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這幾天,全網為一片衛生巾吵翻天。
起因是一位女乘客在高鐵上突來月經,卻買不到衛生巾。
詢問之後才得知:
「衛生巾屬于私人物品」,高鐵上無法售賣。
事後女生将此事分享到網上。
一是感謝工作人員,二是希望高鐵可以改善。
沒料,此事竟然引起軒然大波。
一邊,許多女性深深共鳴。
另一邊,反對的聲音也此起彼伏。
「今天需要衛生巾,明天需要内衣褲,這麼下去沒完了」
「應該由本人承擔的責任,卻要求高鐵以虧本為代價來為你抵消,這不就是巨嬰嗎」
「這種女的就是慣的」
沒想到,2022年了,衛生巾還是如此「敏感」的話題。
而更離譜的是,國産劇甚至把「衛生巾」三個字當成禁忌。
正播出的女性群像劇《她們的名字》中。
所有提及衛生巾的台詞,都被後期配音改成了卸妝棉。
演員口型為「衛生巾」
這一舉動,徹底引發了觀衆逆反。
這部女性題材劇,也随之招緻一片罵聲。
什麼時候,衛生巾竟然成了不可說。
正常的生理現象,怎麼就成了禁忌。
咱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月經羞恥,所有人心照不宣。
月經二字,常常被「大姨媽、親戚、身上、那個」等詞代替。
電視劇《韫色過濃》
而與月經緊密相連的用品衛生巾,也被賦予了一層相似的恥感。
許多加密式問句因此誕生:
「我那個來了,你有沒有那個。」
言語上的避諱僅僅隻是一方面。
行為上也處處躲藏。
許多女生都有過這樣相似的經曆:
購買的衛生巾,被「貼心」地套上了黑色塑料袋。
似乎買的人不好意思,看到的人也會尴尬。
就像《她們的名字》中。
女主為了市場調研買了許多品牌的衛生巾。
請求男同事幫忙,卻因為沒用黑色塑料袋而遭到拒絕。
另外,緊急情況下,女生之間借衛生巾的方式也往往十分隐秘。
藏在袖子中傳遞,或是快速放進口袋裡。
拿着衛生巾上廁所,也不敢被人看到。
電視劇《原來你還在這裡》中。
女主就将衛生巾夾在書裡準備上廁所,卻被男主角攔下。
二人争執過程中,不小心将衛生巾掉了出來。
一整個走廊的學生都出來看「笑話」。
而且,似乎無論女性年齡幾何。
「月經滲漏到褲子上」都會受到指指點點,被視為終極尴尬事件。
一部韓國網劇中,女主就因在公司發現自己的褲子不小心被經血染紅。
發出了「好想死啊」的感歎。
《獨立也過得好的智恩》
甚至連各種衛生巾廣告,都故意拍出夢幻效果。
在或藍色或粉色的氛圍中,避免正面稱呼月經現象。
取而代之的,是「那幾天」「不方便的時候」這種隐晦形容句。
恥感的大環境,讓衛生巾成了不可說。
所以爆火台劇《想見你》引進内地時。
就直接删節了相關台詞。
印度電影《Pad man》,直譯《護墊俠》。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草根企業家關于衛生巾的傳奇創業故事。
主角幾經坎坷,找尋到了衛生巾低成本制作方法,造福了全印度女性。
但最後,不僅名字變成了《印度合夥人》。
海報上的護墊也換成了一張白紙。
然而,刻意忽略并不能粉飾太平。
事實上,越是不可說,問題反而越多。
就比如,在這次高鐵衛生巾販售争議事件中。
就出現了許多荒謬到可笑的言論:
「衛生巾尺碼按照屁股大小分類」
「來月經可以憋回去」
「女性其實完全可以吃激素不來月經」
看似笑料百出,實則反映出部分人生理知識的嚴重匮乏。
港劇《女人唔易做》中,就曾經探讨過這個話題。
鄧萃雯飾演的海翹,同樣是做女性産品的品牌經理。
在做市場調研的過程中,詢問男同事對于衛生巾的了解。
從事相關行業的男同事,對于衛生巾「日用夜用」的概念,了解程度也僅限于揣測其厚度不同。
被女同事笑着答疑後。
才知道日夜用的區分标準是長度。
絕大多數人,更是會直接逃避這個話題。
逛超市,「經過衛生巾那一列已經掉頭走掉」。
替伴侶買衛生巾,更是羞恥。
面對女性痛經,有人因為尴尬而選擇假裝不知道。
又或覺得「大吃一頓散散心,一買東西就什麼也不記得了」。
因為羞恥而拒絕了解,不僅導緻了對女性的誤讀。
還會對女性生理痛苦産生輕視。
同時,還有對月經和衛生巾的污名化。
正如許多人會覺得經血髒污,衛生巾晦氣。
甚至會将正常的生理現象,當成惡意調侃的工具。
全網痛罵的電視劇《東八區的先生們》。
就直接在劇中稱女性的月經現象為「萬年流血不死」,讓人十分不适。
《盜墓筆記之怒海潛沙&秦嶺神樹》中。
直接将月經導緻的情緒波動,與「神經病」畫等号。
禁忌感方便了貶低話語,不可說也帶來了不尊重。
女性月經本質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可被當做攻擊的武器後,又會反過來加深女性的自我厭惡。
就像學生時期,部分調皮男生會拿衛生巾羞辱女生。
可悲的是,真的有效果。
而與眼淚、汗液本質并無不同的經血。
卻在外界賦予的禁忌感中,變成讓女生恐慌、懷疑、不知所措的噩夢。
張國立主演的電視劇《金婚》中。
大女兒月經初潮流血腹痛,卻誤認為自己「要死了」。
讓人既心疼又無奈。
這一切,難道本該如此嗎?
衛生巾本是普通的生理衛生用品。
如今卻成了洪水猛獸。
不可上台面,不能示于人前。
《破産姐妹》中的餐廳老闆Han,看到衛生棉條時甚至要用手遮擋。
而這一切的背後邏輯,歸根結底還是對女性的歧視。
社會共同築建的禁忌感,又讓歧視加深。
最普遍的,是「痛經症狀」通常被指責為小題大做。
事實上女性身體狀況不同,疼痛感因人而異。
一個人不痛,又或是身邊的人不痛,不等于所有人不痛。
美劇《超感獵殺》就通過爆笑的方式呈現了女性這一無奈。
劇中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8個人。
是能共享彼此的感官,情感和技能的「超感者」。
他們在神秘組織的追殺下,艱難地互助求生。
某次,女超感者的痛經,就共享給了一位男演員。
與女性通感後,男演員也體會到了女性的經期困境。
縱使是男性身體,也需要服用止痛藥才能正常工作。
除此之外,男演員也體會到了情緒波動的痛苦。
月經導緻體内雌激素與孕激素的變化。
讓情緒産生無法自控的波動。
這并非「自己調節心情」就能簡而化之的症狀。
就像男演員在現場開拍後,突然莫名其妙落淚。
無法控制地情緒化,一度無法正常拍攝。
對周圍的一切患得患失,時而暴怒時而感性。
覺得自己記憶力下降,坐在車裡在大馬路上痛哭。
性别互換帶來真正的感同身受。
也讓男演員陷入了女性時常面對的情緒化和「事兒多」指控。
導演十分疑惑地指責男演員不敬業。
經紀人也以為他精神失常。
而事實上,這隻是女性每月都要經曆一次的「尋常事」。
有時為了避免月經症狀帶來的偏頗指控。
女性「明明正在流血,卻要強裝鎮定」。
圖源微博:@StormXu徐風暴
不僅如此,月經還被妖魔化。
經血髒污,亵渎神明。
衛生巾晦氣,碰到要倒黴。
《月事革命》中的印度,供奉女性神明。
卻仍然認為女性經期進寺廟,是為不敬。
電影《當男人變成女人》中,神明為了懲罰三個渣男。
諷刺性地拿走了他們的「小弟弟」。
三人需要體會女性的不易。
但單單是買衛生巾這件事就犯了難。
走入商店,不敢說「衛生巾」三個字,也不好意思拿。
好不容易買完,卻又在路邊被人羞辱。
對方嫌棄衛生巾邪門,為自己招來晦氣。
将輸錢的原因全數怪在衛生巾上,十分荒謬。
導演借由角色之口,為衛生巾正名。
一頓輸出,神清氣爽。
但遺憾的是,這樣的爽劇劇情還停留在電影裡。
現實中,太多人無法感同身受。
女性想要争取在高鐵上購買衛生巾的權利都十分艱難。
反對者抛出各種各樣的理由。
例如将衛生巾和剃須刀相提并論,言下之意衛生巾并非必需品。
顯然是一種無知。
還有人認為「成本太高」,買的人不多,還可能招來投訴。
但事實上,昆明鐵路局早已售賣衛生巾。
其官方APP顯示,累計銷量超萬包。
至于衛生巾可能導緻過敏、被乘客投訴的風險,理論上當然是存在的。
但目前網上并未出現相關報道。
昆鐵長期售賣衛生巾的事實也足以反駁這一觀點。
相比之下,網絡上卻可搜出許多乘客不滿高鐵不售賣衛生巾的投訴。
無限誇大高鐵售賣衛生巾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從而得出高鐵不該賣衛生巾的結論。
無非又是一場煽動對立情緒的滑坡謬誤。
如此站不住腳的理由,隻不過是冠冕堂皇的借口。
本質上,還是不願意正視女性的需求。
其實,真正引發公衆憤怒的。
早已遠非高鐵不售賣衛生巾事件本身。
而是基于事實之上争取女性權益的呼聲,被扭曲攻擊。
合理地讨論才有可能帶來正向的有效反饋。
其實,女性真正需要的,并不是高鐵上的那一片衛生巾。
而是一些雖然不能感同身受,卻最基礎的尊重。
一些不是高高挂起,而是嘗試理解的體諒。
或者,最簡單的。
打破禁忌感,從傾聽女性的聲音開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