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在浩瀚書海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也是一件讓選擇困難症頭疼的事。老師從小就說讀書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但卻永遠不說明白到底什麼是精華,事實上一次次地去錯“糟粕”,讓我們錯過了許多經典。這種錯誤,用在詩歌鑒賞中,就成了“隻知千古名句,不知同樣經典的上一句”。
比如很多人都知道“人生七十古來稀”,卻不知道詩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如果不知上一句“酒債尋常行處有”,怎能明白詩聖的窮卻豁達。同樣,很多人覺得“腹有詩書氣自華”高雅得很,卻不知道出自蘇轼的《和董傳留别》,上一句是“粗缯大布裹生涯”,粗布裹身還能腹有詩書,這才是大雅。
本期,筆者再和大家分享一句這種被去錯了的精華。俗語“得饒人處且饒人”很多人都知道,就是告訴我們做事不要太絕,要給他人留條後路,但是很多人不積道它前一句有多狂,雖然隻有7個字,但兩句放在一起念才更霸氣。據宋代史學家姚寬的《西溪叢語》記載,這句俗語出自一首詩,全文如下:
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
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這首詩出自一位道人擅長下棋的道人之手,此人與人下棋時有個習慣,總是願意讓别人先走一步。據史書說此人很是神秘,死後村人給他改葬時,發現棺内隻有衣服,可見是位高人,這首詩正是這位道人生前留下的唯一詩作。
詩的首句“爛柯”在古代可指代下棋,這位道人深得爛柯的妙訣,所以才能屢戰屢勝。第二句“一局曾經幾度春”指的是他對下棋的體悟,棋盤上雖小,但考的卻不隻是一個人的心智謀略,更重要的是心胸和度量。很多人在下棋時,機關算盡卻仍輸了全局,就是因為體會不到棋藝的真谛。
後兩句詩人從下棋講到為人處事。“自出洞來無敵手”,這7個字是又狂又霸氣,饒人不是因為懦弱,而是一種君子之風。勸人謙遜的詩不少,比如“嚴以律已,寬以待人”等等,但卻都沒有“得饒人處且饒人”寫得這麼接地氣,兩個“饒”字的運用全這一句朗朗上口,充滿了感染力。
因為講得有道理,所以這句詩也被很多人引用,曹雪芹的《紅樓夢》中就曾用到這一句。後來還有人添了一句,變成了“得饒人處且饒人,得放手時須放手”。
其實古詩中像這種隻知其中一句,卻不知後一句的例子很多。不少人覺得”好讀書不求甚解”挺好的,但若是一些千古名句的上下文都不能理解透徹的話,必然會生出不少誤會。
最簡單的例子,很多人都聽說過“貧賤夫妻百事哀”,卻因為不知道它的上一句“誠知此恨人人有”,就想當然地認為這7個字是說人窮了便萬事悲哀。其實當年元稹寫兩句詩是想說:“我知道離恨人人都有,但我們是一路相濡以沫的患難夫妻,所以分開了才會覺得更加悲傷”。大家可以觀察一下,還有哪些詩是隻有知道了上一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意的呢?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