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天下之大不韪這個成語故事出自于《左傳·隐公十一年》:“鄭、息有違言,息侯伐鄭。鄭伯與戰于竟,息師大敗而還。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征辭,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左傳
冒天下之大不韪,指有人不顧輿論的譴責,而去幹壞事。冒:冒犯;不韪:不是,錯誤。
鄭伯與息侯因言語不和,息侯就帶兵讨伐鄭國,鄭伯在鄭國的邊境迎戰,息侯被打得大敗而歸。
君子都說,息國就要滅亡了。因為息侯不考慮鄭伯德高望重的地位,不自量力,背叛同姓的鄭國(鄭、息兩國同姓姬),不反省自己在這件事情中的責任,明知道“五大不對”,卻換去攻伐他人,這種人被打敗,難道不合理嗎?
後來的人們就從上述故事中,總結提煉出了冒天下之大不韪這個成語。
每天學習一個成語故事, 讀史明智,長知識。
熬夜費燈,碼字不易,請讀者加個關注吧!
請讀者提出寶貴意見哦! 發現錯别字請在評論區留言或私信給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