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是效用(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不再是單純把美看作客觀事物的一種屬性,而是看成一種關系,而且是客觀事物對人的一種關系,就是效用。什麼是效用?比如說獵豹為了追逐動物,它善于奔跑。牛角為了防禦老虎,沒有牛角牛就會被吃光了。它們組成一個生态鍊,一環扣一環,每一個安排都是合乎目的的,眉毛可以抵擋灰塵,所以蘇格拉底第一次不再是單純把美看作客觀事物的一種屬性,而是看成一種關系,而且是客觀事物對人的一種關系,就是效用。美的效用對人有用,對人有用的就是美的。這個意義上美也是善的。因為蘇格拉低的善,本身其實是真,美德即知識。所以它的基礎是美和真同一,和中國的美善同一由一些區别。
這樣的美就不再是簡單的客觀美學了,而是把主觀的目的和用途納入到客觀美學,他還是客觀美學,但是已經主觀的目的和用處當作一種客觀的東西。當然主觀的目的和用處有它的客觀性,比如經濟學,經濟學有它的客觀規律,那麼把它納入到客觀的範疇裡面,就把主客觀的某種關系也納入進來了。萬物都是以人為目的的,人又以神為目的,歸結為神學目的論。湯勺用木頭做最合适,用金子做就不合适。我們通常認為金子比木頭要美,金子更加貴重,但是金子做就太重了,會把盤敲破。所以它不合适就是不美,衣服在美穿在你身上不合适,也就不美。
還有就是絕對的美,對于神來說是絕對的和目的美,哪怕在人看來是不合适的自然界的比如說,天災,天旱是不合适的,不美的。但是在神的安排一切都是合适的,我們看不出來,我們看不到。人的理性和神可以逐漸接近。那麼人和神的精神關系,蘇格拉低把他稱為“美德”人有了美德就可以和神的精神、理智相接近,就會接近那個絕對的美。
從自然的客觀論轉移到精神的客觀論,這個轉移的中介就是人的靈魂,藝術不是模仿自然界,而是模仿神,神就是人精神上最高的追求,他認為藝術不僅是要模仿形式,更要模仿精神。精神是具有超越性的,宇宙的和諧,不是在形體上表現出來的,它在裡面。借助外形把裡面的東西描繪出來你就是高明的藝術家了。
所以他提出于不同以往簡單的模仿,這個就是靈感說。兩個要素模仿說和靈感說,如果你有一種天才,那麼你某些時刻可以陷入一種迷狂狀态,在這種狀态下你可以帶神說話。靈感在它的客觀論美學中占據什麼樣的位置呢,過度位置。從一種模仿自然的客觀、模仿自然、轉移到精神的客觀、模仿精神、就要通過靈感。有人說他有時像個神經病,有時候靈異來了,他就被控制,有一次朋友喊他去喝酒,突然發現他沒到,回頭去找,發現他站在那裡兩個小時沒動,别人問他為什麼,他說靈異來了。他認為詩人不如哲學家,因為詩人的迷狂狀态,不能支配他的靈感,職能把自己的靈感忠實的模仿下來。哲學家的靈機是一種知識。
二、 美是理念(柏拉圖)
柏拉圖把美作了區分,即“美的東西”和“美本身”在他看來“美的東西”就是具體的一個個美的事物,比如美的風景,美的建築,美的繪畫等等。而“美本身”才是一般的本質,把美的研究從感性經驗推到概念和超越經驗的領域。美的德本質,美的本體就是美的理念。心靈本身的美就是情感、理智、和意志三者和諧,知情意三者和諧就是心靈的美。美德本質,美的本體就是美的理念。
柏拉圖學院,一進去就要學習音樂,你要學會欣賞美,欣賞感性的美,音樂詩歌。然後是幾何學,學習各種知識。政治學,一直提升,最後是理你論。應該把萬事萬物看作由這個抽象的事物而來的,不是說抽象的概念是從具體的經驗概念裡面的來的。所以絕對的美,早已經在理念世界中了,不是說你看到這個美那個美才把它抽象出來。而是在你沒有看到它之前,它已經存在于理念之中。就像是你的一個多年未見老朋友,你看到挂在牆上的7弦琴。就想起你的老朋友,這就是它的回憶說。認識神是美學和哲學所追求的最終目标。這就是它的理念論和回憶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