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劉老師對這件小事的正确處理,提供了“身教重于言教”的成功案例。
應當說,言教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同樣充滿着正能量。那麼為什麼身教比言教作用更明顯呢?
從心理角度分析,這是因為身教不同于單純的言教,它具有形象直觀性、動情性。由于形象直觀,身教就為學生的思維發展開拓了從感性到理性、從理性再到實踐的認識道路,身教就容易被學生接受。
從人的意向活動來分析,身教更具有言教所無法比拟的強烈的動情性。動情就是觸動情感。動情決不僅僅是言教所能實現的,必須由教師的身教來實現。因此,身教重于言教。
然而,身教雖好,卻仍嫌不足。如老師在集體勞動中以身作則,帶頭苦幹,可是因為他平時和學生"不夠哥們”,因而費力不讨好,學生不僅不買賬,不跟着幹,反而戲弄他“自讨苦吃”。為此,對于“身教”,我們可以做這樣的理解:
第一,它強調“動作到位”,即教育者以實際行動表示“我應該這樣做,而且這樣做了”。但由于師生之間缺乏理解,沒有感情基礎,因而容易出現“帶而不動”的局面,甚至讓學生産生誤解。
第二,教育者“做樣子給人看”,暗示被教育者,“你們也要這樣做”。但學生沒有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即使學生能夠勉強地“跟着做”,也是“貌合神離”的。因此,教育者的行為往往容易流于形式,表現出教育目的的模糊性,變成完成任務式的教育。
第三,身教表現出一定的被動性。當學生思想狀況處于“風調雨順”的時候,“身教”可以産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但是,當學生的思想出現“天氣變化”,或出了毛病時,身教則表現得無能為力。
由此可見,身教在當代教育過程中,越來越明顯地暴露了它的局限性。所以,随着教育的發展,又有人提出了“心教”的概念。
所謂“心教”,就是以情動人,即以心交心,以情換情,用自己的真情實意去教育學生,淨化學生的心靈矯正他們的不良思想和行為,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心教相對于身教來說,更富有正能量,它的特點在于強調“感情到位”,要求教師做到心到、意到、感情到,努力與學生溝通思想,交流感情,讓學生不僅懂得“我應該怎樣做”,而且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同時,在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心教使教育者的意志轉化為受教育者的自覺行為。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心教能體現其特有的主動性和感召力。一旦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感情達到高度融洽時,教育者的一個眼神、一個暗示,能代替千言萬語的教導,輕而易舉地獲得教育的成功。
當然,心教不是抽象的,得以身教為前提,才能實現。在心教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有情。所謂有情,就是講感情。即用真誠的愛去陶冶和淨化學生的心靈,做到以情動人。下面這位教師講述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
我班上有位同學,因父母離異,缺乏家庭溫暖,受過社會的歧視與冷落,冷酷的現實傷害了他的心靈。于是,他認為,世界上沒有好人,人都是自私的,都是虛僞的,任何人都不可信任。因此,他沉默寡言,獨來獨往,對别人冷若冰霜,漠不關心。我跟他講,同學之間應該友愛,他嗤之以鼻。他也反感别人關心他。他在作一文中寫道:“我最讨厭别人的憐憫和同情。” 我找他談話說:“如果是善意的同情,不應該拒絕。” 他“哼"了一聲,便示意不願再聽下去。有一次,他和幾個同學沒有吃早餐,我把家裡的糕點送給他們吃。其他同學很感激地思吃了,唯有他看也不看一眼。後來,我又為他和兩位同學舉行含“生日晚會”。我和同學們給他們送了禮物。第二天,他又把禮物退給了班長,并說“免得你們好借機寫文章! 事後我才知道,因給學生送糕點的事,有同學寫了文章,通過學校廣播贊揚了我,他對此極為不滿。針對這種情況,我冷靜地分析了他産生這種心理的原因,得出一個結論:他之所以不相信老師和同學們的關心,是因為他在自己的經曆中沒有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溫暖,他所需要的是真情。如果我們一如既往、真心實意地關心他,終究有一天會改變他的觀點。于是,我下了決心要用“心教”轉化這位同學的思想。 一次,這位同學患了急病。在寒冷的深夜,我組織學生擡着他上了縣醫院。養病期間,我煮了雞蛋,下了面條,送到他床邊。後來,我又帶頭并組織學生捐了款,給他治病。這次,我吸取了以前的教訓,告訴同學們,不允許他們寫文章“表揚”我。功夫不負苦心人,我終于成功了。從此以後,這位同學變得活躍了、開朗了。他學會了尊重人、關心人。他在作文中寫道:“這個世界并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樣冷酷。”
二是有義。有義就是講義氣。這裡的義氣不是講個人感情,更不是講“江湖義氣”。這裡的“義”指的是公理正義、精神文明、師生感情,屬于高尚的道德範疇,當然是正能量。所謂講“義氣”,就是教師在“治病教人”的前提下,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和諒解學生,以義服人。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美好人格和高尚情操,讓學生與自己建立新型師生關系,達到思想上的共鳴和感情上的融洽,從而體現當代教育者的職業道德和人情味。
随着物質文明的發展和學生心理因素的變化,今天的學生們不再滿足于老師生活上的關心,不稀罕小恩小惠,他們所需要的是精神上更高層次的理解。因此,我們在心教的過程中,要通過講“義氣”,把對學生的關心與愛護,表現為對學生前途命運的關注和負責,在愛的溫床中孵化學生不相信的良知,促使他們健康地成長。
三是有節。所謂有節,是指在心教過程中,無論講感情,還是講義氣,實意都得把握好尺度,且要針對教育對象的個性,靈活運用教育規律,做到因人而異,因時而變,因材施教。在講感情的時候,一方面要真誠相待,盡心盡意,而不能搞虛情假意,哄人騙人;另一方面又不能過于溺愛和遷就,以免扭曲學生的性格和人格。在講義氣的時候,一方面要與人為善,寬容為 懷,最忌苛刻求全,打擊報複;另一方面又要有膽有識,冷靜沉着,最忌是 非不分,草率行事,或者隻講義氣,不講教育。
總之,心教是教書育人的有效方法,隻要我們願意奉獻,把自己的滿腔熱情傾注在學生身上,我們的正能量一定能感染學生,我們的教育必能成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