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叫什麼? 佛教徒有許多的名稱,名稱大體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對佛教徒的正式稱呼,如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賽、優婆夷等一類是對佛教徒的别稱,如僧、沙門、和尚、阇梨、頭陀,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佛教徒叫什麼?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佛教徒有許多的名稱,名稱大體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對佛教徒的正式稱呼,如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賽、優婆夷等。一類是對佛教徒的别稱,如僧、沙門、和尚、阇梨、頭陀。
一、佛教徒名稱的正式稱呼
1、比丘,意思是乞士,稱呼年滿20歲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信徒。比丘要受“具足戒”,即對正式出家的佛教徒規定的較完整的戒律。
2、比丘尼,意思是乞士女,稱呼年滿20歲的正式出家的女性佛教信徒。相傳佛教中最早的比丘尼是釋迦牟尼的姨母。比丘尼要受“具足戒”。
3、沙彌,意思是息慈、求寂等,稱呼年齡不滿20歲但已滿14歲的少男出家者。他們雖然還不能受具足戒但也要受許多佛教戒律的約束,—般受持“十戒”。
4、沙彌尼,意思是勤策女,稱呼年齡已到14歲但還不到18歲的少女出家者。她們雖然不受“具足戒”的約束,但也有很強的行為規範要遵守。比如,不得于避處自弄身體、不得照鏡子化妝等。
5、式叉摩尼,意思是學法女,稱呼年滿18歲但還不滿20歲的沙彌尼,她們專修“四根本戒”和“六法”。之所以要沙彌尼再經兩年的式叉摩那時期才受具足戒,是因為要檢驗女弟子會不會懷孕。
6、優婆塞,意思是清信士、近事男,稱呼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信衆。這些信衆雖然沒有出家,但也要對自己的行為按佛教的教義加以約束,遵守“三皈五戒”。
7、優婆夷,意思是清信女、近事女,稱呼在家修行的女性佛教信衆。她們與優婆塞同樣,也要對自己的行為按佛教的一定要求加以限制,遵守“三皈五戒”。
二、佛教徒名稱的别稱
1、僧,梵文音譯“僧伽”的簡稱,意譯為“和合衆”,就是衆多的出家人和合相處在一起。所以僧實際上是一種集體稱呼,一名出家人不能稱為僧,由四個以上信奉佛法、遵守戒律的人所組成的組織才能稱為“僧”。
2、沙門,梵文音譯,也譯為“桑門”。沙門本是對古印度婆羅門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修行者的一個總的稱呼。但傳人我國後,就成為佛教徒特有的一個稱呼。
3、和尚,也稱“和上”。在我國,“和尚”的稱呼最為常見。其實,和尚本來是對有相當地位、學問并堪為僧師的男性佛教徒的尊稱,在古印度曾有博士之稱,不是任何一個普通的僧人都能使用這個稱呼的。
4、阇梨,阇梨的含義與和尚相近,也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教授、規範正行等,即熟悉佛教徒的行為準則,能糾正弟子行為的一類教徒。阇梨與和尚的區别在于和尚的資曆比阇梨深。
5、頭陀,對一類佛教徒的稱呼,原意是抖擻、棄除等。正宗的“頭陀”要抛棄一切物質生活的拖累,雲遊天下,修苦行,以乞食為生。所以也稱呼頭陀為“苦行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