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過黃龍的朋友
都會被黃龍的鈣華景觀所震驚
黃龍/五彩池△
而黃龍鈣華體以及
鈣華景觀的變遷也極其複雜
鈣華的形成經曆了
沉澱、固結、溶蝕、切割、遷移、坍塌、再沉積等
交互過程,耗時萬年
其中水源的補給更是關鍵
黃龍/迎賓池△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
黃龍鈣華景觀“修煉之路”之水體篇
詳細介紹黃龍的水
從何而來、由什麼組成
這份科普請收好~
01 黃龍“源水區”特征
黃龍的“源水區”指五彩池以南的溝源區,海拔高度在3550米以上的溝源部分,其地形可分為三個台地。
1第一台地
● 第一台地是從轉化泉群往南上至望鄉台台面,兩側以深厚草叢矮灌木為主。從平台再往南行300米翻一小坡後進入第二平台;
2第二台地
● 第二台地以沼澤化的黑色土壤層與腐殖層為主。三條大溝彙流于此台地,多個淺層“泉水”滲流進入溝流;
3第三台地
●第三台地是溝後緣至黃龍溝主分水嶺處,主要由祼露碳酸鹽岩組成。岩層變形強烈,裂隙發育,該台地是由碳酸鹽岩構成的高寒型含水層,為鈣華沉積提供了物源。
同時由于灌叢草甸繁茂,腐殖層厚,有利降水大面下滲,為下遊鈣華沉積提供了有利的水介質遷移條件。
黃龍景區 區域水源狀況示意圖△
02 黃龍主要水體來源
黃龍主要的水體由固态水、地表水、地下水及生态水四部分組成。
黃龍/溪流△
冰雪類固态水
黃龍地區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海拔3000米以上均處于凍結狀态,大氣降水變為降雪,地表被冰雪覆蓋。黃龍溝中除以轉花泉為代表的上升泉群及五彩池有水外,其它地段幾乎無液态水。
黃龍/冬季五彩池△
因此,黃龍溝中每年11月開始地表水流便會急劇減少,液态水轉變為固态水,每年5月天氣變暖後,溝中及山上冰雪開始融化,固态水變為液态水,水量大增,直接補給地表溝溪或滲入地下。
黃龍/五彩池△
溝溪類地表水
地表水是鈣華景區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涵養鈣華,還參與鈣華源泉、鈣華泉的混合及二次循環過程。
黃龍/争豔池△
黃龍景區主要的地表水來源于上遊的多條溝溪,溝溪則受大氣降水以及融冰融雪的補給。望鄉台冰碛垅下的水量就是上遊地表水的流入,多年平均流量為221.995m³/s,占地表水、地下水總流量的63.3%。
黃龍/五彩池△
以泉群滲透為主的地下水
地下水以“轉花泉群”為代表,經深循環溢出的上升泉群。泉水中均含較多的Ca²⁺(鈣離子)、HCO₃⁻(碳酸氫根離子)及遊離CO₂(二氧化碳)。
黃龍/争豔池△
由于地表水與地下水的相互轉化,在下遊鈣華體中出現二次轉化泉,即由上遊滲漏,轉入地下,然後又在下遊鈣華中出露。二次轉化泉為鈣華體中流出的下降泉,以蓮台飛瀑之下的龍泉眼最大最為壯觀,其最大流量達1012.15 L/s。
黃龍/蓮台飛瀑△
茂密植被儲存的生态水
生态水是指植被對各類水分的保存而形成的儲水體系。
黃龍/植被景色△
生态水層不但能直接儲積降水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能對氣候環境起到緩沖調劑的作用,這也使得黃龍在炎熱的夏天僅僅隻有18°C。
黃龍周邊特别是望鄉台及上遊地段矮灌木、深草叢十分發育,形成了富水生态水層,成為黃龍景區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補給源。
根據森林水文學研究,原始森林區對降水的截留可達降水的30%左右,因而生态水層提供的水量也是黃龍景觀存在的一個重要支撐。
黃龍/五彩池△
黃龍景觀“源水區”水量、水質與水溫受降水與季節影響較大,其變化波幅直接反映降雨或融雪特征。
8月以來,由于四川持續高溫幹旱天氣,降雨較少導緻地表水逐漸下沉,也導緻黃龍景區個别景點地表面呈現水量減少現象。但黃龍景區主要景點水量依舊豐盈,景觀依然美麗,也誠摯地歡迎廣大遊客前來旅遊打卡。
黃龍/争豔池△
此外,黃龍風景區也在此呼籲
我們一定要
珍惜當下生态資源
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the end-
圖源:黃龍管理局市場營銷處 孫家鵬 姜躍斌/攝
參考文獻:《四川黃龍景區“源水”成因淺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