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韓愈論師道論文

韓愈論師道論文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1 22:22:51

韓愈論師道論文(溪谷書評重讀韓愈師說)1

【《師說》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fǒu)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谀。”嗚呼!師道之不複,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tán)、苌弘、師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贻之。

【網絡譯文】

古人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傳授學業,解釋疑難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而不從師學習,那他對于疑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出生比我早的人,他聞知道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向他學習;比我出生遲的人,他聞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而且把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裡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所以,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道的道理沒人傳布已經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哪!古代的聖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而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許多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味。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呢?衆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對于他們自己呢,卻恥于讓老師教他們,這真是糊塗啊!那孩子的老師,教孩子讀書來熟悉書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丢充,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明智的呢。

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個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那是很使人丢臉的事,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谄媚。”啊!從師學習的道理不能恢複,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與他們并列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趕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的事麼!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同行,那麼裡面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記都普遍學習,不被恥于從師的世俗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賞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寫《師說》送給他。

【溪谷解說】

中學時代讀《師說》毫無感覺,隻是把它當作古代名人的“教誨”,根本不可能思考背後的思想問題,通過《道德經》研究,反過來再讀它時,看到的就是截然相反的東西。

韓愈把教師職能歸納為“傳道、受(授)業、解惑”,那是儒教的準宗教特點,那樣的老師類似于傳教士。他所謂的“傳道”就是傳播儒教的仁義禮,是“儒道”,這一點從他評論老子的言論中看得一清二楚;“受業”?還是“授業”?似乎更加含糊其辭,譯作“傳授學業”、“傳授學問”,傳授的是古代的語言文字學嗎?或者說是所謂“術”的問題嗎?相對而言,“解惑”或許要明确一些,解答學生的各類疑惑,隻是那似乎準備好許多“标準答案”了吧!

韓愈所描繪的“師道”(注意:儒家的“道”與老子之道無關,前者是類似于宗教的做某些事情的行為規範,比如“茶道”,而後者是唯一的),既要傳播知識,解答疑惑,又要樹立道德模範,也就是當代漢語中“師範”一詞特點:既要教人知識,又要教人如何做人,美其名曰“教書育人”。

對于“道之所存,師之所存”與相應的“聖人無常師”的觀點,如果抛開他所說的“道”的特定含義來講,固然是合理的,真正的知識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誰掌握了正确的知識,其它人應當向他們學習,這一點在當今科技知識教育中很容易做到。但是,如果把老師當成儒家文化的“衛道士”,那就淪為牧師的角色,甚至通過皇權體制與文化信仰而獲得某些淩駕于學生之上的特權了,所以古代就有體罰學生的野蠻文化,就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荒謬文化。

韓愈感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然後說古代聖人怎麼樣,當代人怎麼樣,有“今不如昔”的退化論調,這其實也是所有宗教與道德文化的固有特點,也就是所謂的“保守主義”特點,他們都有崇古傾向,因為那也是“保守”的意義所在,保守的對象不可能是未來,隻能是曆史,包括傳統文化中的道家也是如此。

雖說老子提到“古之善為道者”之類的說辭,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有今天或者未來有“善為道者”,他隻是舉一個抽象例子闡述相關道理,至于那樣的人是否存在根本不重要,所以就完全不同于儒家以堯舜等“三皇五帝”這樣的曆史人物說事。

此外,為什麼“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呢?因為那個學的是技術活,雖然不是現代的科學知識,但是,技術對所有人也是平等的;相反,對于“士大夫之族”就完全不同了,“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谀”,他們學的是禮教文化的虛假學問,那就充滿了等級觀念。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前句或許和古代以“先生”作為老師的稱謂有關,後者與“專業”有關。然而,“先後”實在是微不足道的東西,對錯或者說真假才是關鍵。

韓愈論師道論文(溪谷書評重讀韓愈師說)2

【韓愈在《原道》中貶低老子,獨尊儒術】

韓愈是典型的儒生,強烈維護孔子而貶低老子,甚至成語“坐井觀天”竟然源于這裡,而他可是用來形容老子思想的,到底誰坐井觀天?以下内容摘自《原道》與相關網絡譯文:

韓愈論師道論文(溪谷書評重讀韓愈師說)3

【《原道》】“老子之小仁義, 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 煦煦為仁 ,孑孑為義 ,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雲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 私言也”。

【網摘譯文】老子輕視仁義,并不是诋毀仁義,而是由于他的觀念狹小。這好比坐在裡井看天的人,說天很小,其實天并不小。老子把小恩小惠認為仁,把謹小慎微認為義,他輕視仁義就是很自然的了。老子所說的道,是把他觀念裡的道當作道,不是我所說的道。他所說的德,是把他觀念裡的德當作德,不是我所說的德。凡是我所說的道德,都是結合仁和義說的,是天下的公論。老子所說的道德,是抛開了仁和義說的,隻是他一個人的說法。

【《原道》】“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

【網絡譯文】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傳;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須把和尚、道士還俗為民,燒掉佛經道書,把佛寺、道觀變成平民的住宅。發揚先王之道作為治理天下的标準,使鳏寡孤獨、殘疾以及長年患病的人得到照料,這樣做大約也就可以了!

【溪谷評論】著名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看來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另一個說法,是反思想與信仰自由特征,也是傳統文化的毒瘤,而這就是所謂唐宋八大家韓愈的真面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