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戀愛腦最後都怎麼樣了

戀愛腦最後都怎麼樣了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9 05:37:42

為什麼進入兩性親密關系後,會變得“降智”?

因為戀愛可以讓兩個成年人,重返“母嬰”依戀關系。而戀愛裡的“降智”,其實是一種依戀狀态中的“退行”。

當相愛的兩個人在親密關系裡感到安全、平和時,彼此的言行會從成人狀态“退行”到母嬰依戀狀态——就像嬰兒面對母親的狀态,以粘人、撒嬌等幼化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依戀;而母親也以同樣的回應表達自己的親昵。

戀愛腦最後都怎麼樣了(為什麼有的戀愛腦)1

比如嬰幼兒會找母親求親親抱抱舉高高,比如母親會稱呼孩子“寶寶”“寶貝”“乖乖”——這些都是表達親近的意思。

而熱戀裡的情侶膩歪到一定程度,也會“退行”成幼兒說疊詞“吃飯飯”“睡覺覺”,要親親抱抱舉高高——同樣也是對伴侶表示親近。

當然,成年人的這些幼态言行舉動放到大衆化場合,确實會引起某部分人的心理不适。

但如果是在專屬于兩個人的親密關系裡,這種降智”的行為也并無不妥,隻不過是彼此足夠輕松、惬意、對關系感到滿意安全的體現罷了。

畢竟,成年人為了處理好生活、工作、社交關系等等瑣碎,必須時常保持獨立、清醒、理智的姿态,已經耗盡心力。

如果在專屬于個人的兩性親密關系中,也要時刻繃緊神經,維持清醒狀态,那也未免太凄慘了。

所謂“智者不入愛河”。

過于理智的人在感情中并不能真正地打開自我,也無法面對自己真實的内心世界,不敢表達脆弱,不敢表現出自己的愚昧。

時時刻刻戴着面具,維持着體面,看似處處有退路,不容易被欺騙,但永遠也無法品嘗到被人真正地接納與呵護,與人真正地親近所帶來的的滿足感。

而兩性親密關系對于大多數來說,就是為了向另一個人展示真實自我,暴露脆弱,慰藉内心的缺失,獲得接納。而不是為了比誰更理性,誰更機智。

戀愛腦最後都怎麼樣了(為什麼有的戀愛腦)2

畢竟展示理性與機智的機會那麼多——在學習、科研中取得成就,在仕途、人際交往中獲得尊敬——都可以供你發揮,又何必在戀愛裡“炫技”呢?

當然了,凡事過猶不及。

在兩性親密關系裡,絕大多數相愛的兩個人并不是以成年人的姿态,去尋找一個完全獨立的成年人。而是帶着自我内在的“缺失”,去尋找與自我契合的人,來彌補内在自我。

而“退行”行為可以幫助我們重溫最原始的母嬰關系,在重溫的過程中,逐漸彌補我們在嬰幼兒時期所遭受的忽視、傷害等等心理缺失,重新找回安全依戀的感覺。

但如果過度沉迷于“退行”的狀态,完全把伴侶當做“母親”一般依賴,反而容易變成一種“心理退行”。

“心理退行”就是在認知與心理方面,将自己與伴侶的關系演變成“母嬰關系”——即深度依賴伴侶,無法接受任何形式的分離,無法獨立,甚至為了繼續維持關系而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

在兩性親密關系裡,“心理退行”并不不利于個人成長。甚至還有可能因為過度依賴,造成“喪失”與“分離”的焦慮。

戀愛腦最後都怎麼樣了(為什麼有的戀愛腦)3

比如有的人陷入熱戀後,荒廢學業、工作,放棄個人社交關系,将所有精力全部投入到伴侶身上,時時刻刻與伴侶綁定,失去了成年人該由的獨立自主,也失去了成年人對自我的責任。

一旦伴侶提出關系解體,就如同“母親”離開嬰幼兒,仿佛失去了全世界。所帶來的“分離焦慮”就會給彼此帶來各種負面情緒——比如焦慮、抑郁、憤怒、悲傷、恐懼等等。

總的來說,戀愛裡的“降智”有好有壞,就看你是“行為降智”還是“心理降智”。

“行為降智”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讓彼此更親密。

“心理降智”會讓人變得過度依賴,無法獨立成長,在面對分離時,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無法自拔。

所以,讓人降智的不是兩性親密關系本身,而是戀愛中的腦補行為,也就是“心理降智”。一個人在戀愛中的降智情況有多嚴重,主要取決于TA在親密關系中有多愛腦補。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學曆高、工作能力強,但是一談戀愛就變成傻乎乎的戀愛腦?

好像那些曾經用在學習和工作上的聰明勁都不好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對方不是良配,為什麼就TA本人看不出來?

這是因為,很多時候兩個人雖然同處于一段戀愛關系中,但是大家談的根本不是同一段戀愛,兩個人的内心劇本是完全不同的。

戀愛腦最後都怎麼樣了(為什麼有的戀愛腦)4

一方隻是勉強湊合着想試試,另一方腦補的卻是對方兜兜轉轉終于認定我是真愛的劇本;

一方想分手又不想承受壓力于是開始冷暴力,另一方腦補的卻是對方一定有什麼苦衷怕我擔心的劇本;

說得再直白一點,愛情濾鏡之下,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大概率不是的。

就是這種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不對稱,讓戀愛中的人失去了原有的清醒理智,看起來像個傻瓜。

所以,戀愛中的降智現象跟當事人聰不聰明、情商高不高其實沒什麼關系,真正與之相關的是一個人的人格發展階段處于哪個位置。

人格發展階段處于較低水平的人,會渴望關系一直停留在理想化狀态,不斷美化伴侶的一切言行,停留在一種彼此高度融合的體驗中,甚至會産生一種愛對方勝過愛自己的錯覺。

這個時候,當事人往往會無條件地信任對方,甚至是無視現實中的種種bug、盲目地信任對方。

因為此時此刻,信任本身已經不再是一種理性的價值判斷,而是一種狂熱地想要借助對方實現自戀投射的内在需求。

戀愛腦最後都怎麼樣了(為什麼有的戀愛腦)5

這種内心需求自有它的達成軌迹:

伴侶是否完美,直接關系到我是否完美,所以伴侶不可以有任何瑕疵,因為那會直接威脅到當事人的自戀。

一旦當事人的自戀受損,也就意味着TA無法借助對方進入一種理想化的叙事狀态——我是正在被愛着的,我是值得被愛的。

就好像心理學上的聚光燈效應,我們往往會高估外界對自己的關注程度,誤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舉手投足都會引來他人的評判和遐想。

這種心理效應在生活中當然有可能帶來一些麻煩,比如容易感到尴尬、或者總害怕自己會在衆人面前出醜等等,但在親密關系中,很多人是非常需要、甚至迷戀這束光的。

尤其是,如果一個人在原生家庭或者早期成長經曆中從未體驗過那種被一束光照見的感覺,就越容易在親密關系中追求這種獨一無二的浪漫叙事。

所以,你也可以理解為,戀愛中的降智現象其實是一個人為了維持自己想象中的理想自我,潛意識裡自願付出的代價。

它降低的也并不是我們的智商,而是我們對客觀世界的感知能力和接納能力。

戀愛腦最後都怎麼樣了(為什麼有的戀愛腦)6

它的好處是讓陷入戀愛中的人體會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美好體驗,感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來自他人的積極關注;

它的壞處也顯而易見,一個人一旦開始扭曲現實,或者憑個人喜好對現實進行加工,就算再事出有因,被現實打臉也是遲早的事。

我們渴望愛、追逐愛,很多時候甚至願意為此不惜一切代價。

但是,我們也遲早會在成長中明白,完美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愛是不存在的。

親密關系的不斷遞進,必然伴随着理想化破滅的過程。

我們不僅要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自戀,也要懂得如何接納自己的自戀受損。

這不是向現實妥協,也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除了嬰兒期全知全能的快樂以外,我們也需要學着體驗另一種更深刻的快樂。

學着看見和接納真實的自我,并在現實中獲得更多成長,我們才能擁有更健康的自體關系;

學着與伴侶最真實的部分協作和鍊接,不再是單純地滿足自戀,而是在彼此身上體驗到一種毫不動搖的依戀和信任,我們才能擁有更具支持性的親密關系。

降智并不是愛情帶來的負作用,而是我們對自我、對關系覺察不夠的負作用。

智慧和愛情是可以共存的,不僅如此,想要維系一段滋養彼此的親密關系,智慧是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

我們需要學習共情、學習理解、學習接納、學習寫作、學習分享……

隻有這樣才不會傻乎乎地活在臆想中的愛情世界裡,最終被現實虐得頭破血流。

允許自己和愛人走下神壇,這才是成年人的愛情落地生根的開始。

戀愛腦最後都怎麼樣了(為什麼有的戀愛腦)7

最後,我想說,在兩性親密關系裡,不必過分介意“降智”“戀愛腦”等标簽。

隻要你能獨立地為自己的言行、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就算你在伴侶面前做回小孩子,那也是一種幸福。

我是陳曼,不煽情不矯情的理性派,為你剖析婚姻裡最有用的真相。

記得關注我們哦!如果你想傾訴,請【私信】我,我們會傾聽你的故事,解決你的煩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