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看青年的年齡标準,你符合嗎?
心理學家如何界定“青年”?
美國精神病學家、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愛利克·埃裡克森認為:
人生的第六階段青年期的年齡段為20周歲~25周歲。
此外,埃裡克森認為:從十七、八歲至三十歲是成年早期。
青年期的主要心理發展任務是處理好人際關系(親密關系)。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把心理的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指出每一階段的特殊社會心理任務;并認為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特殊矛盾,矛盾的順利解決是人格健康發展的前提。
青年期在這個階段,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階段。在心理上,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的階段;親密感,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包括友誼與愛情。
很多青年人在這個階段,往往會花大量精力處理戀愛關系、友情、人際關系、甚至是家庭關系。很多人因為人際關系困擾來到心理咨詢室求助。
有些人承認,無法和陌生人建立關系,很害怕害羞膽小。
有些人承認,無法打開心扉,沒有心貼心的知己。
有些人承認,無法在職場中和同事領導和諧相處,甚至爆發了比較劇烈的矛盾沖突。
有些人承認,自己對父母有矛盾動感情,愛也存在,可是怨恨抱怨也不少。
有些人承認,害怕别人指責評論看不起自己。
你問他們,為什麼來尋求心理咨詢呢?他們會一緻性回答:因為内心很痛苦,很不舒服啊。
翻譯一下,就是:因為處理不好人際關系,讓我感覺到很孤獨。
那麼,如何才能處理好人際關系,獲得親密感呢?
首先,你需要擁有穩定的自我認同。或者說,你要有一定的自信和安全感。
你對你的理解和認同是安全的、穩定的、積極的、甚至是全面客觀的。你始終對你自己的價值是毫不懷疑的。你很清晰的知道了解自己身上有哪些優勢、能力、特質值得欣賞、被人喜歡。你甚至也清晰的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足需要彌補、成長、學習、完善。這樣,如果有人誇贊或批評你,都隻是在談論你的某一部分特質,但不代表評論你這個人本身。
所以你不懼怕被人誇贊、關注或批評,因為你渴望通過别人看到自己的一些特質。但是對于你是誰這個終極問題,你向來不懷疑:你是世界上獨特的、完美的、自信的、有安全感的、優秀的、努力的一個人。這樣,别人不會輕易影響你、左右你的想法判斷觀點,讓你覺得很自由獨立安全。
其次,你在人際關系中,擁有相對清晰的邊界意識。
你知道你自己的責任是對自己的一切負責,包括生活、學習、工作、人際關系、情緒、健康等等。你當然也知道别人的責任。所以在各種人際關系中,以責任為邊界,讓你不會過于承擔别人的責任,也不會過于推诿自己的責任,在人際交往中不會造成邊界混淆的誤解。
在人際交往中,你需要做到真誠、熱情、自信。
如果你擁有成功的人際關系經曆;愉悅、安全的人際關系體驗。這些都會帶給你自信。
你還需要具有一定的自我形象管理能力。
可以适當揚長避短、謙虛的同時,适當展示自己的優點、閃光點,提升人際關系的吸引力。
你需要提升情商、溝通表達能力、為人處世的能力。你有很好的情緒控制調節能力。
在人際關系中,盡量學會尊重别人、顧及别人的感受、維護别人的面子自尊心。在人際關系尤其是親密關系中,如果你因為别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而感到不舒服,你不會立刻發怒、情緒暴躁、沖動,相反你可以很好的調節自己的情緒,以平和的心态和對方溝通、詢問、解釋、道歉甚至是緩和關系。
你有能力經營維護人際關系,并在人際關系中獲得支持和滋養。
你具有愛的能力,可以感動身受别人的感受,有共情能力。
在人際關系尤其是親密關系中,你是被别人在情感上依賴、信任的對象,這得益于你的善解人意。你内心深處對别人是接納的、不批判的、親和的、不傷害的。别人會覺得和你在一起很舒服。
你需要修通和父母的關系。
當你可以接受和理解你對父母抱有矛盾的感情。
當你可以接受欣賞父母自身人格的某些優點,對他們抱有一定的認同。
你的内心不再敵對,這會有助于你和别人建立親密關系。
青年節寄語:願你一邊狂歡一邊成長
很多青年人需要以狂歡的形式,麻痹自己的空虛、緩解内心的孤獨,制造歡樂。旅遊、聚會、看球賽、酒吧、演唱會……這些場所,青年人的身影比比皆是。
然而,願你在享受快樂的同時,也可以積極的有意識的幫助自己成長。因為人生還很長。下一個人生階段,你還有新的任務和挑戰。成長是個必須參透的生命課題,沒有人可以逃避。
願你擁有和諧的親密關系,不再孤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