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宋 / 蘇轼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譯文】
烏雲翻滾,如墨汁潑下,
卻在天邊露出一段山巒,明麗清新,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色珍珠,
飛濺入船。忽然間狂風卷地而來,
吹散了滿天的烏雲,
看那西湖水碧波如鏡,明媚溫柔。
【品讀】
要解讀一首詩,必須先了解詩作背後的詩人。蘇轼,字子瞻,号東坡居士,北宋中期實力派文壇至尊,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詣,就連釀酒和烹饪技藝,也是大師級别的。
這樣一個有才有趣的人兒,一生卻屢遭貶谪,仕途跌宕,堪比乘坐官場過山車,驚險刺激。難能可貴的是,蘇轼沒有委屈自己,反而在逆境中走向了令他人望塵莫及的生命巅峰。他要的快樂很簡單,就像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谪居杭州,泰然自若,泛舟西湖,已然知足。至于身在何處,官居幾品,或是莫名的罪責,于他而言,都是浮雲。
台灣詩人餘光中曾這樣評價唐宋名人:“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為他不負責任,沒有現實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嚴肅;而蘇轼就很好,他很有趣,我們可以做很好的朋友。”的确,才華橫溢、性情達觀的蘇轼,向着生命的各個方向伸展枝葉,探索生活的樂趣,汲取天地之間的養分,這個自由的靈魂成為後世很多文人追随的精神導師。
回到這首詩的題目,六月正值夏日,為狂風驟雨設定背景;望湖樓為宴飲後醉書所在之處。時間地點事件交待清楚,坐等大幕拉開。蘇轼就喜歡“不一樣的視角,不一樣的西湖”,這首詩從船上到樓上,從仰望到俯瞰,移位換景,各有其妙。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此詩前兩句在船上觀景,東坡眼中的暴風雨,色彩分明,潑灑迅疾,勢不可擋。“黑雲翻墨”,就像在遼闊的天空中打翻墨汁,快速彌漫開來,正如大宋之變法(王安石新政)浪潮席卷朝堂,慶幸京城之外還留有明媚山頭。彼時蘇轼從内心是反對變法的,所以用了濃墨來隐喻,當然後期思想也有轉變。“白雨跳珠”,卻是可愛至極,西湖上傾瀉的暴雨,一“跳”一“亂”,好比一顆顆珍珠急匆匆尋找藏匿(n ì )之處,因雨點密集,互相碰撞,噼裡啪啦,力道十足。
在寫作技巧上,對仗工整,句句比喻。“黑雲”對“白雨”,都是白描,色彩上形成鮮明對比;“翻墨”對“跳珠”,均為比喻,前者來勢洶洶,後者輕靈動感;“未遮山”對“亂入船”,一明麗清爽,一淩亂紛繁,詩畫之境呼之欲出。
後兩句寫出六月天氣變化之快,“卷地風來忽吹散”,一陣狂風襲來,頃刻間雨住雲開。詩人棄船登樓,憑欄而望,“望湖樓下水如天”,水天交映,一碧萬頃,境界無限開闊。剛才魚貫出場的黑雲、白雨、狂風,在這一刻都歸于甯靜,隻留下醉人的美酒,醉心的美景。動靜變化,時空轉場,即刻繪成一幅動人的《西湖驟雨圖》。
詩人也許曾期望有一陣猛烈的“卷地風”,刮過西湖,掠過杭州,進而直入京城,吹散那些并不切合社會發展和百姓安樂的變法新政,讓大宋的水清如鏡,天複湛藍。可憐一己之力綿薄,隻能望“洋”興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