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中,有一個卧冰求鯉。其主人公王祥憑借着這一孝舉,被稱為孝聖。可是,仔細研究這個故事的背景和内容,你會發現,遠沒有那麼溫馨,更像是一場精彩的危機公關秀。
祥性至孝。早喪親,繼母硃氏不慈,數谮之,由是失愛于父。每使掃除牛下,祥愈恭謹。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灸,複有黃雀數十飛入其幕,複以供母。鄉裡驚歎,以為孝感所緻焉。有丹柰結實,母命守之,每風雨,祥辄抱樹而泣。其笃孝純至如此
卧冰求鯉
王祥幼年喪母,繼母對他很不好,動辄打罵。刷牛圈是常事。
這裡注意一個時代大背景:在漢末三國時期,孝是主流核心價值觀,不但是民間也是官場非常看重的德行。所以,孝順長輩是XX正确。
那麼,面對繼母的欺淩,如何應對呢?
一、如何應對繼母的欺淩?設身處地,如果你是王祥,你會怎麼辦?
方法1:勇敢與繼母鬥争,尋求父親、家庭,乃至鄉裡宗老的支持。
方法2:委曲求全,忍氣吞聲,曲意迎合繼母。
這是兩個常人能想到的方案。但都有明顯缺點:
方案1,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除非父親大力支持王祥,這樣最好的下場也是父親休掉繼母,那麼,王祥也要擔上逼父休妻的惡名,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有了這種名聲,基本上跟社死沒啥區别了。
而在這個故事裡,很顯然,父親是缺位的,這本身就是一個隐含信息——父親的态度。如果父親在意王祥,王祥也不會遭受毒打之類的父親沒有出聲。父親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種無言的态度。所以文中說——失愛于父。
父母都是這種态度,結合當時的大環境,王祥根本無法反抗。方案1 看似可行,其實無用。
2、方案2是唯一的選項嗎?
看似王祥隻能選擇方案2,可從後面的記載來看,這位繼母着實不好伺候,冬天要吃鯉魚、秋天要吃指定一棵樹上的李子。沒事就毒打,有了弟弟後甚至要下藥毒死王祥,可謂繼母中的戰鬥機。如果一味委屈求全,那王祥可能活不到出仕,更别說後來當上三公級别的大佬,早就被玩死了。
3、王祥獨辟蹊徑,找到了方案三
王祥獨辟蹊徑,在不可能中找到了翻盤的一線機會,那就是方案三。
這個方案三,成功應用了逆向思維。
什麼是逆向思維?
當大家都朝着一個固定的思維方向思考問題時,而你卻獨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這樣的思維方式就叫逆向思維。人們習慣于沿着事物發展的正方向去思考問題并尋求解決辦法。其實,對于某些問題,尤其是一些特殊問題,從結論往回推,倒過來思考,從求解回到已知條件,反過去想或許會使問題簡單化。
舉個簡單的例子,某司機油罐車空車被查,交警說超載,司機解釋無果,上交一萬元罰款和3000元拖車費,司機取車時以超載為由,質問交警隊車内油的去向,然而,油罐車本就空車,何來一車油,法庭上,司機以罰單和取車視頻為證,取得官司勝利,得到120萬的賠款。
這就是逆向思維。你說我超載,那就按超載的結論反推過去,我應該有一滿箱油才會超載,現在我沒有油,那麼油哪裡去了?隻能是保存方保存不當導緻。
同樣,繼母冬天想吃鯉魚,讓王祥去取。目的無非是兩條:要為難王祥,王祥做不到就是不孝。那王祥應該怎麼辦?
對王祥來說,要識别繼母的目标:繼母不是要吃鯉魚,而是要為難他,最終體現他的不孝。那麼,他的目标就不隻是要給繼母鯉魚,而是要體現孝順母親,甚至哪怕弄不到魚但讓大家看到他的孝順就可以。這是結論,明确了這個結論,從結論倒推行為,他隻要誇張地表現你的孝行就行,不但要孝,還要孝他個驚天動地,孝他個衆人皆知。
遵循這個思路,王祥跑到河邊,脫掉上衣卧在冰上,這可是新鮮事,肯定很快就圍了一大幫鄉親們看熱鬧。南來北往的鄉親,問你幹啥呢?我要用體溫把冰化開。化開冰幹啥?找到鯉魚給我娘吃,她老人家饞這口了。
聽聽,這是多麼孝順的一個孩子啊。
當然,這是一種說法,另一種說法是解衣破冰。其實原理一樣,你破冰就破冰,非要解衣幹啥?大冬天穿上衣服不妨礙你破冰吧?
說白了:解衣或卧雪才是王祥的本意,核心就是一個意思:吸引眼球啊。
不脫衣服,誰來看熱鬧?就是讓大家看熱鬧,再問我王祥為啥這麼搞,我才讓大家都知道,我給繼母抓魚,我孝順啊。
這時再配合搞出兩條其他小夥伴準備好的大鯉魚,卧着卧着,河裡真跳出兩條魚來,那整個故事就完美了。舞台效果滿分。
繼母想用抓魚來為難王祥,王祥想用抓魚來體現自己孝順。兩個目的就不矛盾,不但不矛盾,還能利用父母之命作為自己怪誕行為的背書。你想想,如果是你媳婦兒子想吃鯉魚,你卧冰求鯉,在古代效果還能像父母這樣孝感天下嗎?
二、王祥找到了秘訣這種方法,想到的人就像捅破一層窗戶紙。窺破秘訣,後面繼母的每一次逼迫,都成了王祥刷孝行的良機。
1、繼母要吃黃雀
繼母向王祥說很想吃燒黃雀,你聽聽,正常媽那個不吃雞鴨,就王祥的媽特别。明眼人一看就是為難他。但要的就是王祥這種不畏艱險,迎合母親的主流價值觀啊。
當時情況應該是這樣的:
一個平凡的下午,呼啦啦突然好多黃雀飛進了王家,然後王祥抓了一些。當時鄰裡關系多和諧啊。這時肯定有多嘴的鄰居問:你家咋飛進這麼多黃雀?這時小王祥一臉純孝地說:俺娘想吃黃雀,可哪有黃雀?俺可不想讓母親失望,隻能祈禱上天,結果果然飛進一大堆黃雀。這是天意啊。
用我們暗黑的思維推測,應該是小王祥私下搞了什麼黃雀愛吃的零食撒在地上,然後才有黃雀這麼配合的演出。
用當時百姓淳樸的思維推測:看到這一幕的百姓都驚歎這是王祥的孝道感動上天。
2、繼母要吃李子
王祥家有棵紅沙果樹,繼母就愛吃這棵樹上的果子。母親令王祥守護,每逢有大風雨,就是王祥表演時刻:他抱住大樹哭得撕心裂肺。
肯定有人問你是不是瘋了?到時王祥就說:果子掉了俺娘吃啥?俺娘指定就要吃這顆樹上的果子,果子掉光了俺娘沒得吃會打死我的。
果子掉不掉不重要,重要的是咱的孝心盡了。
三個例子,無不證明了什麼?證明了繼母無論提出什麼無理要求,王祥都想盡辦法滿足,有些能滿足,有些不能滿足,但無所謂,王祥更關注的是過程,是不是能表現出他孝順這個特質。
同時,每個例子還都有點小不可思議。當時人們很迷信,這三樣,都證明了王祥的孝行感動上天,是上天來幫助他的。
這樣,王祥純孝的形象徹底樹立起來了。而繼母如果再為難他,也隻是增加王祥刷孝心的事迹而已。所以,繼母隻能知難而退。
王祥成功地走出了第三條路:用奇異行為博取眼球,證明自己的孝心。并摻雜着天意這些傳奇色彩,最終樹立了孝感天地的人設。
3、王祥的真正目的
你以為王祥隻是為了堵住繼母指責他的嘴?可能最初是的,但後面随着王祥人設的成功樹立。王祥才發現“孝聖”這個人設的巨大威力:獲得好名聲是進入官場的敲門磚。
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孝是主流價值觀,而舉孝廉就看的是各種孝行。王祥雖然出于自保搞了這麼一出危機公關,但他意外地收獲了孝感天下的名聲。
這才是他這出危機公關的最大收獲。三十年内,王祥孝名從鄉裡傳到了縣裡,又從縣裡傳到了郡裡,最終,王祥孝名滿天下,快六十歲的老頭子,被征召入仕。這段孝行終于有了結果。
4、王祥弟弟王覽也是聰明人
母親朱氏,遇王祥無道。王覽年數歲,見王祥被楚撻,辄涕泣抱持。至于成童,每谏其母,其母少止兇虐。朱氏屢王祥以非理使祥,往覽辄與祥俱。又虐使祥妻,覽妻亦趨而共之。朱患之,乃止。祥喪父之後,漸有時譽。朱深疾之,密使鸩祥。覽知之,徑起取酒。祥疑其有毒,争而不與,朱遽奪反之。自後朱賜祥馔,覽辄先嘗。朱懼覽緻斃,遂止。
朱氏有了親生兒子王覽後,對王祥又開始了一輪打壓。這時,王覽也勇敢滴幫助哥哥,勸解母親,和哥哥一起應對母親的無理要求,讓老婆陪着嫂子一起伺候婆婆的各種苛求。
甚至母親要毒死哥哥王祥時,兄弟二人争着喝這碗毒酒。這就是王覽争鸩的故事。
最終,兄弟二人感化了惡毒的母親。
這是曆史上記錄的事實。我特意查了兄弟二人出生,王祥生于公元184年,王覽生于公元206年,哥哥大弟弟二十二歲。也就是王覽幾歲時,王祥已經二十多了。王覽成家時,王祥已經四十多了。
父親死後,大哥的名聲愈加響亮,有了卧冰求鯉這種标志性的孝行。而弟弟卻寂寂無名。咋辦呢?我不否認兩兄弟純真的感情。隻是說靠着兄友弟恭這個賣點,靠着兄弟争鸩這個标示性的孝行,弟弟王覽也成功地火了。這一家,除了犧牲了母親朱氏的名聲,其餘全部因母親的刁難而名聲大振,也是令人深思啊。
最終,哥哥出仕後,弟弟也成功出圈。最終也成為太守一類的高官。
覽孝友恭恪,名亞于祥。及祥仕進,覽亦應本郡之召,稍遷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
三、王祥這逆向思維活到老用到老王祥可不隻是這一個卧冰求鯉留名史冊,他更著名的故事是不拜晉王。這也是将逆向思維活到老用到老。
想當年,王祥步入仕途,由于有了純孝的名聲,加上确實有才能,進步飛快。快六十歲才當官,十幾年就當到了太常(九卿之首),封爵萬歲亭侯。
當時的皇帝是大魏曹髦,他對王祥可謂禮遇有加:經常以師禮向王祥請教治國之道。
王祥以師長的身份面向南坐,憑着幾案,扶着手杖。曹髦面向北坐,向王祥詢問治國之道,王祥陳述明王聖帝君臣施政化民的要領,來訓導曹髦。
結果,曹髦随後被司馬昭指使成濟殺害。王祥作為曹髦的好老師,痛哭流涕之後,繼續在司馬昭手下升官做了司空(三公)。
随後司馬昭當了晉王,馬上要篡位之前,王祥與荀顗(三公之一)一起去會見他。荀顗對王祥說:“相王(指司馬昭)地位尊貴,何侯(何曾,時任三公)已經向他行過大禮,今日我們前去應當下拜。”
王祥回答說:“相國确實很尊貴,然而還是魏的宰相。我們是魏的三公,公與王相差不過一個等級,上朝時的班列也是相同的,哪有天子的三公動辄去拜人的道理?這樣會損害魏的威望,也有損晉王的品德,君子愛護一個人應按禮行事,我不會去拜他。”等見到司馬昭時,荀顗立即下拜,而王祥隻是長揖。司馬昭說:“今日才知道您是多麼看重我啊!”
抛開王祥的品行不談,他這番話很有講究。都是三公,另外兩個碰到司馬昭兜頭就拜,隻有他長揖。反而司馬昭最欣賞他,為何?
逆向思維啊。你拜司馬昭,目的是為了表現對司馬昭的尊重,擡高司馬昭的地位。從這個結論倒推行為,你隻要達到擡高司馬昭地位的結果就行,不一定非要通過跪拜這種形式。
此時王祥等人的身份是三公,三公和司馬昭的相國隻差一級,三公的另外二人荀顗何曾早就是司馬昭的私人死黨,他們跪拜相國司馬昭,是自貶大魏三公身價。反而司馬昭的地位并沒有因此得到擡高。
為什麼?因為有王祥在這兒做對比。他隻是長揖不拜,代表着他這個三公沒掉價。一方面映襯着那倆沒骨氣,都沒骨氣了,那這兩位拜了也擡高不了司馬昭的地位啊?另一方面王祥的長揖反而能顯示司馬昭有容人之量。
最終,王祥不拜晉王還是給司馬昭名聲添了把“容人之量”的火。這就是花花轎子人擡人啊。這才是真正地擡高司馬昭地位,這才是司馬昭欣賞他的原因。
同時,不拜還有個隐藏的好處:萬一司馬昭挂了(後面也的确挂了),篡位不成功(兒子司馬炎才篡位成功),大魏緩過這口氣,那王祥這就是不畏奸雄,保持晚節啊,鐵骨铮铮啊。不得不說,老江湖就是老江湖,刀切豆腐兩面光。
最終,晉武帝司馬炎受禅,建立西晉,王祥繼續升官,司馬炎拜王祥為太保,位列開國八公第三位,僅次于司馬孚和鄭沖,進封睢陵公,八十五歲高齡去世。
四、總結與反思逆向思維,是王祥慣用的思維方式。也給大家一個啟示:做事情如果覺得摸不着頭腦,不知如何推進或推進困難,可以倒過來,把想要達到的效果或目标先确定,然後以此倒推需采取哪些措施。
同樣,如果不清楚這個人的動機是什麼,根據她的訴求倒推一下就很明顯了。最近阿裡周某動機問題我專門寫了一篇微頭條,其實道理相仿。有興趣的可以相互對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