪。
C、“手把文書口稱敕”中的文書是行政機構間互相往來的平行公文, 而小太監手裡卻有文書和“ 敕”,這兩個詞表現了宮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奪。
D、“牛困人饑日已高”七個字,就直接寫出了賣炭翁在雪地趕車行走的整個過程,形象地寫出了賣炭翁賣炭的艱難困苦,路遠、車重、雪厚、人苦。
(三)問答題
1、 《茅屋為秋風所破 歌》和《賣炭翁》思想感情和寫法上的異同。
答:形式方面:《賣炭翁》有七言句《茅屋為秋風所破 歌》有三言、七言、九言。用韻靈活,可以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還可以中途換韻,不講究平仄、對仗。《茅屋為秋風所破 歌》屬于歌行體,《賣炭翁》屬于樂府體。
思想感情: 《茅屋》側重于表達自己渴望廣濟蒼生的博大胸懷,而 《賣炭翁》 更多是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
寫法上: 都有較強的叙事性,也有比較精彩的描寫。《茅屋》末節有内心獨白,是直接抒情,《賣炭翁》隻是記叙和描寫,沒有觀點和情感的直接表達。
2、 賣炭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揭露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答:講述了一個宦官及其爪牙搶奪百姓财物的故事:賣炭老人含辛茹苦燒出的一車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極低的價錢買走,這揭露了當時宦官家借宮使之名強取豪奪,民間财物的社會現實。
3、總結本詩 對比手法的運用
(1)賣炭翁的艱辛勞作,生活不易和 這個宮使的巧取豪奪 對比
(2)是賣炭翁的悲憤無助和宮使的蠻橫無理形象的對比
(3) 人牛困人饑與翩翩而來的宮使對比。
(4)就是千餘斤炭的價值 和這個賣炭的所得進行了對比
(5)衣單與願天寒矛盾心理對比,寫出了賣炭翁想要賣掉木炭買衣時的迫切心情。賣炭翁願天寒時木炭賣個好價錢的希望與木炭被掠奪的絕望的對比
揭露了宮市的黑暗,表達作者對勞動人民的艱辛與不幸 的同情,抨擊了統治階層
3、 整首詩采用叙事和描寫,就更加顯得的含蓄深沉
4、 情節上由哪幾部分構成?
答:由 燒炭、運炭, 炭被搶這三部分組成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