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家風建設的“星火”
——贊賀惠邦關于“賀氏家風、家訓、家規”四篇文章
張 波
最近,著名毛體書法家、文化名人賀惠邦先生圍繞着“賀氏家風、家訓、家規”這一課題,先後寫了《家風正、百業興》、《無規不成方圓》、《老嫂比母親》、《傳承優良家風的賀氏三姐妹》四篇回憶文章,在網絡和微信發表以後,被不少網友和群友點贊為點燃新時期家風建設的“星星之火”。我認為,這一評價是不過分的。
許多讀者認為,現在家風建設到了值得引起重視的時候了!
随着城市化的發展,舊的農村正在漸漸消失,家庭也正在發生變化。許多原來的農村人漂泊在異鄉,有的成了老闆,有的成了白領,有的成了文化人,當然更多的還是城裡的打工者。農村原來小農經濟模式的溫馨家庭正在消失,“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家庭模式已經被市場經濟大潮下新的家庭模式所取代。這種新型家庭的特點是:家庭成員流動性強,除了上歲數的夫婦兩口尚能長年相守外,而其他成員則時聚時散。盡管家庭的形式在變化,但無論時代和形勢怎麼變化,家庭永遠是有的。做為一個社會最基本的細胞,它在傳宗接代、培養教育下一代、穩定社會秩序等許多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迫切需要繼承和發揚優良家風、家訓和家規。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賀惠邦先生寫出了關于賀氏家風、家訓、家規的四篇很有分量的回憶文章。這無異于“雪中送碳”、“渴中送水”。正如濰坊市電視台台長範勳成先生點評:“賀氏家風、家訓、家規是一筆很寶貴的精神财富,很值得現在的家庭推崇和借鑒。”
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維系一個家庭的紐帶除血緣親情外主要有兩條:一條是經濟,一條是道德文化,離開那一條也不行。經濟是基礎,道德文化是靈魂。賀惠邦在文章中提到的“四講四興”(講“忠”字,興“忠信”之風;講“孝”字,興“孝悌”之風;講“耕”(經)字,興“勤儉”之風;講“讀”字,興“學習”之風)為主要内容的,賀氏家風正是這兩條紐帶的有機結合,現在倡導這樣的家風很有針對性。
現在的不少家庭的家風出現了一個不良傾向,就是光講錢(經濟)而忽視道德文化。拿過春節來說,以前過年,正如賀惠邦先生父親說的既有物質享受(經濟),又有文化享受,本身就是一堂家風教育課。而現在過年,全國湧動返鄉潮。回鄉後比闊氣、比金錢、比地位、看手機、打麻将、喝小酒,基本沒有文化味。喪失道德,丢棄靈魂,把崇高的家風降低到了最低層面。所以現在許多有識之士,都憂心如焚,奔走呼喊:“一定要把幾千年來袓宗傳下來的好家風傳承下去!”
現在,在新聞媒體和網絡上、微信,已出現不少宣傳優良家風、家訓、家規的文章,這是一件大好事。但我看了賀惠邦先生的四篇文章之後,感到他在不少方面高人一籌;一是他結合實際,講明了家風、家訓、家規的内涵和三者的辯證關系,這是我過去來未見過的,二是他講的家風、家訓、家規更切合普通人的實際,更有可行性。以前曾多次見過介紹封建社會等某大人物的治家格言、家風、家訓等,都是很好的,但離普通人太遠,學起來不易。而賀先生講的是普通農村人家的家風、家訓,誰都可學習借鑒。三是賀先生在文章中把家風、家訓中的紅色要素與優良傳統精神緊密銜接起來,天衣無縫,使傳統的家風、家訓、家規充滿了新的内容、新的精神,這一點也是很難得的。
願更多地見到賀惠邦先生寫出這樣利國利民的好文章!相信這“星星之火”必将燃起新時期家風建設的燎原大火!
2020年8月28日
(本文作者:濰坊職業學教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