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哎呀音樂
作者:大飛
遲老師前段時間在網上說過一個段子:
“不能理解那些對貝斯不敏感的人,曾幾何時,我們的父輩挑西瓜的時候,對低頻區的敏感是每個中國人的基本修養,年輕人忘本了”
真的隻是一個段子嗎?
我們知道貝斯的頻率一般在100hz以上,200hz以下,實屬低頻樂器範疇。
在1994年7月發表于《西北農業大學學報》的論文《西瓜打擊音波特性的研究》曾指出:
“以無損判定西瓜成熟度和内部品質為目的, 制作了單擺式打擊裝置 , 測定了西瓜果實的打擊音波曲線。利用FFT法分析打擊音波的功率譜密度;對打擊音波特性值和感官評價值及基礎特性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
“未熟、适熟和過熟果,ft分别為164~280,132~164,107~130Hz”。
由此看來西瓜的低頻率和貝斯的頻段确實是差不多的,那麼人們對貝斯低頻的不敏感似乎也可以理解??
其實不止是貝斯,人們對于低音樂器貌似都不敏感,往往把它們當作是綠葉,甚至是感受不到它們的存在。
而位于樂器鄙視鍊最底層的它們,總是得不到翻身之日。
那麼小編今天就來給低音樂器們正正名!
貝斯
為了黑貝斯,我們編了上千條段子。
“為什麼這個吉他的聲音聽起來跟放屁一樣?”
“學長,為什麼你的吉他隻有四根弦?”
“怎麼有點像在彈鋼筋......”
雖然它是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成員之一,但實際上,貝斯的地位卻很卑微。
每當電吉他和架子鼓都在争論誰才是“樂隊一哥”的時候,貝斯隻能坐在角落瑟瑟發抖。
貝斯不僅在樂隊中地位很低,在聽衆眼裡更是毫無存在感。
在一般的樂隊演奏中,貝斯隻是負責節奏部分和根音鋪底,所以其他樂器的沖擊下,聽衆很難聽得出貝斯的聲音。
“拿四根線吉他的那個同學,你是不是在假彈啊?”
那麼怎樣才能解決貝斯在樂隊中聲音很小的問題呢?
“将其他樂器的麥關了......”
正因此如,在大學樂隊中,貝斯手已經成為了最為“稀有”的樂手。
相比之下,人們更願意去學習吉他。
那麼樂隊中沒有貝斯手确實是個棘手的問題,但不要緊,我們還有“培養計劃”。
說是“培養”貝斯手,其實就是在吉他手中挑選較“水”的那位去湊數......
久而久之,大學樂隊圈子裡就流傳了這麼一句話:
“吉他彈不好的才去彈貝斯”
總之,黑貝斯手已經成了“樂器圈”的一種“政治正确”了,每天不遍兩條黑貝斯的段子就渾身難受......(完了,說好的給貝斯正名的,又黑起來了)
言歸正傳!
實際上,貝斯并沒有我們說的那麼卑微,他本身的音色就十分迷人,對于那些低音癡迷者,貝斯的獨奏更是讓他們愛不釋“耳”。
而在貝斯屆有着這麼一位獨奏大神,他就是斯坦利·克拉克。
曾經在John Coltrane的啟發下,克拉克将原聲貝司提升到了新的技術和音樂高度;并創造性地通過次中音和短笛的版本,将貝斯的上限不斷提高。
在人們的心中,斯坦利·克拉克永遠都是低音之王!
說了那麼多,不如直接來感受下貝斯手的“神操作”!(聽完再也不敢黑貝斯系列)
Double bass
聽到Double Bass這個名字的時候,很多人會聯想到貝斯
而它直譯過來就是加倍貝斯,據說,貝斯的前身就是低音提琴。
那麼會低音提琴的人是不是都會彈貝斯呢?(終于找到貝斯手的出路了!)
低音提琴是“提琴家族”中的一員,而對此不了解的人,往往會出現這樣的認知錯誤,而且是一本正經的......
指着中提琴說是小提琴
指着低音提琴說大提琴
其實“提琴家族”基本可以從體積上來分辨,而低音提琴則是家族中體積最大的。
從琴頭到琴尾全長大約可以達到180CM,所以沒有點身高,都不敢去學習低音提琴。
否則觀衆看到的隻有琴,沒有人......
為了更直觀的感受下低音提琴的巨型“身軀”,小提琴犧牲了自己弱小的身體。
體型大的問題直接造成了低音提琴手最大的困擾:攜帶不便。
所以低音提琴也被人們稱為是“出去演出隻帶弓子”的樂器。
如果你堅持要獨自将它帶出門,那麼将會發生以下的畫面......
無論是大提琴還是低音提琴,其原理都差不多,隻不過是材料用得多了點。
體積大,自然是架不到脖子上面的,我們隻能放在地上站着拉......
小提琴的職業病是脖子疼,而低音提琴的職業病是全身都疼。
練琴如健身,别人的繭子在指尖,而你是整個指肚......
說了這麼多,怎麼感覺低音提琴一點好處都沒有?
好處多着呢,不信你看!(果然沒白買)
其實低音提琴可以使用的範圍很廣不僅限于在交響樂,此外還有爵士、鄉村、藍調甚至是搖滾......
低音提琴在交響樂隊中更是是力量、重量、旋律基礎的代表。
雖然低音提琴擔任主旋律的時候很少,但它在爵士樂中,确是不容小觑的一個角色。
而在曆史上,曾經有這麼一位低音提琴大佬,他的技術高高超到讓指揮們總喜歡讓他坐在樂隊首席旁邊。
他就是德拉貢内蒂,一個在貝多芬面前炫技的人。
當時,他用低音提琴演奏了一首貝多芬的大提琴奏鳴曲,貝多芬在一旁更是足足稱贊。
也正是因為德拉貢内蒂的出現,貝多芬才在其第五、第七、第九交響曲中都安排了如今十分著名的低音提琴段後。
那麼讓貝多芬都大開眼界的低音提琴,到底有什麼魅力呢?
巴松管
要說在樂器屆最沒人黑的樂器,就數巴松了。
别說黑它了,可能連它是個樂器都不知道......
當小編第一次看到别人演奏巴松時,越看越像是“抽水煙”的,莫非這又是源自雲南?
巴松是木管樂器中體型較大、構造較複雜的一位。
它的名字來源于意大利文(fagotto),直譯過來就是:捆柴;所以人們又親切的稱它為大管。
而在低音樂器中,巴松一直被人稱為是樂器屆的“小醜”。
身型粗大,彎了幾折的巨大管道,稀疏零散地安裝着按鍵......
相比于其他的管樂器,巴松确實是少了一絲精緻感,而低音巴松在這方面就顯得更加滑稽了。
雖然不是很美觀,但巴松絕對是最有“男人味”的一種樂器了。
單單拿起來就會給人一種霸道總裁的感覺,這也和巴松“傲人”的身高有關。
巴松體長約134cm,内膛總長可達到254~260cm,組裝好的巴松大約有3公斤重。
而它的構造、聲學原理更要比一般的樂器複雜得多,更是在西洋樂器裡,唯一一個要用到十根手指的管樂器。
所以想要駕馭巴松可不是那麼容易的,和低音提琴一樣,沒有一定的身高,學習巴松可就十分困難了。
巴松最為特别的地方,就在于吹嘴和管身之間有一條纖細的金屬彎管,就好像是喝飲料用的吸管......
而這彎曲的身形也形成了巴松獨特的音色:高音區哀傷痛楚、中音區甘美而飽滿、低音區陰沉莊嚴。
同時巴松也是木管樂器家族中唯一的低音樂器,更是交響樂隊中不可或缺的必備樂器。
都說巴松很冷門,樣貌确實是其中一個原因,但真正讓人不敢靠近它的原因是:它貴啊!
市面上的巴松管基本都保持在4000以上,而這還隻是一個普通的初始版。
好一點的基本都在一萬以上,高端的就不敢往下想了。
(我真的不是因為沒錢,是它太醜了......)
雖然在樂隊中,隻是擔任一個和聲的角色,但巴松獨奏起來的神韻,絲毫不亞于樂隊中其他樂器。
巴松給人的感覺是非常沉穩、内斂,低調而有奢華,這種性格讓我想起了美國著名巴松管演奏家簡·泰勒。
泰勒是在一個文藝的家庭裡出生,在她上初中時,第一次聽到巴松的聲音,瞬間就被深深迷上了。
毅然決定要放棄已經學習多年的長笛,轉而抱起了巴松管。
相比于成為獨奏家,泰勒更傾向于室内樂演奏,并在1961年,與長笛演奏家約翰.佩拉斯組建了“多利安木管五重奏”,這一呆就是40年。
巴松管就像是泰勒一樣,在樂團裡是個協調者,當幾個人之中有人劍走偏鋒的時候,她會将大夥團結得更緊,從正面改善。
我們在享受音樂的時候,很少能體會到到巴松管的實力,那麼下面就來單獨感受下它的魅力所在!
革胡
革胡算是傳統民樂裡最年輕的樂器,是在解放後才出現的。
這麼算來,在民樂團裡,幾乎個個都是革胡的祖先輩了......
革胡是一種音量較大、音域較寬的低音拉弦樂器,它的聲響低沉明亮,圓潤雄厚。
是五十年代上海音樂學院楊雨森在二胡的基礎上,吸取其他拉弦樂器的特點創制而成。
後來又經過不斷的改進,才最終成為了如今傳統民樂裡具有豐富表現力的低音拉弦樂器。
雖然改自二胡,但形體上要比二胡大得多,這下真不能放腿上了......
在傳統民樂中,真正值得使用的低音拉線樂器并不多。
一方面大提琴的音色有相當強的次泛音,如果使用,低音就會脫離整個樂團自成一格。
而中胡的音域又不夠低,所以革胡的出現正好填補了傳統民樂中低音的這個空缺。
從作用上來看,革胡和大提琴在樂團中的角色十分相似,都是負責低音和聲部分。
而且它們所用的弓都是相同的。
革胡經過長時間的改良,革胡還吸收了二胡、中胡、墜胡、馬頭琴的演奏技巧。
在民族樂隊裡,甚至可以代替中胡和低胡,可用于獨奏、重奏、合奏或伴奏等各種演奏形式。
所以在很多低音樂器裡,革胡算是比較多功能的一種了。
大号
在人們的印象中,大号永遠是那個存在感最低的一個樂器。
而在其他的樂器對比下,大号就是個“墊底的”。
大号是管弦樂隊中音域最低的銅管樂器,音色渾厚低沉、威嚴莊重。
和其他低音樂器一樣,在樂團裡很少有機會獨奏,而大号的機會更是少得可憐,仿佛就像是樂團裡的“群衆演員”......
大号也是銅管樂器裡最粗、最長的樂器。
長度從270到590cm不等,其重量更是達到了10斤到20斤之間。
當唢呐手看到大号估計要暈過去了.......
這怕不是在吹煙囪?
說起大号,就不得不提這位在中國生活了20年的俄羅斯大号演奏家莎沙
1999年,莎沙當時正在俄羅斯交響樂團擔任大号首席,憑借着精湛的演奏技術,被上海交響樂團看中,後來就向莎沙發去了邀請函。
而莎沙也随之成為了上海樂團改革開放後迎進的第一批外籍演奏家,這一呆就是20年。
莎沙不僅自己在中國,還将妻子和孩子都接到了上海,在上海開始安居樂業。
而莎沙的在職,也解決了中國樂團銅管聲部的這個短闆,而他也是上海交響樂團唯一的大号演奏家。
雖然在樂隊裡,大号是個實力“配角”,但在它獨奏時,仿佛就像是個暴走的“神器”。
可柔可剛,簡直了!
看完這些,你是不是也在感概,哪有什麼絕對的“綠葉”,天生的“配角”?
感受不到低音頻率?那是你不夠用心。
感覺玩低音樂器不夠高級?那是你不夠懂它。
樂器從來不分三六九等,每一樣樂器都有着自己獨特的魅力。
隻是在團體演奏的時候,各司其職,誰還沒有個獨奏的時候啊!
好了,下次挑西瓜的時候敲一敲旁邊的貝斯手就可以挑到又甜又水靈的西瓜了。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