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什麼叫布雷頓森林體系

什麼叫布雷頓森林體系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3 07:47:20

貨币制度在國家經濟和金融業的發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類對曆史的理解也離不開對貨币制度的解讀。今年是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解體50周年,從1944年7月布雷頓森林會議宣告成立到1971年解體,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存在曆史尚不足30年,但是在50年後的今天回頭看,當代許多重大的貨币金融問題均與它相關。

因此,研究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出現、運行和瓦解能夠讓我們更好理解國際貨币體系的變遷和改革。本期金融小百科将帶大家一起複盤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誕生及背景。

什麼叫布雷頓森林體系(如何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1

布雷頓森林會議

布雷頓森林體系誕生于1944年夏天。彼時,44個國家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小鎮召開了聯合國家貨币金融會議(又稱布雷頓森林會議)并通過了《聯合國貨币金融協議最後決議書》以及《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協定》《國際複興開發銀行協定》等兩個附件,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Bretton Woods Agreements,或譯為布雷頓伍茲協定、布雷頓伍德協定)。

什麼叫布雷頓森林體系(如何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2

1944年7月布雷頓森林會議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檔案館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布雷頓森林協定》對各國就貨币的兌換、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儲備資産的構成等問題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确定的規則、采取措施及相應組織機構形式的總和,也成為了戰後國際經濟秩序和金融合作的基本框架和重要基礎。

《布雷頓森林協定》主要包括兩方面内容:

第一,美元與黃金直接挂鈎。以黃金為基礎,三十五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所以從此之後美元被稱為美金);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币,其他各成員國貨币需要與美元挂鈎,彙價允許小幅度浮動,短期内保持比較穩定的狀态。

第二,成立國際金融機構。今天被世人所熟知的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B,國際複興開發銀行),都是這一體系的産物,兩者分别用于控制彙價和對歐洲戰後的援助,總部均在華盛頓。

什麼叫布雷頓森林體系(如何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3

布雷頓森林協定中國代表團報告 圖片來源:搜狐網

誕生背景

工業革命以後生産力的提高和貿易量的增長,必然要突破傳統易貨貿易的制約,國際貨币也就伴随國際結算應運而生。而正如馬克思所說,貨币一旦跨出國境,就必須脫掉民族的外衣,還原為黃金這種商品貨币形式。

“金銀天然不是貨币,但貨币天然是金銀”。人們在長久的社會實踐中,極為深刻地認識到了黃金具有其他物品所不具有的特質:化學性能穩定,單位價值較高,數量較少較稀缺,質地均勻,能夠有效分割等。

在避險和保值方面,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孫傑曾撰文表示,各國曆史上層出不窮的通貨膨脹反複證明了必須對貨币發行有所約束,而金本位就是一種順理成章的選擇,也因此成為國際貨币制度最初的形式。從這個角度看,19世紀末出現的國際金本位是衆望所歸。

金本位制存在于布雷頓森林體系産生之前,流行于自1880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金本位制也曾一度複活。北京大學彙豐商學院教授任壽根研究認為,金本位制的特點為固定彙率制度,多數國家的通貨可以直接換成黃金。

各國貨币通過“黃金”這個中介連接在一起,各國貨币彙率以其所“隐含”的黃金量确定,這樣确定了固定彙率制。在金本位制下,當一國貨币升值,該國黃金就會流入,而該國黃金流入導緻該國貨币供應量增加,而貨币供應量增加會導緻該國出現通貨膨脹,又使該國貨币貶值,回到均衡水平。

金本位制的優勢是它限制了中央銀行擴張性的貨币政策,從而使一國貨币的真實價值保持穩定和可預測。因此能夠平抑各國貨币彙率波動,穩定彙率預期穩定的價格水平和貨币比價,提供了較為平穩的世界經濟環境,極大地促進了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和貿易發展。

在金本位制實施的1880年至1914年,世界經濟呈現一片繁榮景象。在國際金本位制的全盛時期,英鎊是唯一的外彙儲備貨币,是國際核心貨币,倫敦也成為了國際金融中心。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緻西方國家軍費開支猛增,财政赤字巨大,加之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出現了黃金儲備大幅減少,無力維持通貨兌換黃金。

1931年9月,英國放棄金本位制,終止黃金兌換,允許英鎊貶值。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中,各國政府完全将貨币與黃金脫鈎,紛紛實行不以黃金及任何貴重金屬為錨的信用貨币制度,金本位制徹底崩潰。

另一方面,依靠着二戰,美國在政治和經濟上的迅速走強,自其建國一百七十年以來第一次有意識朝向長期的國際聯盟、國際承諾和國際責任的政策方向轉變。二戰使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變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英國負債占到GDP的240%,是戰前的六倍;而美國是當時最大的債權國,美國的黃金儲備在當時已占到世界黃金儲備的70%以上,同時又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作為保障。

華爾街的金融家很快意識到,這是取代倫敦同行獲取國際金融市場支配權的好機會。

“懷特計劃”和“凱恩斯計劃”

1944年7月,布雷頓森林會議上最終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為藍本、凱恩斯計劃為補充的布雷頓森林協定,由此确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币體系。

什麼叫布雷頓森林體系(如何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4

懷特(左)與凱恩斯(右)

英國的财政部顧問、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主張,由債權國和債務國共同成立一個清算聯盟,由這個機構發行一種價值300億美元的名為“Bancor”的國際貨币,這種國際貨币以固定比例直接與黃金挂鈎,并無償提供給各成員國進行國際貿易結算,以解決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這一主張被稱為”凱恩斯計劃“(Keynes Plan)。

美國的财政部長助理哈利‧德克斯特‧懷特則主張由美元承擔國際貨币的重任,其他貨币直接與美元挂鈎,這一主張被稱為”懷特計劃“(White Plan)。

老霸主英國“垂垂老矣”,且在戰争中國力削弱、負債累累,對殖民地也喪失了控制。而當時新霸主美國的綜合國力舉世無雙,黃金儲備世界第一。所以,經過一番唇槍舌戰,在英國大幅度讓步基礎上,達成了妥協。

這兩個計劃的目的是一緻的,都是試圖構建一個穩定的國際貨币體系,但仍在許多方面存在分歧,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曾就此問題展開分析,綜合來看:

什麼叫布雷頓森林體系(如何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5

一是基金制和銀行制的區别,這是兩個計劃最根本的分歧。懷特計劃設想建立的僅僅是一個國際穩定基金,雖然他也提出了一種unita,但僅僅是記賬單位而不是貨币,實際使用流通的仍是美元等主權貨币。由于一旦認購完成,基金的份額就相對固定,其缺乏實質上的提款渠道,也就沒有貨币派生機制,所以,該計劃自誕生之日起,就注定缺乏自動适應全球經貿增長的靈活性。換言之,國際穩定基金的總值是相對固定的,可以預期,随着經貿規模的增長,其相對全球經貿總量的占比勢必下降,對彙率穩定的調節作用也勢必減弱。

但凱恩斯計劃則設想建立一個”國際清算同盟“作為全球中央銀行存在,同時創造并發行一種新的超主權儲備貨币bancor,通過要求順差國強制将盈餘存入同盟賬戶和向逆差國提供透支(實質上的貸款)構造了貨币派生渠道,可以根據全球經貿發展提供所需的充足的支付清算媒介。

二是有關黃金非貨币化的分歧。懷特計劃雖然主張黃金退出貨币流通,但其美元與黃金間可兌換的保證證明本質上仍是一種變形的黃金本位制,黃金仍舊是事實上的“影子貨币”,美元的發行仍受制于黃金儲量。

凱恩斯計劃雖然規定了bancor 的價值與黃金挂鈎,但其與黃金間僅能單向兌換,即僅可以用黃金換取bancor,反之則不行,而bancor的發行取決于全球經貿規模。這在事實上實現了黃金的非貨币化,極端地講,若去掉黃金也無損于該體系運行。

三是貨币錨的差異。從上述第二點分歧可以合理地推斷出,在懷特計劃下,黃金仍是其貨币錨。而在凱恩斯計劃下,實際上的貨币錨已經變成了全球貿易總量。在凱恩斯計劃中,各成員國将會被分配到一個初始份額,該份額根據戰前3年各國進出口貿易平均額的75%來計算,此後,為反映全球經貿的發展,每隔5年重新計算一次份額。

四是國際收支失衡調節機制的區别。首先,在調節的責任分擔上,懷特計劃是不對稱的調整,逆差國承擔幾乎全部的調整責任,逆差國必須将逆差保持在份額允許的範圍之内,即第一年不能超過該國份額的150%,以後不能超過200%;凱恩斯計劃主張對稱的調整,順差國和逆差國共同承擔調整責任,即當成員國清算賬戶順/逆差超過其份額的25%時被确定為收支不平衡,要對其超額部分收取管理費,并要求其采取相應的擴張或緊縮政策,超過份額的資金将在年底被沒收作為公共儲備基金。

其次,在調節的方式上,兩者存在着抵押貸款與貸款的區别。懷特計劃采取了貨币互換的方式,即逆差國用本币換取所需其他國家的貨币,本質上是以本币作為抵押獲取外币貸款;而凱恩斯計劃允許逆差國直接申請透支或提存。

從理論上講,凱恩斯計劃更具經濟合理性,凱恩斯似乎真正看到了金本位制固有的缺陷,其主張使黃金非貨币化,并以全球貿易總量為錨的設想使貨币發行自動與全球經貿發展相匹配。

但不幸的是,凱恩斯計劃遭遇到戰後美國“一家獨大”世界格局的現實挑戰,其國際清算同盟的設想直接損害了美國貨币政策獨立性和鑄币稅,最終在與懷特計劃的角逐中敗北,相應地,戰後IMF也基本以懷特計劃為藍本設立。

受益于固定彙率所帶來的國際貿易的繁榮,戰後西方國家普遍經曆了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三十年”,這說明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确實在促進各國經濟發展和維護全球金融穩定方面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但是,美元和黃金兌換的固定比例,仍然是金本位制的延續,被稱為“金彙兌本位制”,這對于自由貿易的發展會造成一定的阻礙,也不符合貨币的發展規律。因此,布雷頓森林體系從成立之初就存在着很多天然缺陷,造成了其存在不足30年就宣告解體。

後續的金融小百科将繼續分析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原因及對當今國際貨币體系的深遠影響,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本文綜合來源:

1、《布雷頓森林體系在國際貨币體系變遷中的角色》,中國外彙,孫傑;

2、《兩個國際貨币體系造就了兩大世界級貨币》,證券時報,任壽根 ;

3、《時代的終結: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金本位制》,中國黃金報,覃維桓;

4、《“新懷特計劃”還是“新凱恩斯計劃”———如何構建穩定與有效的國際貨币體系》,經濟改革,吳曉靈、伍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