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臨滄高原特色的發展

臨滄高原特色的發展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1 22:00:19

佤族漢子李明一年到頭有幹不完的活。不同的是,以前他把自己忙成了貧困戶;如今去摘一天沃柑,就能掙一百四五。2018年他家脫貧了,去年他買了輛微型車、開起個小超市;今年他準備把三萬元貸款還清。他告訴記者:“從脫貧到建小康村,沒有政策、環境大變化,光靠自己辛苦難過上好日子。”

李明家在中緬邊境線邊上,這裡最多的是大山。在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芒卡鎮,萊片村田壩組的李明隻是個縮影。從去年6月起,臨滄市整合了186個項目50億元資金,把沿邊村寨率先建成小康村。如今沿着臨滄市290多公裡邊境線,從鎮康過耿馬再到滄源,241個自然村的“沿邊小康村”正在興起,像一串美麗的珍珠,扮靓了祖國西南邊陲。

臨滄高原特色的發展(雲南臨滄小康村)1

雲南省臨滄市鎮康縣刺樹丫口自然村

“守邊人”從脫貧奔小康

走進鎮康縣南傘鎮紅岩村刺樹丫口自然村,村寨面貌煥然一新,紅色的戍邊館威武大氣。這裡離中緬邊境隻有四五十米,而離鎮上四五十裡。一代代戍邊人的奉獻和犧牲令人感歎,小小的紅岩村沉澱着博大的家國情懷。紅岩村黨總支書記雷光鋒介紹,由于曆史和地理原因,刺樹丫口一直是紅岩最困難的自然村,“沿邊小康村”建設讓它終于“鹹魚翻身”。

臨滄高原特色的發展(雲南臨滄小康村)2

雲南省臨滄市鎮康縣刺樹丫口自然村

刺樹丫口喀斯特地貌明顯,76戶人家一度有建檔立卡戶60戶。這裡人從小就得背水吃,農戶為此普遍養騾子,他們吃屋檐流下的雨水很有經驗,都知道不吃“頭道雨水”。2017年,進村道路硬化。2019年,刺樹丫口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農民人均純收入達一萬五千多元,星羅棋布的小水窖也讓吃水不再難。

脫貧不是奮鬥終點,鞏固成果要繼續發展才行。刺樹丫口下一步怎麼辦?雷光鋒在思考。臨滄鎮康、耿馬、滄源3個縣與緬甸接壤,涉及2.2萬戶8.85萬人,少數民族群衆占六成多。2018年臨滄沿邊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9292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464元。2019年6月,臨滄出台沿邊小康村建設《實施方案》。市委書記楊浩東說,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相結合,沿邊小康村是突破口和切入點之一,讓世世代代的“守邊人”先奔小康,才體現“人民至上”。

臨滄以沿邊公路作為小康村建設的突破口,着力構建道路、産業和組織“三套系統”,打造産業支撐、文旅融合、人口聚集、口岸和邊境貿易、睦鄰友好五種類型的沿邊小康村。為此實行市縣鄉村四級書記齊抓共管,每個邊境鄉鎮派1名處級工作隊長和1名工作隊員;每個沿邊村(社區)派1名科級工作隊長和2名工作隊員。與此同時,要求市裡各部門将不低于五分之一的項目資金,投入沿邊小康村。

臨滄高原特色的發展(雲南臨滄小康村)3

雲南省臨滄市鎮康縣刺樹丫口自然村

鎮康縣整合921萬元投入刺樹丫口,完善公共基礎設施。一公裡的巡邊木棧道建起來,走在上面移步換景;村裡還正在建“半山酒店”,準備折股參與商業運營增加村集體收入。刺樹丫口還沒打造完就“紅”了:遊客紛至沓來,去年國慶一天接待幾百人。村民楊德才開起“賜福農莊”,周末節假日一天平均七八桌。記者問楊德才:“刺樹丫口的名字咋來的?”他也說不清,但他說:“‘賜福農莊’你知道咋來的吧?這幾年刺樹變‘賜福’了。”

軟硬件“比翼齊飛”一起建

李明所在的萊片村距離緬甸南鄧特區隻有3.4公裡,是世居佤族村寨。芒卡鎮黨委書記楊水清介紹,作為沿邊鄉鎮,鎮裡從2016年開始發展沃柑産業,如今全鎮有7200多畝基地,去年産量460多噸,今年達2500多噸。他說:“沃柑産業撐起了沿邊小康村的錢袋子。”

來芒卡投資種沃柑的四川人張家林,種水果20年。他介紹,芒卡的基地以前是撂荒地,石旮旯裡種苞谷都困難。但這裡日照時間每天10多個小時,山坡地透水排水效果好,土壤微酸性正适合沃柑生長。通過規模化連片改造,撂荒地變成“山嶺梯田”,沃柑喝上山泉水。張家林說,種沃柑從田間管理到采摘再到後期包裝都需要人,當地佤族群衆家門口就能務工,今年預計會開出工資1300萬。

臨滄高原特色的發展(雲南臨滄小康村)4

雲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水桑樹自然村

道路、村莊産業和基礎設施,乃至黨建村寨治理一起建設,避免了小康村建設單打一。截至目前,臨滄573公裡沿邊公路串聯成線,513公裡沿邊村組公路全部硬化。沿邊已建成産業基地近35萬畝、專業合作社33個、農産品加工企業16個。2019年,沿邊小康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萬元。

臨滄高原特色的發展(雲南臨滄小康村)5

雲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水桑樹自然村

臨滄高原特色的發展(雲南臨滄小康村)6

雲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水桑樹自然村

在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水桑樹自然村,村民紛紛感慨:小康村帶來的變化太快了,就像變魔術一樣!“這裡有獨特的自然景觀,豐富的紅色曆史,更是避暑養生的首選之地”,臨滄市委辦督查專員、孟定鎮沿邊小康村建設工作隊長陳寶印說:“通過發展鄉村特色旅遊,水桑樹将打造成沿邊小康村亮點中的亮點,讓邊境更加和諧安甯。”

鎮康縣委副書記彭春蕊說,縣裡以沿邊路網為依托,“一寨一策”打造經濟發展“節點”,通過黨建示範引領,整治村寨的人居環境,至今投入近5億元建設沿邊小康村。

臨滄高原特色的發展(雲南臨滄小康村)7

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下班壩自然村

邊疆群衆的精氣神上來了

夏日的滄源自治縣班洪鄉下班壩自然村像個花園,院子裡的太陽花、龍船花競相開放,這裡沒有院牆,竹籬笆上爬滿了開着藍色花朵的“五爪金龍”。街道整潔,農家氣息濃郁,房前屋後都是花園、菜園和果園。同行的縣扶貧辦幹部張亞利說,别小看佤族群衆會種菜,這可是個曆史性改變啊!

臨滄高原特色的發展(雲南臨滄小康村)8

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下班壩自然村

滄源佤族群衆是建國後由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在脫貧攻堅和沿邊小康村建設中,班洪鄉探索出“六化同步”的鄉村治理路子:資源利用集約化、建設方式互助化、資産歸屬集體化、經營模式合作化、大事小情協商化和日常管理網格化。如鄉裡以5到7戶成立一個互助小組,選出1名互助小組長,負責組織農戶建圈舍、廁所、廚房、道路等,大家不計報酬、互幫互助,争做鄉村振興的主人。

臨滄高原特色的發展(雲南臨滄小康村)9

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國門新村

在沿邊小康村建設中,臨滄市同步實施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發展、村級公共服務設施、人居環境整治、興邊富民“五大工程”,截至4月底,開工132個項目完成投資14億多元。與此同時,邊境一線基層黨組織更強了——用國門黨工委、聯合黨工委、聯合黨支部等形式,統籌調動各方力量和資源固邊興邊,投資6000萬元,實施了12個邊疆黨建長廊建設項目。臨滄市委副書記張劍萍說,脫貧攻堅和沿邊小康村建設,把發展的基礎打好了、視野打開了,邊疆民族群衆的精氣神也上來了!

臨滄高原特色的發展(雲南臨滄小康村)10

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國門新村

臨滄高原特色的發展(雲南臨滄小康村)11

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翁丁村

滄源縣的千年佤寨翁丁村,為發展旅遊建起新寨,150多戶村民整體搬遷,過上了“新寨生活、老寨上班”的生活。老房子入股合作社,在老寨織布勞動生活就能賺工分,新寨的庭院、道路衛生等實行積分管理,每年兌現分紅。2019年底,翁丁村所有貧困戶脫貧,人均純收入突破11000元。(徐元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