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攴”部的一個漢字:“攻”。“攻”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收錄在1988年國家語委頒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其詳情如下:
攻。讀gōng。《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攻。擊也。從攴,工聲。”形聲字。本義是攻打;進擊。
(攻打)
我們前面的課程中講過,漢字的形聲字中,很多都是聲中有義的,“攻”即屬此類。“工”原本指工具,或用以築牆壘土,或用于劈柴伐木,或用于雕金治玉……後彙總成“工”,後來古人借“工”為“攻”,表達“攻擊”之義,“攻擊”之義用處越來越多,于是古人又另加“攴”造了“攻”字。
餘永梁《殷虛文字考》引《周禮》:“工能攻玉者也。”并說:“工、玉二字,古多不分。”孫海波《甲骨金文研究》:“攻,治也。從攴,所以錯玉,工亦聲。引申為攻擊字。”都很有道理。
(工的字形字原理)
王筠《說文句讀》:“無論攻城攻敵,攻金攻玉,未有不擊之者,故許君以擊統之”,這解釋了許慎為啥訓攻為“擊”。
《廣韻·東韻》:“攻,攻擊。”《集韻·送韻》:“攻,攻伐也。”釋義基本無異。
《左傳·宣公十二年》:“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兼并衰弱進攻昏昧,這是用兵的好規則。《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在敵人沒有準備時,突然發起進攻,在敵人意料不到的情況下采取行動。這兩例用的都是“攻”的本義。現代漢語最為常用,如:圍攻;攻堅。
(油畫:天津攻堅戰)
“攻”在本義之外,還有很多用法:
(1)古代祭名。如日食時擊鼓之類。《周禮·春官·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一曰類,二曰造,三曰禬,四曰禜,五曰攻,六曰說。”鄭玄注:“鄭司農雲:‘類,造、禬、禜、攻、說,皆祭名也。’……攻,說用币而已。”賈公彥疏:“雲‘攻、說用币而已’者,知攻、說用币者,是日食伐鼓之屬。天災有币無牲,故知用币而已。”掌握六種祭祀祈禱法以使人鬼、天神和地神和諧一緻:一是類祭,二是造祭,三是禬祭,四是禜祭,五是攻祭,六是說祭。
古時候,人們天文學知識不足,日食來臨,以為是天災來臨,于是獻祭,因為與其他祭奠不同,獻祭品隻有财物,沒有犧牲,所以,這裡說“用币而已”,币,泛指車馬皮帛玉器等祭物。
(伐鼓救日)
所謂“伐鼓救日”,其實也是古人采取的儀式感強烈的祭祀活動。用巨大的鼓聲吓跑吞食太陽的“天狗”或鬼怪。
(2)治療。《文心雕龍·銘箴》:“箴者,針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針石也。”箴,就是針,用以批評過錯,防止禍患,好比治病用的針石。
(3)閹割。《廣韻·釋獸》:“攻,㹇也。”《周禮·夏官·校人》:“夏祭先牧,頒馬攻特。”鄭玄注引鄭司農曰:“攻特,謂騬之也。”孫诒讓《周禮正義》:“謂割去馬勢,猶今之扇馬。”
(4)指責。如,群起而攻之。《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何晏引鄭(玄)曰:“小子,門人也。鳴鼓聲其罪以責之。”他不是我的學生了,你們可以大張旗鼓地去指責他吧!這裡的“攻”,并非真正的攻打,隻止于言語和聲音。
(鳴鼓而攻)
(5)排斥。宋張載《正蒙·太和》:“天地之氣,雖聚散、攻取百途,然其為理也,順而不妄。”王夫之注:“同者取之,異者攻之,故庶物繁興,各成品彙。”天地之間的氣息,雖然有聚有散,排斥和團聚有各種樣态,但其中的道理,是再平順不過的了。
(6)治理;加工。《廣韻·冬韻》:“攻,治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攴部》:“攻,《考工記》‘攻木’、‘攻皮’、‘攻金’,注曰:‘攻猶治也。’此引伸(申)之義。”《詩·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的山上面的石頭堅硬,可以琢磨玉器。現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已經發展為成語,通常用來比喻别國的賢才可為本國效力,也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這裡的“攻”,用的就是“治理;加工”之義。
(琢玉:搗沙·研漿圖)
古時候用來制玉的砣具,它本身的硬度不足以琢磨動玉石。琢玉靠的是砣與玉之間的沙(砂),用它一點一點地磨掉玉石需要磨掉的部分。這個沙稱作“解玉砂”,它是從天然沙中淘出的(即所謂“他山之石”),這些沙分紅沙、黃沙、黑沙等,其中又以黑沙硬度最高,(有可能是天然剛玉砂礦和石榴石砂礦等)。
(7)開采;開鑿。《漢書·貢禹傳》:“攻山取銅鐵,一歲功十萬人已上。”(派遣他們)開鑿礦山,挖掘鋼、鐵,一年費工十萬人以上。
(開采礦産)
(8)砍伐。《山海經·大荒南經》:“有雲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雲雨,有赤石焉生栾。”郭璞注:“攻謂槎伐其林木。”(在大荒中)有座雲雨山,山上有一棵樹叫做栾。大禹在雲雨山砍伐樹木,發現紅色岩石上忽然生出這棵栾樹。
(砍伐)
(9)專心從事;緻力研究。《論語·為政》:“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研究異端雜學,不過帶來危害罷了。葉劍英元帥有詩《攻關》,其中有一句“攻書莫畏難。”
(10)堅固精緻。《廣雅·釋诂一》:“攻,堅也。”《詩·小雅·車攻》:“我車既攻,我馬既同。”毛傳:“攻,堅。”我的狩獵車早已整治堅利,供我驅馳的馬兒早已備齊。這句詩大家在《石鼓文》開篇也可看到,這裡的“工”就是“攻”,《詩經》裡直接作“攻”了。意思就是堅固。
(《石鼓文》開篇)
(11)通“工”。巧,善于。《爾雅·釋诂上》:“攻,善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豐部》:“攻,假借為工。”《戰國策·西周策》:“敗韓、魏,殺犀武,攻趙,取蔺、離石、祁者,皆白起。是攻用兵。”高誘注:“攻,巧玄也。”戰勝韓、魏國,殺死韓将犀武,攻占趙國的蔺、離石、祁等地的,都是秦将白起。白起善于用兵。
(12)通“共”。供給。《韓非子·存韓》:“陷銳之卒,勤于野戰;負任之旅,罷于内攻。”高亨新箋:“攻,當讀為共(供)給之共(供)。”那麼沖鋒陷陣的士兵疲于野戰,運輸供給的隊伍疲于軍内消耗。
此外,“攻”還是姓氏。《萬姓統譜·東韻》:“攻,見《姓苑》。漢有攻生單。”
“攻”的小篆寫法如圖:
(攻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614,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