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雨夜的情調

雨夜的情調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9 23:38:59

雨夜的情調(隻是喜歡西郊的味道)1

粉漿面條

如果胡辣湯是鄭州早餐之王,那粉漿面條就是最招人憐愛的丫頭。

愛到什麼程度?可以和王翻臉。

是的,這一碗可能連飯都算不上的小吃卻是芸芸衆生的靈魂解藥。

特别是在暖洋洋的春風裡,明媚的陽光灑滿大地,如果你剛遊完泳,坐在路邊桃花盛開的樹下,叫一碗粉漿面條,慢慢的吃上一個時辰——哪還會管什麼王?

不知是誰發明了這酸酸的漿水,真是應該膜拜,每次品嘗前我都要感謝他,他具化了我的幸福。

北方人吃面,講究筋道,唯獨這粉漿面,卻要的是軟。

軟,是靈魂。要小勺一碰就斷,要溶在漿水裡,要沾着芝麻葉、花生碎、芹菜丁、韭花醬、辣椒油,直接喝下去。

大口吃就沒意思了,要小勺,溜着邊兒,小口,但不要停,方得精髓。

馬寨轉盤西邊有個年輕姑娘,粉漿面條堪稱上品。做飯這種事,不論長幼,得了道的,都是大師。

雨夜的情調(隻是喜歡西郊的味道)2

▲雅姆·蒂索:《野餐》,1876年

炸八塊兒

老蔡記的炸八塊兒,有着紅酒一樣的誘人色澤,僅僅是看着,就已經受不了。大快朵頤,重度滿足。

原來炸雞是我們的傳統菜啊,為什麼滿大街都是外國的炸雞呢?

我隻能想到一個原因:選材講究,做工複雜。即便是傳統的豫菜館子,炸八塊兒也從菜單上抹去了。

隻有那些老饕熟客反複央求,才勉強接單,還被告知耐心等待。

還有糖醋鯉魚,菜單上也很少見了,流水線上的做法是紅燒。

雨夜的情調(隻是喜歡西郊的味道)3

▲佚名:《洛陽耆英會圖軸》局部,北宋,台北故宮博物院

杏仁兒茶

汝河小區有一間鋪子,臨街的窗戶又隔出一小塊檔口,賣杏仁兒茶。

用藕粉、紅糖和玫瑰花瓣熬的稠稠的湯底,撒上花生碎、青紅絲、黑芝麻、杏仁兒、葡萄幹,清香、滑潤、微甜,妥妥貼貼的幸福感,是中年人傍晚歸家前的安慰劑,是戀愛情侶深夜的感情升溫水,是幼童味覺記憶的開始。

這間小鋪有多火呢?每天下午五點開張,四點就開始排隊啦。

麻辣森林

前進路的麻辣森林是一家神奇的店,一旦吃過,就不再想巴奴海底撈了。

兩百串香菜牛肉,一大盤生菜,快樂唾手可得啊。

雨夜的情調(隻是喜歡西郊的味道)4

▲丁雲鵬:《漉酒圖軸》,明,上海博物館藏

酸辣面魚兒

一轉眼我們的城市又到了夏天,百花路上的行人都眯着眼。

路過酸辣面魚兒的小攤,忍不住停下了腳步。盛一碗白生生的面魚兒,放點辣椒、韭花、腌蘿蔔丁,爽口爽心。

在重慶,這叫涼蝦,不過是甜口的。

在南陽淅川荊紫關,面魚兒是用玉米面做的,在大鍋裡不停的攪動,足足三個小時。添一勺農家做的臊子,又滑又香,可以吃三大碗。

雨夜的情調(隻是喜歡西郊的味道)5

▲叠戈·委拉斯開茲:《煎蛋的老婦人》,1618年,蘇格蘭愛丁堡國家畫廊

溢香苑瓦罐兒

鄭州瓦罐兒哪家強,溢香苑啊。拆骨肉不提前去是根本吃不到的。

至于肥腸,放進嘴裡就瞬間回到了小時候,就是這麼神奇。

小時候過年,切一盆鹵好的豬下水,隻需蔥和醋拌即可,涼香酸爽。

現在的豬肉,已經沒有那個感覺了,我們也早已習慣速成的味道。

但在溢香苑,你的味覺記憶會瞬間激活,在那塊肥腸放進嘴裡的時候。

雨夜的情調(隻是喜歡西郊的味道)6

▲施爾徳•哈森:《聖米歇爾街》,1888年

馬億發包子

馬億發的羊肉包子是無敵的香,熱香,軟香,順着舌頭迅速彌漫直沖腦門的香。

減肥的人千萬不要來,直接就繳槍了,萬勿高估自己的意志。不是不要進店,拐進華山路都不要。

不過,香菇包菜包子竟然也這麼好吃啊,能把素包子做的如此熱烈,實在是高。

裴家雙龍道口燒雞

伏牛路上這個裴家雙龍道口燒雞店,很有些年頭了。除了燒雞,馄饨、蒸餃、素湯面都極地道。

特别是蒸餃,是燙面的,不帶湯汁的,幹型的。和老蔡記那種汁水濃郁的完全是兩個流派,别有風味。

重點還是燒雞,體型大,透骨香!就連胸脯上的白肉都是香的,撕成細絲夜裡煮碗湯面、馄饨多麼滿足啊。

燒雞還有一種重要的吃法,開車上高速時帶一隻放在手邊。開車時腦子放空,看路邊的白楊樹嘩啦啦泛出一片新綠,田野裡麥苗像綠油油的地毯,抓過一隻雞腿大口啃之,難以言狀的滿足。

從鄭州到濮陽,一隻燒雞剛好吃完。

雨夜的情調(隻是喜歡西郊的味道)7

▲趙佶:《文會圖》,北宋,台北故宮博物院

伊海齋泡馍

馬寨的伊海齋泡馍,平時吃小碗的可以改大碗,吃大碗的可以幹兩碗,一言不發,埋頭大吃,太香了!

門口的幹炸牛肉丸子和酥肉是個很大的難題,吃吧?停不下來。不吃吧?實在忍不住啊。

那麼,到底買還是不買呢?

作此文想到了這些畫

或者是看了這些畫作了此文:

佛蘭斯·斯萊德斯:《食品儲藏室》,1620年,布魯塞爾比利時皇家藝術博物館

施爾徳•哈森:《聖米歇爾街》,1888年

格雷科:《最後的晚餐》,1498年,威尼斯科雷拉博物館

阿尼巴爾·卡拉奇:《吃豆子的人》,1580年,羅馬可隆納美術館

諾曼·洛克威爾:《沒有食物匮乏之虞》1943年,諾曼·洛克威爾博物館

弗裡達·卡羅:《生命或光的果實》,1953年,墨西哥

安迪·沃霍爾:《坎貝爾的湯罐頭》,《綠色可口可樂瓶子》,《瑪麗蓮·夢露》,1962年

雅各布·喬丹斯:《喝酒的國王》,1650年,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博物館

卡拉瓦喬:《以馬忤斯的晚餐》,1601年,倫敦國家藝術館

弗朗索瓦·特魯瓦:《牡蛎宴》,1734年,法國尚蒂伊貢德美術館

約阿希姆·布克萊爾:《廚房場景》,1566

文森佐·坎比:《賣水果的女人》1580年,米蘭布雷拉美術館

阿爾伯特·奧古斯特·弗裡:《婚宴》,1886年,法國魯昂藝術館

叠戈·委拉斯開茲:《煎蛋的老婦人》,1618年,現英國蘇格蘭首府愛丁堡國家畫廊

揚·斯滕:《人類的生活》,1665年,荷蘭莫裡茨皇家美術館

趙佶:《文會圖》,北宋,台北故宮博物院

佚名:《洛陽耆英會圖軸》,北宋,台北故宮博物院

仇英:《群仙會祝圖》,明,台北故宮博物院

丁雲鵬:《漉酒圖軸》,明,上海博物館藏

雅姆·蒂索:《野餐》,1876年

可能比較搭的音樂

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

海頓:《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作者:張新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