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家電主要包括空調、冰箱、洗衣機三大件以及其他一些小家電産品。目前,國内三大白電品牌為美的、海爾、格力這三家巨頭2021年的财報相繼出爐,輿論上多了對三者的比較,過去、當下以及未來,國産白電三大品牌,到底是誰在崛起,誰在沉淪,尤為重要的是,面向未來的市場需求和競争,誰的戰略更清晰聚焦,誰的可成長性更強?
1、财務數據比較從财務數據上比較三家的規模大小,美的是明顯的老大,海爾次之,格力第三。
在過去的2021年,三家的營業收入對比如下:
美的以3434億元一馬當先,同比增20.2%;海爾智家2275.6億元,增長幅度8.5%;格力1896.5億元,增長幅度1.2%。
但從營收規模看,美的比海爾多了1000多億,比格力多了1500多億。
三家的淨利潤情況:美的290.2億元,增長5.5%;海爾智家130.7億元,增長47.1%;格力230.64億元,增長4%。
淨利潤總額依然是美的最高。格力超過海爾100億,但海爾的淨利潤增幅最大,同時也意味着前年海爾的淨利潤總額更低。
毛利率比較:2021年,美的集團的毛利率為22.48%,同比減少2.63個百分點;格力電器毛利率為24.28%,同比減少1.86個百分點;海爾智家為31.2%,同比增加了1.6個百分點。
但從2021年的财報來看,三巨頭中,美的無論是營收規模還是淨利潤均最高,格力規模最小,但淨利潤率最高;海爾智家雖然規模較格力更大,但卻淨利潤率墊底。
媒體對三家近三年以來的數據又進行了比較,可能更加具有公允性:
2019年至2021年,美的集團的營收從2794億元增長至3434億元,增幅23%;海爾智家的營收從2008億元增長至2276億元,增幅13%;格力電器的營收從2005億元降至1897億元。
三年間,美的、海爾智家的營收規模均出現10%以上增長,格力電器的營收則出現下降。在歸母淨利潤方面,2019年和2021年,美的集團的歸母淨利潤分别為242億元、285.7億元;海爾智家的歸母淨利潤分别為82億元、130.7億元;格力電器同期的歸母淨利潤分别為247億元、230.6億元,同樣處于下滑狀态。
2、戰略縱覽财務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當下的經營結果,但并不代表整個企業的經營質量以及在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近年來家電産業面臨着巨大的市場變遷。
第一,智能化已經是肉眼可見的未來之勢。所謂的智能化即是整個家居家電産品的體系化、自動化和可遠程控制化。智能化的家電産品,從單件産品到一體化的成套系,能根據用戶的不同習慣,自動提供更深層次的解決方案。
第二,高端化是面向市場競争的利器。高端化一方面代表了産品的更新換代以及品質的提升,另一方面,是消費者對産品認知的認知重建和面向新興的年輕一代消費人群的動态化滿足。
所以,對目前的三家白電企業來說,戰略的規劃和對未來的定位就顯得極為重要。在這樣的戰略規劃之中,未來的主要方向是什麼,未來将成為一家什麼樣的企業,是對企業自身而言關鍵的“必答題”。
美的、海爾和格力,當下的競争格局,似乎誰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也有各自的競争優勢。也許有人會認為,中國白電市場的影響力、消費規模此消彼長,資源無非就在這三家品牌之内流動。美的隻要盯着海爾和格力即可,其他兩家亦是同理。
但實際情況可能并不這樣,從智能化、互聯網化切入到個人消費産品事業的新晉品牌,在未來極有可能成為“舊霸主”的掘墓人。比如說,小米、華為,當物聯網以及智能家居家電系統、芯片、解決方案等等“上層建築”足夠成熟的時候,這兩家一旦斜刺闖入家電賽道,對傳統三品牌的影響可能會是緻命的。
在此,我們需要深入考量三家品牌的戰略規劃和生态布局。
2020年末,美的集團将公司組織戰略升級為五大事業群:智能家居事業群,工業技術事業群、樓宇科技事業群、機器人與自動化事業群、數字化創新事業群,将B端業務的拓展納入2021年-2025年的工作重心。
美的所謂的B端業務是指:工業技術、樓宇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據美的公開的資料顯示,工業技術的産品包括智慧出行、綠色能源、工業自動化,甚至包括汽車配件。而樓宇科技是指暖通空調、電梯等。機器人與自動化指數字化服務、物流倉儲、醫療器械等。
由此可見,美的的這五大事業群幾乎無所不包,而面向B端的業務更是上天入地,從汽車配件到醫療器械甚至包括機器人。
美的對自己的定位是“全球化科技集團”,提供多元化的産品種類與服務,并屢屢強調,堅定啟動B端業務轉型、C端與B端業務并重,B端業務已成美的探索的第二增長曲線。
如果美的以此龐大的戰略規劃作為方向,并且未來幾年内以TO B端為重心,将會陷入“大而無當”的巨大的虛無和茫然之中。美的必将耗費資源,荒廢了C端業務的同時還無法建立起自己具有核心競争優勢的業務單元。
美的的對面,則是格力。
一直以來,格力堅持隻做空調,所以在空調這個賽道上,格力是當之無愧的老大。直到2020年,美的的空調業務(1212.2億元)以33.4億元的優勢超過格力(1178.8億元)。但這是在美的的海外銷售占比遠超格力的情況之下,也就是說,格力空調國内銷售額第一的位置沒有被動搖。2021年,國内空調霸主的争奪更加白熱化,雖說美的在空調業務上領先了格力将近101.7億元, 但空調産品的毛利率美的遠不如格力:美的21.05%,海爾27.93%,格力31.23%。
但是,格力的業務單元太過單一,董明珠一方面想要擴大營收規模,另一方面需要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做籌劃,所以對格力來說,轉型幾乎就是迫不及待的事情。
但是,這些年來,格力的多元化轉型走得非常艱難。
格力出空調之外,啟動與家電相關的冰洗、生活小家電等品類,但對于這些傳統家電産品,此時進入,已經為時已晚。
格力也相繼進軍了手機、芯片制造、醫療、可再生資源以及汽車等産業。不過比較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格力的多元化戰略成效尚不明顯。在2021年财報中,格力空調業務占總營收的七成,生活電器、智能裝備等業務占比不足5%。
再來看海爾。
相對來說,海爾的基本盤做得比較紮實,多元化業務早已成型,海爾的冰箱、空調、洗衣機三大件品類的市場認知度都比較高。而海爾在戰略規劃相對于美的和格力來說更加聚焦,海爾的戰略目标是“高端化”。
2019年6月份,青島海爾更名為“海爾智家”。旗下包括七個産品品牌:海爾、卡薩帝、GE Appliances、AQUA、Candy、斐雪派克、統帥。
海爾智家打造的智慧家庭解決方案,從賣産品變為賣方案,聚焦AI IoT能力建設,打造了智家“生态雲”,上線海爾智家APP,發布了成套智慧家庭解決方案。
據海爾官網介紹,海爾智家旗下打造了一個“場景品牌”叫三翼鳥,三翼鳥開辟了從賣産品到賣場景的新賽道,提供陽台、廚房、浴室、全屋空氣、全屋用水、視聽等智慧家庭全場景解決方案。同時依托智家體驗雲平台,連接用戶、企業、生态方,創造因需而變的個性化方案。
2020年7月31日,海爾智家與海爾電器發布聯合公告稱,海爾智家拟通過發行H股加現金的方式私有化海爾電器,每1股計劃股份可以獲得1.6股海爾智家新發行的H股股份,并獲得1.95港元/股的現金付款。此次私有化之前,海爾電器為海爾智家的控股子公司,海爾智家及全資子公司合計持股占海爾電器已發行股份的45.68%。
從海爾電器到海爾智家,海爾與美的完全不同,緊緊圍繞C端用戶,把所有的家庭電器消費場景全部整合起來,成為一個“全屋家居電器一體化、智能化”的設備供應商和解決方案提供商。
海爾這樣的戰略規劃是錨定的、傳承的、面向未來的,同時更是具有挑戰性的!對海爾來說,未來可能已經不是一家生産硬件設備的,而更多是一個系統開發、軟件開發,甚至是芯片開發的“數字化”高科技企業。
綜上所述,格力陷入戰略迷茫,而美的則攤子鋪得太大有陷入虛無的嫌疑,海爾緊緊圍繞現有的業務單元面向未來,但同樣從“硬件生産”到“軟件開發”的轉型挑戰巨大。
3、品牌認知的角度誰更有優勢在市場競争當中,品牌是最終的底牌,是消費者根深蒂固的認知,也就決定着消費者最終會把選票投給誰。
三家品牌當中,美的以小家電起家,規模龐大之後,更缺乏在消費者心智當中的拳頭型産品,比如在消費者普遍性的認知當中,海爾的冰洗、格力的空調、海信的電視,品牌與品類具有緊密關聯。但美的多而雜,從電水壺到微波爐,無一不有,品牌影響力最低。
美的的品牌資産最低還來自于另一方面:美的的高端化産品走得非常沒有存在感。
海爾和格力的品牌資産要遠高于美的。但是,格力偏安一隅,難以做大總牌面,而且格力本身已經可以與空調這個品類畫等号,所以格力品牌想要延伸到其他品類,消費者的接受度會很低,比如格力手機,或者格力冰箱,感覺都是怪怪的。
海爾是“家電”這個大賽道當中,品牌資産、消費者聯想度最有利的。但是,這些年,海爾在内部組織架構上進行了重大的探索性調整,張瑞敏執政之下,偉大的宏願是要打破傳統組織的“科層制”,轉而構建平台型組織、小微化運作,到目前來看,似乎并沒有産生太大的正面價值,可能存在純學術化“瞎折騰”的嫌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