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在傳統文化中的解釋是“實行、履行”的意思,這一層面的涵義與馬克思主義所講的“實踐”内容是一緻的,通俗的來講,就是主觀對客觀、思想對物質、認識對行為、理論對實際活動發生作用這麼一個過程。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實踐”是幾乎貫穿全文的,馬克思将這個名詞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哲學内涵。
費爾巴哈是個“半吊子”的唯物主義者,即在自然領域,他通過對宗教神學的批判性研究,得出“自然界不是神創造的,而神是人創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但是在社會活動中,費爾巴哈把客觀活動作為對象去理解,認為社會是在人的意識下進行的。從而又回到了唯心主義的泥沼中去了。
馬克思主義是對費爾巴哈哲學進行了批判性研究,從對“人”的本質,到整個人類社會的本質,進行了徹底的批判,從而建立了新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即:社會不是在人的意識下進行的,而是具有客觀規律的,人的意識可以反作用于人類社會的進程,但占決定性因素的一定是客觀實在的人類社會。換言之,人類社會是物質和精神共同作用的産物,而不單單是自然産物,或者是意識産物。
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形成,馬克思認為是“實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他認為“實踐”不僅僅是客觀事物對主觀認識的反映,更重要的是主觀思想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人類在對社會的改造過程中,形成了人際關系,發展出了語言,創造出了生活所需的物質财富,繼而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處的人類社會。
“實踐”的意義不僅僅是在于“認識世界”,同時也在于“改造世界”。許多人對“改造世界”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因而批評馬克思不知天高地厚,而不去探索一下馬克思這麼說究竟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因為自然萬物不會因為“人有需求”而主動地改變自己,人為了活着、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對自然界進行改造,這是社會的基本由來。
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一下,如果沒有“改造世界”,那麼人類隻能适應自然,有果子吃果子,有涼水喝涼水,不懂得把樹木搭建成房屋,不懂得把獸皮制作成衣服,不知道耕種農作物。那麼人類社會必然是無法出現的,正因為人類從自然中獲取生命所需物的同時,在根據自然條件來改變外界,使得客觀世界能夠滿足主觀需要,從而有了“改造世界”的說法,人類所運用的一切非天然存在的工具,都是人類祖祖輩輩改造世界的成果。
“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取決于“人”對“自然”的認知程度,從原始社會人類是及其崇拜自然的,崇拜一切自己無法理解的自然現象,甚至崇拜某些具體的物件。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工具變化,我們可以看出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進一步得到提升,農耕文明的出現标志着人類基本上掌握了“不餓肚子”的生産技術,從技術層面解決了溫飽問題。至于“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這種曆史現實,是由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的階級壓迫造成的。到了工業文明以後,人類随着技術的發展而“信心膨脹”,當時流向的是一種“挑戰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潮,其惡果也是衆所周知的。
“實踐”是溝通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橋梁。因為具體的實踐,從而主觀可以認識到客觀,因為具體的時間,從而主觀可以改造客觀世界。為什麼說是“改造世界”,而不單獨說“人類改造自然界呢?”這是由于“改造”的本身不單單是針對自然界而言的,人認識自然的過程是對主觀世界的改造,而隻有将認識到的自然屬性、規律運用出去改造自然物的時候才是“改造自然”。當然了,改造世界本身還包含了人類改造自己身處其中的“人類社會”,每一次的曆史進程都是古人對人類社會的一次大改造。從奴隸制改成分封制,從分封制改成郡縣制;每一次的人類社會改造都伴随着“領導階層”的思想改造。
“實踐”的過程是不斷創新的過程。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無論是生産實踐,還是社會生活,還是科學實驗。人們通過對舊事物的充分認知,即知道其優點,又知道其弊端,為了使得舊事物更好地滿足自己的需求,從而對舊事物進行升級改造,乃至于更新換代。石頭不如青銅器好用,青銅器不如鐵器結實,……一直到蒸汽機被電動機器取代,這是在實踐中認知,又在認知中實踐,不斷推進創造出來的文明成果。
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論人的本質
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論自然的本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