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盜跖》中說:“古者禽獸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這裡所說的“巢居”,指原始人為了躲避禽獸的攻擊,仿照鳥巢的樣子在樹上搭巢,原始人就住在巢裡。
巢居示意圖
巢居是原始人為了躲避毒蛇猛獸的侵襲,發明的“構木為巢”的居住模式。傳說發明“構木為巢”的聖人就是遠古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有巢氏。巢居除了曆史文獻中的記載之外,在現代考古發掘中,也已經得到證實。從目前的考古發現可知,巢居主要出現在長江流域。長江流域氣候溫暖、濕潤,适合林木的生長,另外一方面,廣袤的森林中有不少猛獸出沒,巢居的出現與發展,是原始人适應環境的一大創造。
原始人剛學會“構木為巢”時,隻是在粗壯的樹木原有枝杈的基礎上,搭建成巢。随着技術的不斷提高,原始人對“巢居”又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說擴大巢居内的居住空間,從在一棵樹上建巢,發展到将幾棵樹連起來建巢。
之後,随着林木的減少以及其他自然條件的變化,人們開始在地面上仿“巢居”建造早期幹欄式建築。早期的幹欄式建築是在地面上用木樁或木柱支撐起的構架建築,建築的底層被架空。早在 7000 年前,河姆渡人就開始建造用木榫卯連接的幹欄式建築。
《易經·系辭》記載:“上古穴居而野處。”穴居是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原始人的居住方式,從已發掘出十的實物推測,早在70萬年到20萬年前,原始人就已經穴居。原始人最早的住所是
天然形成的山洞,如早期人類活動的北京周口店遺址就有原始人在洞穴中生活的證明。
穴居示意圖
天然洞穴不一定能滿足人類對住所舒适度的需求,于是原始人在長期實踐中,嘗試動手挖掘更适宜居住的洞穴。人工挖掘洞穴,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進入氏族社會後,人工洞穴成為黃河流域的主要居住模式。人工洞穴較為常見的有兩種,即橫穴和豎穴,這兩種洞穴形式可能同時出現,又因所處環境的不同而交錯發展。
橫穴是指在坡形崖壁上開鑿出的洞穴,很少有其他的附屬設置。河北省邯鄲市的磁縣下七垣古文化遺址中,就發掘出一處橫向穴居。此外,在一些古書中也有關于橫穴的記載,如孔穎達疏《禮記》中說:“地高則穴于地,地下則窟于地上……”
豎穴在新石器時代較為普遍,與橫穴相比,豎穴有了附屬設置。早期的人工穴居剖面多呈喇叭口形,平面多呈圓形或橢圓形。距今約七八千年前河北省武安磁山遺址内,豎穴較為常見。從目前已發掘出來的遺址中發現,這些豎穴的形式包括圓形穴、橢圓形穴以及筒形半穴居。從穴居外部遺存的構件看,穴居的頂部還有圓錐形穴頂。這些人工洞穴形制較為簡陋,空間較為窄小,内部多不加修整。
今天你學廢了嗎?(一個愛知識的室内外設計師 持續更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