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在市人大代表詢問、政協委員咨詢活動現場接受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代表詢問時,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以下簡稱“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今年,北京将積極推進國内首家市内免稅店落地,主要面向來京的入境遊客,從空間上進一步将機場免稅店延伸至市區,價格與機場保持一緻。“未來,北京的市内免稅店,在空間布局、體量、商品品類方面都會優于機場免稅店,而且還會将國産商品納入免稅銷售範圍。”
突破機場時間空間限制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去年全年,北京全市接待入境遊客量重新增長至400萬人次以上,再次“回正”。“在此基礎上,北京免稅業格局的擴張卻顯得相對‘謹慎’了一些。”資深旅遊專家王興斌表示。
“北京的機場空間相對有限,因此,機場免稅店的體量、商品種類都會受到一定限制,而市内免稅店不僅會在這些層面進行擴容和優化,交通便利度也相對更高。”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後,北京市内免稅店營業後,可能會采取市内購買 機場提貨的經營模式。
與現有免稅店客群不同
實際上,目前北京市内已有一些挂着“免稅店”招牌的商店,比如位于朝陽區惠新東街的中出服免稅店。公開信息顯示,上世紀80年代成立的中出服免稅店,是專門為我國出國公民提供免稅外彙商品的專營店,主要隸屬于中國出國人員服務總公司。經營範圍涵蓋進口手表、化妝品、食品、高檔禮品等。根據規定,隻要是中國公民,出境回國180天之内,憑護照均可在店内購買免稅外彙商品。
對此,市文旅局解釋稱,市内免稅店和中出服免稅店的顯著區别之一就是面向的消費者群體截然不同,前者主要服務于進京的境外遊客,而後者則是為回國的中國公民提供免稅商品,而且在規模上,前者也将更大、更全面。
市内免稅店模式樣本
“國内首家市内免稅店如果能順利落地,将打破我國現有的免稅市場格局,改變我國大多數地區長期存在的、入境遊客隻能在機場匆忙且少量購買免稅商品的局面。”王興斌表示,在免稅行業,北京的标杆地位還是十分顯著的,除了海南擁有特殊的政策外,北京市内免稅店的開設,證明了免稅店不一定非要建在機場,從制度和模式上都能為其他地區開設類似的商店提供參考模闆。“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市内免稅店可能會更多地成為國産品牌、北京品牌商品,比如故宮文創産品的重要銷售渠道,而且肯定也會設置相應的購物限額。”王興斌預測。
資料顯示,現階段,國内擁有免稅經營牌照的公司包括中免、海免、珠免、深免、中出服、中僑免等數家。除海南的離島免稅店外,國内的免稅業務主要還是分布在各地機場内,其中,控股中免集團的中國國旅集團已在市場内形成了較強的壟斷效應。2017年,中國國旅旗下中免公司在收購日上(中國)股權之後,又先後中标了香港機場煙酒标段、首都機場T2和T3免稅經營權,并開始在昆明、廣州、青島、南京、成都、烏魯木齊等地機場布點。據王興斌估算,目前,中國國旅集團已經占全國免稅市場份額的八成以上。因此,未來在各地建設市内免稅店的過程中,可以引入更多的商業品牌甚至電商企業,增加市場競争,促進市場良性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 蔣夢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