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既是理,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古人有句話叫“相由心生”,我們的心會在外貌上呈現出來,這裡并不是單單指容貌的美醜,而是神态。
心地善良的人,自然和顔悅色,心底醜陋的人,即便看起來漂亮,也會給人尖酸刻薄的感覺。
我們的言行就是複雜内心的反映,按照王陽明的所說的,要讓人的言行舉止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就要從内心入手,隻有内心達到至善純粹的境界,才能收放自如,不為外物所控制,也不為欲望所左右。
2、聖人無善無惡,隻是“無有作好”,“無有作惡”,不動于氣。
王陽明的弟子請教他問:為什麼天地間的善難以培養,而惡又難以去除呢?
王陽明就舉了這個例子告訴他的弟子,當人們在賞花的時候,肯定是不喜歡看到花的旁邊有雜草的,因為雜草的出現影響了花的美觀。
這個時候,草對于你來說,就是惡的。
而當人們需要用到草的時候,卻又認為它是善的。
這種好惡之心是因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自己的自身的私欲而産生的好惡之心罷了。
聖人的心裡是沒有善惡的,隻要放空自己的,才不會讓内心搖擺不定。
而這種無善無惡的狀态,就是内心特别安靜的時候,這個時候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
而有善有惡的時候,則是氣動的時候,心動的時候,這個時候内心自然不知所措,一片茫然。
3、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無主宰,便隻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王陽明的學生問他,平時思想意念總是很亂,有事情做的時候,自然是很忙的,可是沒有事情做的時候,也忙,這是為什麼呢?
王陽明說道,這世間的萬物本來就沒有一刻是停止的,但是這千變萬化之中,是有一個主宰的,這個主宰則是不變的。
能這個主宰就是我們的心,隻要你的心平靜下來,人雖在動,心也能不焦不躁,亦不會有心累的感覺。
隻有把心靜下來,才不會陷入莫名的慌亂之中,才能觀察到自己的念頭,轉變自己的觀念,将自己的心放到天地之間,自然能找到那份從容自在。
4、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王陽明的父親是狀元,但是他的心思卻沒花多少在考試上,因此多次參加會試都落榜了。
可是他卻不覺得落榜有什麼恥辱的,于是就有了上面這句話,世間的人都認為考試落榜是很丢臉的事情,可聖人王陽明經曆過幾次落榜,卻能坦然面對。
在他看來,既然是考試,自然有上榜和落榜的事情發生,如果我為被這件事所影響,因此而心煩意亂,這才是我的恥辱。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們都感覺很是焦心,并非是這件事傷害了我們,而是我們的心被這件事情所累了。
自己心态拖累了我們整個人的精神,與其在埋怨中度過,不如笑對每一天,生活本就是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
5、如今于凡忿懥等件,隻是個物來順應,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王陽明說不着一分意思,就是要心胸廣闊,不要把将怨恨和計較放在心中。
人們心态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太過在意得失。
心中在意,便将自己局限在一個很小的屋子裡,自然看不到外面廣闊的天地,就會變得郁郁寡歡。
生活中難免遇到一些糟心的事,糟心的人,令我們心生怨恨和抱怨,但這隻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糟,傷害的隻有我們自己。
古人有句話叫:“牢騷滿腹防斷腸”,隻有放下心中的抱怨情緒,開闊心胸,才能有容乃大,人自然也能中正平和了。
6、聖人之所以為聖,隻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猶精金之所以為精,但以其成色而無銅鉛之雜也。
王陽明用純金來比喻聖人,聖人并非無所不能,而是他的心就如純金一樣純粹精一,不會被各種私欲雜念所牽絆。
宇宙萬物,因為虛空能容納萬物,人的心要空,才能不被外在的事物和自身的欲望所控制,才能做到純乎天理,包容萬物。
如果将内心填得滿滿的,各種欲望,各種執念,各種想法,各種偏執,就如同“鉛銅之雜”,心靈自然會背上包袱,難以自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