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傳統文化全解?孔子及《論語》一、孔子其人,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中考傳統文化全解?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孔子及《論語》
一、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是(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 學派創始人。
孔子3歲喪父,随母親顔征在移居阙裡,并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于學。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于老聃,學樂于苌弘,學琴于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并在阙裡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内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極為贊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于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鑽研學問,培養弟子。
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
55歲時,孔子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幹七十餘君”,終無所遇。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餘人,身通六藝(禮、樂、射、禦、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并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态度,為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删《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顔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歎道:“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隻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72歲時,突然得知子仲由在衛死于國難,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二、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論語》善于通過神情語态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于格言”;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态舉止的靜态描寫,而且有關于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
《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孔子的思想是一個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體系,其中心是講做人的道理。
三、名言(列舉部分)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講解】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講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貪圖飲食的滿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教,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講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講解】隻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隻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講解】溫習已知的舊知識,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講解】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立足與社會,四十歲時能通情達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歲能聽的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已經達到随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裡仁》
【講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愛真理勝于愛生命)。
8、不憤不啟,不悱(fěi)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論語·述而》 (舉一反三)
【講解】(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麼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講解】懂得它不如愛好它,愛好它不如以它為樂。 立志篇
1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講解】讀書的人不可不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遙遠。
1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講解】三軍中可以奪取統帥,但是不可能強迫改變一個平民百姓的志向。
12、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講解】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凋謝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