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親繁殖對于有性生殖的哺乳動物來說是極具毀滅性的,16世紀統治西班牙建立王朝的哈布斯堡家族,他們家族有着最典型的鞋拔子臉,整個家族中幾乎毫無例外,就是因為他們奉行近親通婚,也導緻不到200年的時間這個家族就走向滅亡,因為最後一代男性已經不具備生育能力。
而在寵物界近親繁殖也比較盛行,因為人類的偏好,都喜歡比較純的寵物,在人類的幹擾之下它們的确是越來越純,但是先天的缺陷也越來越嚴重,這在寵物貓以及寵物狗的身上都能看到。
随着科學的發展,我們已經逐漸的意識到近親繁殖的危害有多大,從微觀角度來看,基因分為顯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整個過程無病無災都非常健康,但這并不意味着它的基因上就完全沒有問題,也許他會攜帶着隐性的緻病基因,隻不過沒有顯現。
作為一個家族,說白了就是擁有一個共同的老祖宗,那麼如果存在隐性的緻病基因,那麼整個家族中攜帶這個隐性緻病基因的幾率就高。那麼近親繁殖就很容易讓隐性的緻病基因相互撞上,兩個隐性緻病基因,導緻的結果就是疾病。
無論是從倫理道德出發還是法律限制,人類可以主動避免近親繁殖的發生,但是對于動物來說它們幾乎沒有這樣的主觀意識,正所謂動物交配六親不認,那麼流浪雄獅長大後遇到自己的母親怎麼辦?
非洲獅的群居繁殖策略
目前獅子隻在非洲以及印度的古吉拉特邦吉爾森林國家公園存在,亞洲獅的野生數量比較稀少,野外可能僅存在300隻左右。而非洲獅的數量相對較多,在非洲草原上是絕對的王者,站在食物鍊頂端的存在。
作為貓科動物中的一員,獅子有着比較獨特的地方,雌雄兩态性以及群居生活在一起,與老虎對比就可以看出來,老虎是獨居生活的,隻有在繁殖期内雌雄兩隻老虎才會在一起生活一段時間,并且公虎和母虎除了大小不同,幾乎沒有任何的差異性。但是獅子就不同了,雄獅長着茂密的鬃毛,可以很清楚地辨認出來。
近親繁殖對于群居的動物威脅更大,例如非洲獅一般都是7-10隻左右的雌獅子,再加上1-2隻的雄獅構成一個獅群,但隻有一個雄獅可以成為獅王,如果獅群中還存在其它雄獅,一般都是起到輔佐作用,可以一起抵禦外來雄獅的入侵。
非洲獅群雖然群居生活,但是有很多機制可以避免近親繁殖的發生!
01、較高頻率的獅王更替
在非洲草原上獅子的競争不僅僅是來自于外界,例如斑鬣狗的盯梢搶食獵物,尤其對于雄獅來說,它們的競争很多都來自于同類之間。
獅子采取群居的生活方式,這也就意味着隻有獅王才擁有交配權,才能繁衍自己的後代,而流浪雄獅是沒有這樣機會的,畢竟幾乎所有的雌獅都有自己的獅群,換一句話說就是都名花有主。要想獲得交配權那就隻能去不停的挑戰,靠着年輕力氣大,總會有機會打敗那些年老體弱的獅王。
因此說獅王的更替是比較頻繁的,一般在3年左右,雄獅就會錯過巅峰期,戰鬥力會大幅度減弱,自然是打不過年輕氣盛的雄獅。這個時間點恰到好處,獅群中的小雌獅剛剛長大進入成年,自己的獅王父親可能就被趕下王位開始流浪,這樣就很好的避免了近親繁殖的發生。
02、避免威脅,亞成年雄獅被驅逐出獅群
大家應該都看過獅子王這部動畫片,小的時候我們常常想如果辛巴的獅王父親沒有被害死,等到辛巴長大就可以順理成章加冠為王。但現實比那殘酷的多,當獅群中的小雄獅長到2歲左右,獅王就會靠武力把它們強行驅逐出獅群。目的很明确,就是避免這些逐漸長大的小雄獅會給自己的地位帶來威脅。
這個時間節點也比較好,正在小雄獅亞成年階段,沒有進入發情期,它們被驅逐出獅群,也意味着斷了和獅群中的母親、姐妹、姨等接觸到的機會。
獅子的這幾種操作方式可以比較完美的避免了近親繁殖的發生。
假如流浪雄獅再遇到自己的母親怎麼辦?在正常情況下,流浪雄獅被驅趕出獅群後,它們是不敢在獅群周圍活動的,一般都是遠走高飛,能力強的自己狩獵健康成長,等待着争奪獅王王位的那一天,稍微弱一點的,自己捕獵填飽肚子都成問題,沒有辦法隻能相互組合成為流浪雄獅聯盟,它們會共同捕獵、共同活動以及一起挑戰獅王。
最有名的流浪雄獅聯盟就是由五隻流浪雄獅組成的“壞男孩”組合,它們在非洲草原上大殺四方,可以同時統管多個獅群。
正常情況在小雄獅被驅趕出獅群的那一刻,其實也就是它和母親的最後一次碰面了,以後幾乎也沒有什麼機會再次碰到。但也存在特殊的情況,流浪雄獅出走多年“練功歸來”,把老獅王推翻自己上位。那麼就會出現一種尴尬局面,獅群中的成員可能有自己的母親、姐妹以及姨等。
隻要他們相互識别出來,那麼就可以避免近親繁殖的發生,大概率是會有雌獅脫離原來的獅群,去尋找新的無血緣關系的獅群生活。
說在最後對于任何有性生殖的動物都是如此,避免近親繁殖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因為近親繁殖嚴重的甚至可以毀滅一個物種,從衰落到滅絕。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