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憤不啟】
憤:心裡想求通而又未通。啟:啟發。意思是不到想弄明白而還沒有弄明白時,不要去啟發他。
【出處】
《論語·述而》:“子曰:‘不憤不啟,不悱(fěi )不發。舉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譯文】
《論語·述而》:“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仍然想不透的時候,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也不要去啟發他。如果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先不要再往下進行了。’”
【評析】
“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态。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适時給以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考慮成熟,處于想說又難以表達的另一種矛盾心理狀态。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然後用比較準确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
在這裡,孔子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從教學方面而言,他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做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鑒。
【舉例】
此時,我才真正感受到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八個字的含義。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如果沒有憤悱之情,恐怕連孔子也很難給予啟發吧。
看圖猜成語
根據下列圖片提供的信息,分别猜成語。
今天隻有1張圖,
但要猜9個成語,
你能全猜對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