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來源于@什麼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騷機社
作為一個幾乎隻使用單反相機、無反相機拍照的用戶。對徕卡這種需要使用手動鏡頭、黃斑對焦的旁軸相機使用經驗幾乎沒有。所以當我們提前拿到這台徕卡M11的時候心裡還是不免有些忐忑的,不是因為會覺得徕卡難用,而是擔心在習慣了自動對焦、程序曝光、對焦輔助等一系列智能拍攝方案之後自己無法掌控這台“原始”的拍照設備。于是我想到問問站内的徕卡用戶,看看他是如何理解的。
值友亨力亨力給我的回複,作為一個徕卡M240用戶,他對徕卡的理解更多的是從拍攝和思考的角度上展開的。當我們拍照的時候變得慢下來,更加嚴肅的對待攝影,或許才能在照片上投入更多的思考。
徕卡的色彩被當今網友調侃為“德味”,而究竟什麼是“德味”大家都很難給出一個準确的定義。但可以明确的是,徕卡的色彩确實是吸引很多人選擇它拍攝的一個重要原因。那我們今天就來開箱一下這台徕卡最新發布的旁軸相機——Leica M11,實拍下看看它究竟如何?
Leica M11主要特性:
少廢話,先開箱
徕卡M11的包裝盒依然還是徕卡一貫的銀色包裝盒,沒有因為是M11就做什麼改動。
包裝盒内部:徕卡M11機身、USB A-C數據線、USB C-Lightning數據線、充電底座、适配插頭、皮帶、産品說明若幹。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徕卡M11包裝内附帶了一根MFI協議的USB C-Lightning數據線,後面我們會詳細介紹。
機身正面,依然是徕卡M系列的經典造型。這個造型從1954年德國Photokina展會發布的M3開始到現在已經用了接近70年了。也是目前徕卡最明顯的标識之一,所以機身造型上幾乎不會有太大變化,紅色可樂标依然明顯。
機身背面同樣沿用了數碼旁軸M相機的設計,三個按鈕 一個方向按鈕圍繞在液晶屏旁邊,左上角是光學取景器,右上角是快捷撥輪。
頂蓋部分,沿用了徕卡M10的設計,頂蓋上沒有徕卡LOGO字樣。左側是感光度轉盤,右側是快門速度轉盤。
底蓋是這次徕卡M11外觀變動最大的地方,但是如果不翻過來看你也不會知道徕卡居然更改了M相機的底蓋設計。相比此前的數字旁軸M機型模拟膠片相機的“脫褲”底蓋方案,這次徕卡徹底将底蓋固定,無法拆卸。
在底蓋上設計了可拆卸的電池倉,存儲卡插槽位于電池倉内。并且要注意的是徕卡M11這次做了一個違背組訓的決定,在機身底部增加了一個USB-C接口!這個接口不僅可以直接對相機進行充電,甚至還可以利用随機附贈的Lightning數據線直連iPhone進行照片傳輸。
相比更加低調的M10-P,M11的可樂标或許還是吸引很多人購買的原因。當然也有很多徕卡大佬會選擇貼黑膠布或者直接洗标以示低調。
傳感器方面是徕卡M11這次的另一個重大升級,這次M11直接采用了一塊6030萬像素的CMOS。直接彎道超車越過了高分辨率無反相機,甚至超過了不少中畫幅相機的傳感器分辨率。
機身頂部細節,可以看出徕卡的做工依然沒得說。機身型号被印在了熱靴邊緣,一行小小的LEICA M11盡顯低調。
機身左側是ISO轉盤,這個轉盤依然很好的繼承了M系列的光榮傳統——緊。這個轉盤按下機身上是鎖定狀态無法波動,調節ISO需要将轉盤拔起。但是轉盤和機身嚴絲合縫,需要多次用手指摳才能把它拔起來。如果需要經常調節ISO還是建議不要按下去鎖定了。
取景器方面,徕卡M11的取景器放大倍率依然是0.73x,取景框清晰明亮。
M11機身正面還有一處調整就是将此前機身正面,位于鏡頭卡口按鈕上方的實時取景放大按鈕去掉了。這也讓機身正面左側看上去更加簡潔。
機身背部液晶屏這次使用的是一塊2.95 英寸、233 萬點的觸摸液晶屏。盡管尺寸相比M10及M10-R的3英寸略微縮水了一點點。但233萬點的像素數相比此前的100多萬直接翻倍,液晶屏的觀感也有了明顯的提升。
方向按鈕的手感依然和此前保持了一緻。
機身背面保持了三個按鈕的設置,分别是播放鍵、FN按鈕以及菜單按鈕。
機身采用鎂合金機身 人造革的設計,皮革質感手感在線。
全新的機身底部設計,取消了底蓋讓電池集成在了機身當中,電池倉側面則是SD卡槽。另外在電池倉旁邊增加了一個USB-C接口,除了可以充電之外還可以直接通過數據線連接進行照片快速傳輸。
徕卡M11的電池倉盡管是外露設計,但依然做了一個小機關,防止拆卸時電池不小心迅速掉落。當我們扳動電池倉開關時,電池會彈出。但此時電池是無法拆卸的,用戶需要再輕按一下電池解鎖才能順利取下電池。這種設計的好處是即使相機安裝到三腳架需要更換電池時也不會因為電池倉外露導緻電池跌落。
徕卡M11采用了全新的電池設計,容量為1800mAh。相比上一代BP-SCL5電池的1300mAh有所增加。
6000萬像素的意義目前主流的全畫幅無反相機CMOS普遍在2400萬左右,像素數最高的Alpha 7R IV則達到了6100萬像素。而中畫幅相機則普遍在5000萬像素左右。徕卡M11一出手就直接使用了6000萬像素CMOS,實際使用真的有必要嗎?
單從文件大小來看,徕卡M11輸出的14bit DNG照片平均單張大小達到了約90MB,算是全畫幅傳感器輸出的比較大的了。單張照片的尺寸也達到了9528×6328,可謂誇張。
但是更大體積的RAW照片就意味着會吃掉你更多的硬盤空間,另外就是更大尺寸的照片無論是浏覽還是後期處理,對電腦的性能都會有更高的要求。盡管我使用的是一台16G内存的 M1 MBA,但是在預覽這些DNG照片的時候依然會感覺有點卡頓。
左:原圖,右:100%放大
分辨率更高當然意味着照片的細節也會更加豐富。比如這張風光照片,即使我們将照片放大到100%去觀察細節,遠處建築物的窗戶線條都根根清晰。這就是更高分辨率傳感器帶來的好處。
左:原圖,右:剪裁後期後
對我自己來說,更高分辨率的照片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更大膽的進行二次構圖。當我們在拍攝時前期可能因為鏡頭或拍攝原因無法進行滿意的構圖,後期可以通過軟件剪裁得到一張自己構圖滿意的照片,同時畫質也依然精細。
由于我此前并沒有大量使用徕卡相機的經驗,無反直觀評判這台相機的寬容度和感光度表現。但從實際拍攝的體驗來看,6000萬像素的分辨率确實過高,導緻高感光度表現和無反相機相比有可見的差距。但正入開篇值友提到的,徕卡的色彩和拍攝體驗才是M系列的精髓,這台M11的色彩表現确實讓我很喜歡。
實拍樣片Summicron-M 35mm f/2 ASPH
實拍體驗我用了兩支M卡口的鏡頭,第一支就是經典的Summicron-M 35mm f/2 ASPH。這支鏡頭此前我有轉接到微單相機使用,畫質上是足夠讓人滿意的。并且F2的光圈也完全符合我日常的使用,既能保證景深效果又不會讓鏡頭體積過大。
除了徕卡經典的35mm F2之外,我還翻出了一枚有趣的餅幹鏡頭——Lunleader 18mm F8。18mm超廣角非常适合超焦距拍攝,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到千元的售價,可玩性非常高。
對于很多像我一樣習慣了智能、高速、傻瓜的數碼單反和無反用戶,使用徕卡相機拍照總覺得像是一個挑戰。沒有了程序的輔助如何合理的設置光圈、快門、感光度拍出一張好照片,似乎就成了一個回歸攝影本質的問題。可是當我短暫的體驗了這台徕卡M11之後,還是會對它心生向往。當你的拍攝慢下來之後,你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思考究竟怎樣才能拍出一張好照片,徕卡就是這樣一台可以讓我重新找回攝影初心的相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