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魚養殖戶喜獲豐收。 李忠 攝
水産新寵東風螺。
陳思亮 攝
遂溪草潭,一個個如“甜甜圈”的深海網箱中,金鲳魚正自在悠遊;坡頭官渡,鹹淡水交接處海域,浮排、木樁浮于海面,其上挂着一串串小石闆,石闆上附着大大小小的生蚝;吳川吳陽,海邊的高位池裡泛起陣陣白色水花,水面下是成群活蹦亂跳的對蝦。
舉頭是藍天,低頭見碧海。
湛江三面臨海,海域寬廣、海岸線長、地處熱帶北緣、氣候溫暖,區位優勢明顯,陸、海、空交通便利,海洋生物多樣性豐富,發展水産業具備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因海而生、向海而強,湛江人世代揚帆逐浪、耕海牧漁,奏響了向深藍挺進的宏偉樂章。
作為海洋漁業大市,經過幾十年發展,湛江已成為全國重要水産養殖、加工、流通和出口基地,擁有國聯、恒興、港洋、海茂等一批水産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水産産業形成了對蝦、生蚝、金鲳魚“三極鼎立”,其餘“多點開花”的局面。眼下,随着羅非魚、石斑魚、東風螺的養殖态勢不斷向好,新的養殖熱潮一浪更比一浪高。在湛江水産界,誰有望成為叱咤江湖的第四極?
●南方日報記者 林露
三塊招牌▶▷
形成完整産業鍊
湛江水産産業年産值500多億元,帶動就業100多萬人,形成了集水産品生産加工貿易、種苗繁育、飼料生産、生物制藥、機械制造、包裝運輸、智能服務、休閑漁業等多行業于一體的完整産業鍊。
2021年,全市水産養殖面積8.27萬公頃,水産品總産量124.08萬噸,水産總量走在全國前列,水産業新業态、新産品、新技術嶄露頭角,湧現出如食品預制菜、蝦釀酒、生蚝飲料、生蚝保健品、蚝殼生态環保建材等新産品。
近年來,湛江被國際第三方認證機構SGS評為“全球水産采購基地”,水産品獲得了“國際通行證”。同時,被國家有關部門評為“水海産品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專業性示範基地”“國家海洋高技術産業基地”“海洋經濟創新示範城市”“中國海鮮美食之都”等。水産業已成為湛江一張響譽全球的亮麗名片,亦是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富民産業。
全國十條蝦中,就有六條來自湛江。作為馳名中外的“中國對蝦之都”,湛江對蝦種苗産量、養殖面積、養殖産量、飼料産量、加工規模、出口量和交易額七項指标均居全國各地級以上市第一。2020年,全市對蝦養殖面積38.3萬畝,産量20萬噸,占全國海養對蝦總産量的30%,占全省海養對蝦總産量的70%。
湛江的生蚝也是一絕,以其鮮嫩肥美、爽滑鮮甘、脆而無渣的特點,成為到湛江吃海鮮遊客的必選。其中,官渡生蚝肉質鮮美嫩滑,深受消費者青睐。起源于湛江的碳烤生蚝更是風靡全國,讓生蚝成為南北夜宵檔的主角。
湛江生蚝年産量40萬噸,占全國的10%、全省的35%,被評為“國家地理标志産品”。從50年代初的海灣簡單馴養,發展至規模化現代化設施養殖,湛江生蚝養殖帶動了流通、加工、新業态、文化、服務等下遊産業發展,成為帶動一方農民養蚝緻富的朝陽産業。
再看湛江金鲳魚。湛江擁有全國最大的金鲳魚養殖基地,年産金鲳魚8萬多噸,占全國的40%、全省的80%。2021年,湛江榮獲“中國金鲳魚之都”稱号。目前,金鲳魚種苗、飼料、養殖裝備、加工與流通等全産業鍊日漸完善,産業總産值達70億元。
後起之秀▶▷
細分賽道彎道超車
俯瞰湛江千裡黃金岸線,一場以藍色為主基調的新一輪發展浪潮已蓬勃興起。随着湛江水産品牌更響、市場更廣,水産界湧現了許多後起之秀。
6月10日,湛江“中國水産預制菜之都”評審會舉行,會上同意授予湛江市“中國水産預制菜之都”稱号。日前,湛江預制菜産業聯盟正式成立,吳川烤魚預制菜産業園入選廣東首批預制菜産業園。
預制菜的火熱,直接帶動作為原料之一的羅非魚的養殖。
羅非魚适應性強、食性廣,具有廣鹽性、抗病力強、耐低氧、易繁殖、生長快等特點。羅非魚的養殖門檻低,不分季節均可養殖,每年可養兩造至四造,每造畝産3000-5000斤。
吳川三江過境,水系發達,淡水養殖面積約5.1萬畝,其中羅非魚養殖面積超4萬畝,是我國南方羅非魚主要産區之一,年産量超10萬噸,年産值超8億元,從業人員超2萬人,拉動當地經濟增長。
相比羅非魚,東風螺和石斑魚走的是高端市場路線。東風螺又被稱為“花螺”“海豬螺”“南風螺”,肉質鮮美、爽脆可口,是市場上暢銷的優質貝類,被認為是21世紀最有開發前景的海産養殖良種之一。
近年來,湛江東風螺養殖正悄然興起。早在2000年左右,科研人員便攻克了育苗技術,使東風螺由天然繁殖轉向人工培育。據廣東海洋大學教師呂文剛介紹,對東風螺進行工廠化養殖,關鍵要控制好水質、溫度、光照等條件,注意飼料的投喂和預防病蟲害。
據初步估計,全市東風螺養殖分布在徐聞、廉江、遂溪、雷州、吳川等地,既有傳統的個體養殖戶,也有發展工廠化養殖的大企業,年養殖規模約4萬噸。這幾日,每斤規格在50-60顆之間的東風螺售價為67元。一般而言,東風螺個頭越大,價格越貴,最貴的能達到近200元/斤。
另一市場新寵——石斑魚的價格比東風螺稍低,但每斤仍可賣到40多元。石斑魚脂肪低、蛋白高,主打高端酒店和高檔筵席。據廣東恒興集團湛江南部海岸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龐強介紹,之前公司曾長期養殖過石斑魚,由于前幾年價格走低便停養,今年石斑魚價格持續走紅,公司便再次啟動石斑魚養殖。
目前,遂溪、徐聞等地均建有較大的石斑魚養殖基地。在海水池塘中,石斑魚養殖6-7個月,便可生長為每條1-1.6斤的規格魚。
“相比其他魚類,石斑魚抗病能力比較強,比較容易養。不過随着養殖時間的推移,病害相比以前嚴重。”龐強表示。
仍需破題▶▷
第四極的出現還需多久?
盡管後起之秀發展勢頭迅猛,但要想實現提質增效、華麗轉身,成為湛江水産第四極,仍要克服重重難關。
新型水産産業的發展,要注重總量和效益齊頭并進,警惕無序化擴張、同質化競争等問題發生,需要加快推動散戶養殖粗放型模式向“公司 農戶”集約型模式轉變,加快完善從養殖到餐桌全産業鍊的構建。
無論是東風螺、羅非魚還是石斑魚,均面臨種苗、病害、水質、技術等帶來的共同挑戰。對羅非魚來說,近些年收購價格的下調和對魚重量的要求,羅非魚養殖戶的收入并非十分樂觀,可能會對羅非魚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産生負面影響。
而對石斑魚養殖戶造成困擾的,主要是種苗和深加工問題。
“有時候我們放10塘的卵,沒有一塘成功。現在缺乏有效的、标準化的種苗企業,水質不好繁育出來成功率很低,受苗限制,很多人想養沒找到苗,可能造成養殖量大幅減少。”龐強表示。此外,由于缺乏深加工技術,目前石斑銷售以國内為主,國外市場仍有待開拓。
東風螺種苗問題也亟待解決。從總體上而言,湛江東風螺育苗場相對少,且氣溫比海南低,每年最快要到3月底才能進行育苗,而海南早在一個多月前便已進行育苗,因此不少養殖戶會選擇到海南購苗。然而,不管是海南還是湛江,都缺乏标準化種苗生産企業。
“東風螺行業要繼續發展,首先要建立大規模的、标準化生産種苗的企業,培育更多新品種,并解決病害問題。”呂文剛長期從事東風螺研究,他希望政府出台更多優惠政策,“希望政府開展對特色貝類資源、魚類資源的詳細的産業調研,預測發展趨勢,更好促進新興産業的發展。”
此外,資源保護及生态養殖也是必須關注的問題。悠久曆史為水産行業帶來積累的同時,也使其存在一定積弊,容易産生污染隐患。“綠”字當頭,水産業更需深入開展水産養殖生态化改造,大力推廣微生物治污、尾水淨化循環利用等健康綠色養殖技術。同時,采用人工智能、傳感器、物聯網等數字技術,推動實現養殖自動化管理,及時掌握市場需求,實現科學、精準養殖。
“第四極的出現,不僅僅要解決養殖規模、産業種苗等方面的問題,也要從水産上下遊産業延伸,加強物流配送等。同時,要塑造打得響、記得住的品牌,創建更多國字号品牌,不斷提升湛江水産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争力。”一位長期觀察水産行業的人士表示,品牌就是競争力,就是生命力。
■專家觀點
廣東海洋大學教授朱春華:
水産業發展亟須解決種業“卡脖子”問題
湛江水産産業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相比海南、福建、遼甯、山東等地,仍存在一定差距。
在廣東海洋大學教授朱春華看來,水産産業的持續發展,必須率先解決種苗問題。盡管湛江水産産業規模大,但整體效益不高,部分水産品種苗的生産與需求矛盾突出,種業“卡脖子”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本地企業、養殖戶仍需要到其他地方購買種苗。
同時,要延長水産品産業鍊,解決産品深加工和銷售問題。湛江已通過“中國水産預制菜之都”專家評審,作為預制菜原料的魚類将迎來新的機遇。接下來要繼續推動水産品向精深加工轉型發展,進一步提高産品附加值。
針對水産産業園區的發展,要繼續吸引優質生産要素向園區集中,讓産業園區真正發揮價值,以産業鍊延伸帶動産業集聚發展,推動水産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的長鍊條、高效益轉型升級。
最後,政府需要在政策上加強重視、明确導向,強化要素保障,提升服務水平,增強水産業抗風險能力。政府可通過出台更多扶持政策,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更多水産類企業,而本土龍頭企業要提高社會責任,帶動整個行業持續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