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最佳打法?高爾夫之4:上盤、下盤、尾巴,方正轉身,高爾夫最重要的術,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高爾夫最佳打法?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高爾夫之4:上盤、下盤、尾巴,方正轉身,高爾夫最重要的術。
打高爾夫是用力量打,那麼就需要生力和發力,如何讓身體生出力量來,如何讓身體通透、通暢地把力發出去。力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球杆也不會生力,力是從打球的工具“人”身上發出來,就要回到人的身體來看如何生力和發力。《高爾夫之3:發力及如何發力》的文章中講了打高爾夫是腰胯之力,講了腰胯如何近水平扭轉去實現通暢的發力,講了握杆和站姿去如何支持腰胯的通暢發力。但是,腰胯的扭轉如果是沒有下盤的扭轉,下盤在地上沒有生根,就會上杆時身體側移和脊柱逆轉,腰胯還是一樣的生不出力量來。那麼就是腰胯如何生力和發力,這就是“有效轉身”問題,“有效轉身”才能實現生力和發力。
很多人的轉身并沒有生力,是“整個”身體旋轉(rotate)上去的,是用腳踝骨那裡為鉸鍊點把整個身體旋轉上去,下杆的時候是“整個”身體撲下來,他們看起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球就是打不遠,自己感覺整個身體也很憋屈,總感覺有力無處使、有力發不出。這就是沒有“轉身”,或者說沒有“有效轉身”,雖然他們整個身體旋轉把球杆轉上去了,身體看起來也實現了方正地轉身,照片拍出來非常的漂亮,但一看就知道他們沒有轉身(turn),身體這張弓并沒有張緊,身體是沒有力道的,球出去自然沒有距離,方向也是不穩定的。
那麼,人站在地上旋轉(扭轉/turn)要生力和發力,就如同直立在地上的螺旋彈簧。螺旋彈簧要能生力,肯定就是要擰緊,同時一端肯定要固定住,另外一端才能擰緊。而擰緊後的螺旋彈簧發力就很簡單了,釋放即可,順勢而為。人也一樣,要蓄力就要扭轉擰緊身體,下盤(螺旋彈簧的一端)要紮穩地面,上盤(螺旋彈簧的另一端)要扭轉擰緊,這就是“方正轉身(foursquare turning)”。高爾夫基本上所有動作要領的表象,都會在“方正轉身”這裡呈現出來。打球是用力量打,轉身是實現蓄力和發力,方正轉身是實現“有效”蓄力和發力。
先講下身體的三截:下盤、上盤、尾巴。下盤是大腿及以下的腿腳(腿腳);上盤是大腿及以上到肩胛骨下沿水平線以下的腰背(腰胯);尾巴是肩和手及手的延長“球杆”(肩手杆)。上盤和下盤在大腿那裡聯結在一起,大腿既屬于下盤也屬于上盤,下盤是腰胯這張弓的弓臂,上盤是腰胯這張弓的弓弦,弓臂和弓弦在大腿這裡聯結在一起形成一張弓。肩手和球杆是尾巴,是搭在弓上的箭,箭在弓弦中央搭在弓上,手杆一體在肩膀這裡搭在身體這張弓上。尼克·普萊斯說“打球是狗搖尾巴”,就是下盤和上盤結合生力和發力去搖動尾巴抽球。本霍根說“肩手是follow(跟随)”,也是一個意思。上盤和下盤聯動完成拉弦張弓後,把箭射出去,腰胯扭轉擰緊後,腰胯(弓弦)釋放帶着肩手帶着球杆把球擊發出去,也是同樣的意思。當然,大部分業餘球手是尾巴搖狗,盯着尾巴打球,用肩手打球,用上半身打球,肯定就沒有距離,也因為沒有力道而球就亂飛了。
很簡單的道理,螺旋彈簧一端(下盤)不固定在地面,另外一端(上盤)怎麼可能能擰緊呢?沒有下盤的穩定,上盤怎麼可能生力和發力呢?而尾巴是随動之物,是follow,不要去刻意管它。當然,大部分的高爾夫教學都是在講尾巴,描述球杆和肩手的形态,描述尾巴要怎麼擺動,大家一直盯着尾巴要怎麼擺,而不去盯着擺動尾巴的動力源,尾巴怎麼能擺好呢?高爾夫球員慢慢要有下盤、上盤、尾巴的概念,不能一直盯着用尾巴打球。不過,大部分的高爾夫教學基本都在教你如何用尾巴打球,絕大部分的教學都在教你如何實現球杆和杆面的形态,自然就是盯着尾巴打球,希望大家能通過自己的悟性,盡早走出這個誤區。否則,你可能要在這裡浪費短則幾個月、長則幾年的時間學無所長,甚至有的人一直都沒有下盤的概念,一直都是盯着尾巴在打球。很多時候,她們看起來轉身轉得很漂亮,姿勢看起來很标準,實際上根本沒有“轉身”。當然,即使有人跟她們講了,她們可能也還是會不以為然,覺得我姿勢很漂亮地把球杆送上去了,身體也轉過去了,球杆和身體各方面的形态都符合标準形态,怎麼就說我沒有轉身呢?這個就“修行看個人”了,沒啥辦法。這就是盯着球杆和尾巴的形态打球,動作擺得再漂亮,因為沒有轉身,沒有力道,打得時間再長,可能也還是老樣子。
回到生力和發力的“轉身”問題,是人的轉身、是螺旋彈簧的擰緊而實現生力,這個應該不難理解。因為是“人”在轉身,所以,你要明白“人”的身體結構。之前的文章說了,打高爾夫是人“雙腳張開”站在地上,“雙手合一”持杆,打“正前方”的“地上”的“靜止”的球,把球打向身體的“左前方”,這個幾何關系是死的(對右手球員)。在這種幾何關系下,人的身體結構就是“類圓規”結構。雙手合一持杆後手臂和杆形成了圓規的旋轉臂,腳和身體站在地上就形成了圓規的支撐臂。圓規是兩根臂(旋轉臂和支撐臂),而人因為有寬度(大約40公分不到),雙腳是張開站在地上,所以圓規的支撐臂在胯部(骨盆)那裡分岔了,人就不是雙臂圓規,而是支撐臂分岔的“類圓規”結構。當然,圓規的旋轉臂和支撐臂都是直的,而身體這個類圓規的支撐臂(腰背和腿腳)和旋轉臂(手臂和球杆)都是折線,不是直的。明白了這一點,你所有轉身動作要領就都出來了,一些動作要領要呈現的表象也都出來了。因為人的“類圓規”結構,這個類圓規必須每次準确地擊打到地上靜止的球,所以:
1、杆頭軌迹肯定要是inside inside,否則圓規在空中畫圓就不“水平”“方正”了,人就會發生側轉,也就是所謂的脊柱逆轉,杆下來時就不能每次準确地擊打到地上靜止的球(所以你需要身體補償,補償就不穩定了)。
2、要每次準确地擊打到地上靜止的球,那麼你就要維持人身體的“水平”“方正”,腳跟不要擡起來,身體不要起身,頭不要擡起來,這樣你才能維持身體的水平,那麼杆下來時擊打的位置才能每次準确一緻。所以,“水平”是維持身體的水平,不是叫你用手拿着球杆水平側移地往右邊推。(當然,如果上杆是走inside的揮杆軌迹,基本都能維持身體的水平,因為這樣的杆頭軌迹把身體壓制了,隻要你是用腰胯把球杆轉上去,就沒法起身)
2、人是有寬度的類圓規,所以杆頭軌迹不是畫圓,而是“橢圓”。
3、因為人有寬度,上杆自然是畫橢圓,所以,自然就有引杆現象。有寬度的身體要“水平”往右邊轉的時候,開始半個身位杆頭肯定基本是直線,隻有水平走完半個身位後,才能往上(右後)轉,所以,自然就有引杆現象,引杆現象是方正轉身的結果。
4,因為人有寬度,所以轉身的時候下盤必須要轉,上盤才能轉。如果下盤不轉,隻轉上盤,就一定會發生身體側移或者脊柱逆轉(身體側翻),否則上盤轉不上去。
5、下杆是把上杆時往右扭轉的身體釋放回來,因為人有寬度,那麼下杆時杆頭接觸球之前的一段距離杆頭同樣是走直線;擊球完成後,因為人有寬度,人要往左邊轉身,同樣還要走一段直線,右邊身體才能轉得過去。所以,很多教學講的引杆、送杆,擊球前後的杆頭貼地飛,都是身體轉身的一種自然現象,都是身體“水平”“方正”轉身的結果。
很多教學老是去強調擊球質量的好壞是杆頭接觸球前後20公分的杆頭軌迹,要走直線,而不知道這是方正轉身的結果,做到方正轉身自然有這個結果。不講原因講結果,這樣就把球員搞得暈暈的,就更加重了他們盯着球杆形态去打球的問題。所以,一堆似是而非的毛病,都是沒有“方正轉身”的問題。“方正”的英文單詞“foursquare”,四四方方。方正轉身,就是四四方方地轉身,大開大合地轉身。
同樣,一堆“表象”的動作要領,也都在方正轉身這裡體現出來了。前面說了,因為人身體有寬度,人身體的類圓規結構,腰胯近水平面扭轉實現蓄力和發力,那麼杆頭軌迹一定是inside inside;因為人身體的類圓規結構,杆頭離開球是往後(靠近身體一側)拉,上杆通道是高速公路通道;腰胯近水平扭轉開始轉身時下盤和上盤聯動扭轉會帶着肩手杆(尾巴)往右後走時,因為人身體有寬度,所以開始半個身位(對一号木而言)杆頭基本是往目标方向的反向延長線走,也就是會出現所謂的引杆現象。
什麼是“方正轉身”(foursquare turning),什麼是無效轉身?還是要從身體的結構出發,因為人身體有寬度,要腰胯近水平扭轉,要實現四四方方地轉身、水平方正地轉身,那麼下盤必須轉(擰緊),上盤才能轉(扭轉),也就是下盤小腿的腿肚子要在擰緊,肌肉在旋緊,這樣上盤才能方正地轉,同時下盤也更紮實地紮穩地面。這樣,才是實現“方正轉身”,螺旋彈簧一端(下盤腿腳)擰緊紮穩地面,另外一端(上盤腰胯)扭轉蓄力。而無效轉身是下盤跟着上盤走,甚至是下盤和上盤跟着肩手走,因為很多人被轉肩上杆的假象誤導(《高爾夫認知體系策略心法》轉肩是假象)去用肩膀發力轉動肩膀上杆,就出現上盤和下盤跟着肩手走,就出現無效轉身。這就是螺旋彈簧的一端沒有紮穩在地面,自然就造成身體側移上杆,脊柱逆轉(身體側翻)上杆,是沒有辦法充分蓄力的,這種轉身就是無效的,至少是低效的。
腰胯近水平面扭轉,人通過下盤擰緊、上盤扭轉而實現“水平”“方正轉身”時,杆頭自然是指着右側皮帶方位上去;那麼左手一定是自然打直的,左手不可能打彎;雙手也一定是貼着身體的,腋窩下面能感覺到密不透風。
至于水平方正轉身的“水平”,因為你需要杆杆擊打到同一幾何關系位于地上的靜止的球,所以上下杆時你需要維持身體的水平态、不能側翻,這就是“水平”“方正轉身”中的“水平”。那麼,腰胯近水平面扭轉時,腰胯背部的水平線(皮帶的背部側)是“高度”和“水平”都不變的,會保持瞄準時的同一水平線,這樣,你自然實現了轉身的方正和水平。同時,你自然會穩定頭部,下盤穩,頭部自然穩;如果你下杆時左腿蹬地蹬直,也會自然地向後頂胯,以維持腰胯線的水平,這樣可以自然地确保你穩定紮實地擊打到球;同時,因為你是腰胯近水平面扭轉,而不是擡起腳跟把身體頂上去以把杆轉上去,你的腳後跟也不可能擡起來,下盤是很穩定的。
為什麼要水平方正地轉身呢?之前說了,水平就是維持身體的水平,這樣球杆下來就能維持擊打的一緻性,每次都能簡單紮實地擊打到地面的靜止的球。為什麼要方正呢?因為人身體的類圓規結構,類圓規的支撐臂從人的骨盆那裡分叉了,人張開兩條腿站在地上,人往右轉的時候右腿把類圓規“别”住了,往左轉的時候左腿把類圓規“别”住了,畫不了圓。所以,向右轉的時候,必須小腿部旋緊,肌肉擰緊,這樣這個類圓規才能轉得過去,杆才能走inside軌迹轉上去;向左轉的時候,通過左腿蹬直把左胯部向後頂(維持水平高度不變),這樣右側身體才能轉得過來,才不會被左腿“别”住,就這麼個簡單的幾何關系引起的。所以,上杆時要水平方正地轉身,下杆時扭轉的腰胯釋放帶動右側身體轉身,自然會發生左腿蹬地的行為,這都是人身體結構決定的。
水平方正地轉身,腰胯近水平面扭轉,由于你雙手貼着身體,雖然球杆從右側身體這邊轉上去了,但你能明顯感覺左側身體留在左邊,沒有轉到右邊來(沒有身體側移或者脊柱逆轉的身體側翻),特别是左手明顯感覺留在左邊,沒有舉到右邊來,雖然左手已經把球杆從身體右側轉上去了(由于左手貼着身體左側,即使左手手腕到身體右邊來了,你仍然能明顯感受到左手留在左邊,左側身體留在左邊沒有轉到右邊來)。這樣,你下杆的勢就成了,很方便轉身釋放,特别是很方便右側身體加速轉身進攻,下杆就是順勢而為,勢在必得。當然,你右側身體能否“充分”加速進攻的核心是你左手是否能貼着身體轉(《高爾夫認知體系策略心法》一号木打遠的“道”與“術”)。
所以,“水平”“方正”的轉身是:上盤(腰胯)近水平面扭轉,下盤(腿腳)支撐上盤同步方正地的扭轉(擰緊)。這時候,上盤轉到一定程度,下盤同步轉到右胯頂住不能繼續轉了,也就是引杆結束了。那麼下盤擰緊到位後,繼續扭轉上盤,進一步蓄力,上盤扭轉到什麼程度,扭轉到你腰背無法繼續扭轉為止,一切取決于你身體的柔韌性、協調性、肌肉張馳的能力,沒有定數,因人而異。而不是一般教學中跟你講的一定要杆頭呈什麼形态,一定要杆頭指向哪裡。當然,你身體素質好,就更好一點,上杆幅度可以更大一點(像PGA球員那樣),身體素質不好,就不要勉為其難,你的目的是為了你自己的腰胯順暢發力,不能舍本逐末。記得,上盤的扭轉是腰背部肌肉的扭轉,是肩胛骨下沿水平線以下的背部肌肉群(腰胯的背部肌肉),而不是肩胛骨的肌肉群,不是肩膀肌肉群。肩和手是尾巴,不要去生力和發力,尾巴是follow。這就是很多球員看着發了很大的力球卻打不好,因為他們在用尾巴發力,尾巴都被你發力整硬了,尾巴還怎麼能擺好?鞭子被你發力整硬了,鞭子還怎麼抽?肩手是尾巴,是follow,保持韌性,尾巴才能搖好、鞭子才能抽好。
上面是方正轉身,而什麼是沒有方正轉身、沒有有效轉身?之前說過了,典型的是很多人轉身時沒有下盤,上杆時下盤沒有轉(擰緊),隻是上半身在轉,更多的是肩手在轉。就如同螺旋彈簧一端沒有紮穩在地上,另外一端怎麼可能能擰緊實現蓄力呢?螺旋彈簧一端擰緊的時候,如果另外一端沒有紮牢在地面,那麼一端就跟着另外一端的擰緊而跟着轉動。這就是業餘球員典型的下盤跟着上盤跑,腿腳沒有紮穩地面(人隻是站在地上,而不是紮在地上),形成身體側移上杆,脊柱逆轉上杆,整個身體轉身上杆(腳踝骨為鉸接點),而不是下盤擰緊、上盤扭轉的對抗,就無法形成有效的蓄力,就不是方正地轉身,轉身沒有效能。因為沒有下盤,螺旋彈簧一端沒有紮牢地面,釋放的時候下盤也是松垮的,更加重了釋放時力道出不來。所以,蓄力和發力都是低效的。
因為下盤沒有轉(是往地上生根的扭轉擰緊、不是側移、也不是站在地上但沒有生根的轉),上盤就不可能方正地轉,所以他們就側翻上杆(脊柱逆轉),用上半身而不是用腰胯把杆轉上去,身體是擰麻花一樣沒有寬度的旋轉上杆,這樣就沒有腰胯之力,所以就用上半身打球,用肩手打球,球沒有距離,也沒有方向。下杆時自然也會造成outside in的揮杆軌迹,下杆時需要通過身體移動來進行擊球補償,故障率大大增加。(40-70碼的中長距離切杆打不好的核心原因也在這裡,大量的業餘球員這個距離是他們的夢魇,但很少有人會去這裡找原因《高爾夫認知體系策略心法》)
另外,身體是下盤、上盤、尾巴三段,上盤和下盤組成一張弓,上盤是弓的弓弦,下盤是弓的弓臂,打球是張弓射箭,而轉身是拉弦張弓,拉弦和張弓是同步的,上盤和下盤是同步聯動的,而不是所謂的動力鍊和力的逐級傳遞。下杆時的蹬地行為,都是外人看起來的一種表象,打球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蹬地。右側身體要要轉身送過去,扭轉擰緊的腰胯要釋放發力,自然左腿要頂住,看起來好像就是左腿在蹬地,球員不要刻意去做左腿蹬地蹬直的動作,避免下盤失穩。
方正轉身結束,完成拉弦張弓後,由于雙手貼着身體,左手留在左邊,為你下杆發力釋放制造了很好的“勢”,下杆時螺旋彈簧釋放,順勢而為即可,勢在就必得。所以,是上杆決定下杆,上杆形成蓄力的“勢”,下杆是順勢而為。向右扭轉擰緊的身體釋放,右側身體加速轉身,把球杆送下來,擊發出去,完成擊球。
由于人身體的類圓規結構,釋放時杆頭軌迹自然也是inside inside,加之人有寬度,所以杆下來完成擊球後身體自然要繼續往前走一段才能完成轉身,前揮和送杆是自然行為。腰胯扭轉擰緊後釋放同樣會走腰胯釋放最通暢的近水平扭轉平面,杆頭自然會方正地擊出,力道方向自然是指向目标方向,球的方向自然就是方正的。至于杆面,隻是瞄球時方正地放置好而已,誰又放不正一支杆的杆面呢?這個不需要啥技術或者能力。
因為人身體的類圓規結構,人是有寬度的,所以,在杆頭接觸球之前的半個身位和擊球結束後的半個身位(大約),杆頭軌迹是貼地指向目标方向的,那麼,這段距離基本是直線的,是橢圓的直線邊,所以,你球的飛行方向也保障了,這就是高射炮的炮管,高射炮的炮管保障了球擊發出去的飛行方向。對于一号木而言,這段直線長一些(因為橢圓半徑大),對于挖起杆而言,這段直線短一些(因為橢圓半徑小),這個都不需要去糾結,是自然的現象。
同時,球的飛行方向同樣是靠力道來保障的,因為力是有方向的,力道的方向就決定了球的飛行軌迹的80%,而杆面的打開或者關閉隻占20%,球飛行軌迹的80%路程是擊球力道方向決定的(擊發方向),最後20%路程才是杆面方向決定的(球的自旋)。而力道的方向就是方正地轉身釋放積蓄的力量擊發時形成的力道方向。
所以,方正地轉身,實現了有效的蓄力、發力,以及形成擊球力道的方向,自然就決定了你擊球的距離和方向,而打球就是距離和方向,沒有其他。所以,“方正轉身是打球最重要的術”。而球杆是安裝在人身上的工具,方正轉身完成,上杆就完成了,任何杆在你手上都是一樣的,你的轉身沒有不同。既然你的轉身沒有不同,自然所有杆的打法都是一樣的,包括推杆(推杆是微型揮杆)。
所以,高爾夫球員,不要去過多關注尾巴,而要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術,“方正轉身”,去練習腰胯近水平扭轉,練習方正地轉身,練習下盤擰緊、上盤扭轉,完成方正地轉身。大膽地轉身,大膽方正地轉身,不要擔心打不中球。隻要眼睛餘光盯着球,把球放在你杆頭釋放的路徑上(《高爾夫認知體系技術圖解》起力點和球位),球自然會被杆頭抽出去(球等着挨打而不是杆追着球打),肩、手、杆是尾巴,擺動即可,也就是swing。如果你能這樣去練球,就可以不浪費太多時間,更快速地進入用棍子打地上靜止的石頭,打得遠、打得穩。
所以,腰胯近水平扭轉帶着球杆走,下盤與上盤聯動完成人“水平”“方正”地轉身,腰胯的近水平扭轉和方正轉身就完成了上杆,這樣你就完成了充分蓄力,杆頭自然是走高速公路通道,自然有引杆現象,左手自然打直,雙手自然貼着身體,上杆時自然地右胯頂住。所以,打球,要從身體出發去打球,不是從球杆形态去打球,球杆形态會随着你身體的轉動而呈現自然的樣子,杆的形态是一種表象,本質是身體扭轉的蓄力和發力。當然,可以用杆的形态來檢驗你轉身是否方正,所以,你可以用起杆時杆頭是否指着右側皮帶方位上來去檢驗你的轉身時腰胯是否在近水平扭轉平面。
同樣,你可以用現象來檢查你的轉身是否方正,那麼,轉身方正不方正的評價标準是:上杆時左手是不是自然打直的(你根本無法打彎),你能否感覺腋窩下面密不透風(雙手貼着身體),杆頭是否有引杆現象,下盤小腿腿肚子肌肉是否有擰緊感(一号木時明顯),左側身體是否感覺留在左邊等等,這些是檢驗你轉身“水平”“方正”與否的現象,但這些現象是通過方正轉身實現的,是“果”不是“因”,實現方正轉身自然就會出現這些現象。如果沒出現這些現象,你就知道自己的轉身不夠方正,球的距離和方向都會出現問題,當然也許是身體疲勞、也許是長期不打球腰鈍、也許是身體的傷病、也許是一次動作沒做到位的失誤,下次立即就不會出現失誤了。
另外,新手不要誤解打高爾夫是杆頭畫圓(橢圓),很多人看到書上畫的杆頭形成的優美的圓圈,就以為杆頭是畫圓,就會雙手挺得筆直的,握緊球杆,揮動雙臂帶着球杆去畫圓,這是很多初學者會這樣,當然很多老球員也一直這麼打球。高爾夫杆頭軌迹實際是在三維空間不斷移動的,并不是二維平面的圓或者橢圓。你做好腰胯的近水平扭轉,做好方正地轉身,杆頭軌迹會是自然的樣子,并不會是二維平面下方方正正的圓,隻是大量的書籍給你畫出美妙的圓來誤導了你,給了你錯誤的直觀認知。因此,回到身體,回到蓄力和發力,回到方正地轉身實現有效的蓄力和發力,至于杆頭軌迹,它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肯定不會是圓)。
所以,實現了方正地轉身,就實現了有效地蓄力和發力,同時實現了球擊發出去的力道方向,球的距離和方向都得到了保障,而打球就是距離和方向,沒别的。當然,球飛行軌迹最後的20%階段可能是受杆面影響的,因為杆面和力道方向結合形成了球的自旋,那麼,球的飛行方向和如何瞄準以及如何做球,這就是另外的内容了。
這就是《高爾夫之4:上盤、下盤、尾巴,方正轉身,高爾夫最重要的術》:
1、打球是用力量打,那麼身體如何生力和發力?在打球約束條件下,人身體就像螺旋彈簧,了解身體的下盤、上盤、尾巴,以高效地實現人身體的生力和發力。如果是新手,到這時候球員腰胯能力也基本打開了,可以做出腰胯的轉身動作了。【上盤、下盤、尾巴】
2、打球是用腰胯之力打,要腰胯之力打就要道法自然的讓腰胯能通暢發力,那麼腰胯就要做近水平扭轉。要支持腰胯做近水平扭轉,下盤就必須保持與上盤同步聯動的扭轉,下盤水平扭轉擰緊(旋緊)支持上盤方正扭轉,才能實現人“水平”“方正”地轉身。【腰胯近水平扭轉的“轉身”、下盤水平扭轉擰緊(旋緊)支持腰胯近水平扭轉的“方正轉身”】
3、人完成水平方正地轉身,就實現了下盤紮穩地面、上盤充分方正扭轉,就完成了充分的蓄力。如果下盤不能與上盤聯動扭轉以紮穩地面,隻是上盤轉,或者尾巴轉,就無法有效蓄力,就是無效轉身,轉身的效用有限。【無效轉身】
4、打球是用力量打,人水平方正地轉身是蓄力和發力,所以,方正轉身是打高爾夫最重要的術,高爾夫的幾乎所有動作要領都在這裡表現出來,人實現了水平方正地轉身,就基本上實現了高爾夫所有動作要領。【自然出現引杆,以及肩、手、手腕、膝蓋、骨盆、腿腳等的标準形态的各種表象】
5、水平方正地轉身完成,上杆就自然完成,也一定是符合打球約束條件和人身體結構的自然的形态。【上杆】
6、人水平方正轉身,上杆通道自然是高速公路通道。【上杆通道】
7、水平方正的轉身完成,人身體扭轉完成,大勢已成,下杆就是順勢而為、勢在必得。所以,上杆決定下杆,下杆是順勢而為,符合球員身體結構和身體能力的下杆擊球和釋放以及收杆。【下杆】
8、打球隻有back swing和swing、上杆和下杆、向右轉身蓄力和向左轉身發力,至于把它切分成“起杆、上杆、頂點、下杆、釋放、擊球、前揮、送杆、收杆”這麼多的階段,可以進行教學分析,但打球的人切不可把自己的動作切分成這麼多階段。這就是球場上大量的球員把自己動作切分成各個階段,擊球準備時還特意觀察各個階段對不對,導緻每個階段都對,就是打不好球。打球是“勢在必得、順勢而為”,上杆是造勢,下杆是釋放,保持揮杆的連貫性、一氣呵成。也不要去管重心的轉移,重心轉移随着你身體的轉身是自然的結果,不必多慮。【上杆、下杆】
9、業餘高爾夫球員中,80%以上是40歲以上的球手,身體已經不能随心所欲了。所以,人方正轉身能轉到什麼程度,因人而異,不苛求,也就是杆上到哪裡,不苛求。前世界第一樸仁妃上杆一樣杆頭沖着天,因為她的體型實在不能完全充分地轉過去。但,并不影響發力,隻要身體能通暢地發力即可。收杆也一樣,越來越多的LPGA球手并不是全收杆,這樣更穩定,因為球具的發展已經可以保證擊球的足夠距離,收杆收到什麼程度,看你自己身體的柔韌性。【頂點、收杆】
10、如何打得更遠,就是如何加速下杆時右側身體轉身,同樣要從身體結構去發,這就是角動量守恒定律(《高爾夫認知體系策略心法》一号木打遠的道與術)。
11、把球位放好,球在你的揮杆軌迹上等着挨打(《高爾夫認知體系技術圖解》起力點和球位),而不是球杆去追着球打,更不是身體跟着球杆去追着球打。
12、這樣,高質量的擊球就完成了,完全是以人為本、道法自然,打球的人打起來也輕松,因為完全是符合他自己身體結構來打球。打球的事就講完了,完全沒人跟你講球杆的形态,肩手杆的形态,因為這些對你身體來說,都是尾巴,球杆已經設計好了,你的身體擺方正了,尾巴自然是方正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