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韋青青
圖|PR
130多年前,汽車出現,馬車被迫漸漸退出了曆史舞台。130多年後,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面前,傳統汽車俨然也正在面臨跟當年的馬車們相似的命運。
這不,先是挪威、荷蘭揭竿而起,給出了2025年就将停售傳統燃油汽車的激進時間表,印度旋即跟進,設定為2030年,英國、法國随後也宣布,拟把最後期限定在2040年,德國總理默克爾火上澆油稱,德國禁止燃油車也隻是時間問題,然後中國工信部也坐不住了,說亦已開始着手研究制定相關事宜……
一時間,寰宇一派百舸争流千帆競的咄咄架勢。
話音甫落,即成輿論焦點。或曰,這一保守态度,是因為不甘輕易放棄130多年的辛苦積累,甚至有論者以為,傳統汽車公司們若是因此而排斥變革,難免會像當年抵制汽車的馬車們一樣被淘汰出局。
針對各種争議,我們跟蔡老爺子聊了聊——
ACW:您不贊同完全禁售傳統内燃機汽車的表态,這幾天備受各界矚目。有人說,傳統跨國車企至今還堅守傳統能源,這是他們面向未來所背負的包袱,對此您怎麼看?
蔡澈:我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對我們來說我們現在的核心業務仍然是内燃機車型,它的利潤為我們提供了資源,讓我們有能力投入到未來車型、技術及産品的研發中。
我們仍然堅守内燃車技術的發展,并不是因為它是我們熟知并擅長的領域,也并不是因為我們身處傳統汽車行業中,而不去接受未來的發展。對我們來說,内燃機車型或現有産品的利潤,恰恰是幫助我們建立了一個良好基礎,讓我們有能力去研發更加有競争力的新能源産品。
ACW:從馬車到汽車,是交通工具的質變,從傳統汽車到現在的電動智能汽車,您認不認為也是一個質變?如果認為是質變,這兩次變化您怎麼去理解它們的意義?
蔡澈:從馬車到汽車的變革,對社會影響非常深遠,因為這拓展了很多人生活的邊界,改變了全人類的生活方式。從傳統内燃機車型到電動車,對我們的環境和社會經濟也會有很大影響,但是相較當年那一變革對社會所産生的影響,今天的變革所能帶來的變化實際上沒有那麼強烈。
或許未來當我們完全實現自動駕駛時,它對人們的影響将遠大于能源替代的改變。當真正完全實現了自動駕駛,有更多的新技術及人工智能,将會引發更多變革。到那個時候,其影響才将幾乎堪比131年前那次變革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影響。
ACW:德國總理默克爾前陣子談及,從馬車到傳統汽車,隻有一家馬車公司活了下來。那麼現在從傳統汽車到智能互聯到自動駕駛,會不會也像那一輪競争一樣,最後傳統選手們都出局了呢?
蔡澈:其實類似的還有更多例子,比如從蒸汽到電氣時代,包括手機的發展,很多卓越的企業在技術變革來臨時都面臨着被淘汰的風險。對我們而言,競争不能小看,但是我們時刻警惕幾件事。
首先,我們要确保對競争擁有優勢,因為沒有任何一家保險公司能夠确保我們長盛不衰。第二,注重我們的文化,我們要有一個很好的産品組合,我們對于現有傳統優勢的信心,以及我們能夠時刻保持謙遜且願意在新的事物中做出變化,同時願意用開放的心态與新的企業或新的公司進行合作,與新的行業進行接洽。
英文中有一個詞叫“友敵”,所以對新的競争對手,我們也抱着一種互相學習、互相切磋的心态。對于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我們願意改變,而且我們有時間進行改變。我相信,我本人以及我的團隊,能夠通過努力繼續在未來保持優勢。
ACW:我特别想知道,未來二三十年内結束燃油車,對傳統車企來說是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真的貫徹這一計劃,給企業增加的成本大概是多少?以奔馳的角度來看,如果企業要真正完成燃油車徹底退出曆史,大概會在什麼時間?
蔡澈:讨論汽車技術變革必須從整體環境出發,在讨論之前,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到底為什麼要變革。
比如,如果是為了環保,為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那麼我們就應該讨論如何從技術上實現這一目标。實現這一目标有很多方式,并不是隻有簡單禁售燃油車這一種方式。事實上,在這一點上我們是非常高效的,我們既會繼續投入新一代柴油技術的開發,也會發展電動車乃至其它的新能源替代産品,作為企業,我們要做的是努力生産出讓客戶沒辦法拒絕的産品,把選擇權交給客戶。
從一項技術走向另外一項技術,需要考量更多,比如在生産電池的時候,會釋放多少二氧化碳,在循環這些電池的時候又會消耗多少能源,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相應基礎設施的建設。沒有人能夠很具體地預期未來15到20年的事情,現在談論燃油車什麼時候徹底退出為時尚早。
ACW:盡管很多政府在大力推廣,企業們也在大力跟進,但迄今為止,消費者對電動車的接受度其實還是不高。您覺得電動車消費的大幅提升會在什麼時間節點?我跟很多人聊過這個話題,樂觀一點的認為會在2019年,相對久一些的認為會在2023年,您怎麼看?
蔡澈:目前全球電動車的客戶需求僅占到不到1%的市場份額,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的責任是先把産品做好。我們在未來幾年也會推出多款電動車,我們要确保我們的電動車是客戶想要的,是跟我們目前的車型一樣令人振奮的,然後再去探讨如何實現客戶需求的轉變。
當然我們也看到了相應法律法規的要求。我們曾經說過,到2025年預期在我們的整體銷量中電動車要占到15%-25%,當然這隻是預測,實際怎麼樣還需要一步步來看。
ACW:最後我們還是談談車展吧。今年的法蘭克福車展有很多品牌缺席,其實之前的幾次國際車展也有類似情形。在移動互聯和信息化時代,傳統車展這一形态似乎在不可避免走向衰微,甚至已經有人喊出了“車展已死”。但我注意到奔馳這些年在車展上的投入依然很大。所以您是怎麼看待車展這一形态的,未來對車展這一平台是不是依然會繼續大力投入?
蔡澈:的确,當今社會大家獲取信息越來越容易,所以我們也期待能用更多的方式給大家帶來更多的體驗與互動,包括在車展上。
比如這次法蘭克福車展,除了展出大量産品之外,我們首次跟波士頓的一家機構合作做了一個對話的平台,me convention,邀請了數百位演講嘉賓,他們富有先見,對未來的發展有雄心,而且能跳出常規思考,讨論一些未來出行方式及未來數字化的話題。
對于我們來說,未來還将創造更多的機會與社會各界進行互動,車展不僅是個為大家提供觀賞最新車型的平台,還要更多與大家進行頭腦風暴、思想碰撞,我認為這個平台可以變得更加創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