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誕生于怎樣的土壤?
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優秀的?
哪些國家的教育模式最成功?
......
每個爸媽都希望找到一條通往“成功”的育兒路徑。
如果你好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孩子在幹什麼,那麼這本《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推薦給你。
作者阿曼達·裡普利,常年關注學校教育的主題,緻力于世界各國的教育開發與研究。
在每三年一次的經合組織國際學生能力評估測試(PISA)中,芬蘭多次位居榜首,韓國、波蘭則是名列前茅。
為了尋找答案,她跟蹤并記錄了三個美國高中生分别前往這三個國家作為交換生的心得體會。
芬蘭 :快樂教育隻是假象
隻有500萬人口的芬蘭,被譽為世界第一教育大國。
在很多人眼中,芬蘭教育就是“快樂教育”,但事實并非如此。芬蘭孩子雖然從不上任何補習班,成績也不排名,但他們會定期參加各種高難度的考試。
來源:PISA測試數據
我們來看一組書中給出的數據:
學生需要定期接受随堂測驗,每隔6周就要參加一次小的學期考試;
考試的内容是用平時積累的素材,寫出3-4頁的論文,臨時抱佛腳的刷題在這裡是行不通的。
芬蘭的大學入學考試(相當于高考),考試足足要持續3周,長達50個小時。
其中,考芬蘭語的部分考試(相當于我們的作文)是這樣的:第一天用6個小時寫幾篇議論文,第二天的6個小時要從14個題目中選擇一個寫成長篇議論文。
而題目是如“為什麼中東的和平難以實現?”這樣的程度,基本包攬了人文地理、曆史、社會知識等等知識的基礎上的思辨能力考察。
美國女孩金作為交換生來到芬蘭後,發現大家的學習勁頭足得超乎想象。
在芬蘭交換的美國女孩 金
在芬蘭的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格外地認真專注,哪怕是調皮搗蛋的“壞學生”也從不缺勤,都會按時完成作業。
原來,雖然不是每個學生都是優等生,但他們都有一個共識:好好學習是自己的本分。
波蘭:合理的分流考試,注重基礎教育
我們随着交換生Tom來到了已經實施十多年義務教育的波蘭。
波蘭非常注重基礎教育,公立學校實行免費教育。
這樣政策的效果也很明顯:據統計,波蘭90%以上的人具有至少高中文化水平。
波蘭有兩個教育現象:一是不害怕失敗;二是重視考試,去職業學校和高等教育學校一碗水端平。
來到波蘭後,美國交換生湯姆感受最深的就是波蘭學生的數學能力和驚人的學習熱情。
他發現波蘭,數學課禁止使用計算器,并且嚴抓數理化基礎。
波蘭課堂
雖然他的波蘭同學的數學也不比美國同學更好,但是波蘭學生不懼怕考試失敗,而美國同學普遍害怕失敗。
在他們身上看不到考試失利帶來的沮喪,反而是越戰越勇的樂觀。
波蘭學生願意花精力去學習難度更高的内容。
此外,和芬蘭不同的是,波蘭重視考試,并通過分流考試确定孩子去職業學校還是繼續接受高等教育。
波蘭非常在意教育公平,他們會給職業高中、或是偏遠的學校投入更多教育資金,能讓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擁有同樣的聲望。
韓國:24小時瘋狂補習班背後激烈的競争
随着交換生Eric我們來看看韓國教育。
衆所周知,韓國的補習文化聞名全球。
令Eric沒想到的是,他第一天走進教室,就發現同學們的課堂紀律堪憂。
課堂上,有的學生趴在課桌上睡覺,有的在聊天。奇怪的是,老師也并沒有把睡覺的學生叫醒,而是習以為常地上課。
後來Eric才知道,白天補覺的同學其實提前就學會了老師所講的内容,缺覺的原因是他們晚上學到很晚。
從早上8點到晚上9點,韓國的學生都在學校接受學校教育。
放學後,燈火通明的大峙洞補習街,才是學生們真正的競技場。
來源記錄片《學習的人》
數據顯示:70%的韓國學生會去校外補習班,他們每天花在學習的時間高達15-18小時。
為了考上好大學(如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父母用力托舉孩子上昂貴的補習機構,機構也不斷完善考評機制推出明星老師,學生們通宵達旦地學習,每個人都拼盡了全力。
然而殘酷的是,韓國高考每年大約十萬名考生參加考試,錄取率隻有50%左右。
韓國家長對孩子采取教練式管教,雖然他們也十分關心孩子,但孩子的考試成績被視作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指标。
最終,交換生Eric選擇了轉學,因為在他看來他們已經失去了學習的樂趣。
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誕生于怎樣的土壤?
縱觀不同國家的教育方式,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色。
但幾乎都有一個共識:想要獲得學習上的成功,良好的教育環境以及自身的努力尤為重要。
想要培養出“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土壤?
1.強大的師資力量是保障
同樣是學習成績好,芬蘭的學生卻不會被迫每天學習超長時間。
能夠讓他們實現“生活和教育可以共存”目的,背後是優秀的師資力量的保障。
芬蘭課堂
這得益于芬蘭政府曾采取的一系列強硬舉措。
從師範院校的選拔到對教師工作采取自上而下的問責制,國家督學機構做定期查訪等措施,這些嚴格政策放眼全世界都堪稱罕見。
芬蘭的學生對老師都發自内心的尊重,因為他們自己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老師有多麼優秀。
2.培養學生的内驅力是關鍵
為什麼這三個國家的教育會在世界前列?學生的内驅力是關鍵。
關于學習的原因,三個國家的學生都有着看似不同,但卻又相同的答案。
芬蘭學生說“因為這是學校,如果這(努力學習)都做不到,我還怎麼畢業,上大學、找到好工作呢?”
而波蘭學生則更簡單直接,“我們可不能落後。”
在競争激烈的韓國,雖然高壓下是不快樂,但他們也非常清醒:“在韓國,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可以被簡化成考試分數,如果分數足夠,那麼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就如同探囊取物。”
不管怎麼樣,在這三個國家孩子們從小就知道,學習從來不是為了追求成績,而是要擁有能夠選擇更好生活的能力。
圖源記錄片《學習的人》
堅持學習,或是無奈或是喜歡,都是他們内心的選擇,而不是為了應付父母。
3.父母對子女的家庭教育同樣重要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教育模式,但是這僅僅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同也一樣深刻影響着教育結果。
2009年起,PISA項目發起人便開始将父母納入PISA調研對象。
結果發現,那些自願參與孩子課外活動的家長培養出的孩子在閱讀方面的表現,反而比撒手不管的更糟糕。
但是,如果父母本身就習慣單純為了享受而定期閱讀,那麼孩子也更容易享受閱讀的樂趣。
這一點上,芬蘭的父母和韓國的父母對比是最鮮明的。
在走訪了3個國家的裡普利看來:芬蘭父母是權威型父母,認為“玩”是基礎教育的首要目标;韓國父母大多是專制型父母,對孩子學習更加嚴格要求的是結果。
顯然,這種“權威式教養方式”對孩子發展更有利,更容易讓孩子成功。
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以及應對各種挑戰的社會能力和個性品質。
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不斷喚醒孩子的内驅力,讓他們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行。
無論國家教育體系如何,都希望父母們能找到幫助孩子們提高學習能力的對策。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