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們講了先秦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這次我們來說說漢朝時期的。
先秦的北方民族,都有哪些呢?最後都到哪去了
匈奴,漢朝時期對中原王朝威脅最大的民族。華夏族與匈奴族同源,商朝被周所滅後,商纣王的兒子淳維,率商王朝族人北逃荒漠,成為北狄各族群中的一支。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
匈奴的興起離不開一個人,冒頓單于(前234年-前174年),匈奴中雄才大略的軍事家、軍事統帥,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殺父而自立。他首次統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龐大強盛的匈奴帝國。
首先擊敗長期欺壓匈奴的東胡,東胡王被殺,其民衆及畜産盡為匈奴所得,東胡遂滅。冒頓單于又乘勝西攻河西走廊雍州的月氏,迫其西徙。
随後,他帶領匈奴征服了樓蘭、烏孫、呼揭等20餘國,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區。向北則征服了渾窳、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國,向南兼并了樓煩(今山西東北)及白羊河南王之轄地,重新占領了河套以南地。
至此匈奴擁有了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西逾蔥嶺的廣大地區,号稱将諸引弓之民并為一家 ,擁有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成為北方草原最強大的國家。
并且曾在白登圍困漢高祖劉邦,漢朝也因此與匈奴和親曆經4代,達70年之久。直到漢武帝開始了對匈奴的戰争。
前後曆經130餘年,雙方各有勝負,漢朝與匈奴的關系是以和親政策和戰争政策互相存在。對雙方來說都是比拼國力的消耗戰,使雙方國力同時衰落,但對人口不多,經濟基礎薄弱的匈奴來說,影響更大。
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兩部。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被安置在漢朝的河套地區。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73年,在南匈奴的支持下,東漢開始了征伐北匈奴的戰争。二月東漢派窦固等四路大軍出擊北匈奴。75年至76年漢匈之間對西域展開了争奪。83年至85年北匈奴人先後有七十三批南下附漢,加上南匈奴攻擊,北匈奴力量大大削弱。91年東漢軍又出擊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北單于迫使其西遷,率殘部西逃烏孫與康居。
151年,漢将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
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漢化的南匈奴,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
烏桓,亦作烏丸,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一支。匈奴破東胡後,遷至烏桓山(又曰烏丸山),烏桓在兩漢時先後兩次南遷,逐漸發展壯大,但受漢護烏桓校尉管轄,分成若幹部落,各自為政,一直沒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
袁紹官渡戰敗,其子逃到烏桓,投奔蹋頓。
207年八月,曹操遠征烏桓,大破烏桓,胡、漢降者達二十餘萬口,烏桓單于蹋頓也被張遼臨陣斬殺。
曹操将幽州、并州各郡烏桓共萬餘落徙居中原,精壯随軍作戰,由是三郡烏桓号為天下名騎 。218年,烏桓聯合鮮卑反叛,為曹彰、田豫所敗,實力再次被嚴重削弱 。殘留故地的烏桓,因其地不久即為鮮卑所占,均與鮮卑融合;内徙者則漸為漢人所同化。
鮮卑,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屬蒙古語族,興起于大興安嶺。和烏桓一樣,起源于東胡族,東胡被匈奴打敗時,逃到鮮卑山。
受到東漢和南匈奴打擊的北匈奴被迫遷往中亞,鮮卑族趁機占據蒙古草原。
曹魏時期,慕容鮮卑因與司馬懿、烏恒、高句麗、流星聯軍滅公孫氏燕國之功得據遼西。東部鮮卑先後形成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占據遼西;拓跋部也在拓跋力微的率領下,第三次南遷來到雲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帶);秃發部也從拓跋部中分離出來,由塞北遷居到河西;乞伏部在西晉建立以前,就已經大規模遷入雍、涼二州。
鮮卑族也是人才輩出,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
羌,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漢王朝在河西走廊設有敦煌、酒泉、張掖和武威四郡,建立了地方行政系統,設護羌校尉等重要官職以管理羌人事務。以隔絕匈奴與羌人的聯系。
東漢時期,羌人侵入涼州并定居,開始與漢人雜居。
後北邊的羌人逐漸融入漢族,四川,西藏羌族至今仍然是我國56個民族之一,人口約30-40萬。
氐,與羌同源而異流,氐族政權漢化很深,故記載其本身經濟﹑文化的資料不多。氐人活動在西起隴西,東至略陽,南達岷山以北的地區。
漢代在氐族聚居區設立了武都郡、隴西郡、陰平郡等行政機構,并置十三氐道。兩漢時期,氐人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開始了大規模的遷徙。經過兩次遷徙,氐人從西北部擴散到包括西北、西南在内的西部地區,并在甘陝一帶開始了與漢族的混居。
南北朝時期,也曾在北方建立政權。氐族在曆史的發展中融入到其他民族中,也有說四川、甘肅交界處的白馬藏族就是氐人的後裔。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請加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