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有腫瘤的人,等到必須要做手術時,都會面露難色。醫生把自己的胃給切了,以後咋吃飯呢?吃個飯不得在身體裡面漏出來了啊,就算有辦法不漏,胃都沒了怎麼吸收營養,人以後怕是要骨瘦如柴。患者心裡憂心忡忡,對于胃部切除手術總是抱有強烈的質疑感。
切除胃部30年,83歲老人身闆仍然硬朗
濟南的嶽大爺,是小有名氣的“抗癌戰士”。30年前,嶽大爺偶然間被檢查出來得了胃癌,食管被切了兩厘米,胃隻剩下五分之一,還進行了長時間的化療。因為治療癌症時候,醫學技術水平還不如現在,就算做了手術,醫生也不敢保證大爺會活多久。
但嶽大爺成功了,他打破常規,開始嚴以律己地鍛煉、研究飲食。一開始,嶽大爺用公園器材活動肩膀,後頭他開始訓練自己俯卧撐,再接着訓練三指。三十年兢兢業業,飲食就講究粗茶淡飯,就這樣嶽大爺活得精彩,成了不少病友心裡面的希望。
現在大爺83歲,還搞起來書法,甚至有了自己的媒體賬戶,和病友相互勉勵。這時候,不少人就疑惑了,怎麼這大爺生命的韌勁那麼強?切胃對他毫無影響!
醫生:生命要有堅持和希望
複旦大學附屬醫院腫瘤科的徐大志主任覺得,嶽大爺之所以經曆一番大型手術還能在30年後保持活力,其中奧秘就在于大爺平時孜孜不倦地堅持和對生命的熱情。
很多患者對于切胃都有誤區,人體裡面除了胃還有小腸,腸胃都是具有消化功能的器官,甚至于小腸才是最重要吸收營養物質的器官。無論手術到底給患者留不留胃,其實都不會影響患者後續對于普通正餐的吸收。
隻不過,做完手術後,患者的小腸需要一段時間學習适應人體的異常狀況。一般患者要禁食後開始飲水,再然後開始使用流食。小腸适應這個過程後,做完手術的患者可以試着食用正常的食物。不過胃一切除,就少了研磨的器官,所以人在食用食物,最好把食物嚼得碎一些,減輕小腸的壓力。
除此之外,徐主任認為患者大可放心醫生的決定。根據病情,有經驗的大夫都會考慮給人留上一點健康胃部,盡量減輕患者日後消化的負擔。同時,胃部的缺失,患者很難從食物中獲取維生素B等,這時候就需要患者定期檢查,避免出現貧血現象。
做完胃部手術,怎麼能像嶽大爺那般長壽?
嶽大爺接受采訪時,已經給病友們分享過他的經驗。
首先是心态平和,病友做完手術之後,不能總想着自己幾年後就會死,這樣不樂觀,很容易對生活失去追求。人要對生活有信心,既然都做了手術,就要相信的未來。平時找個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好好研究,多和人打交道,心态好了人才會向前看。
其次是合理膳食,畢竟都是胃有毛病的人,大魚大肉還是不要吃了,多點清粥小菜養身體,把身體需要的營養補齊,就行。嶽大爺自己早上雞蛋面條,中午新鮮蔬菜,晚上一碗粥喝和酸奶,日子倒也過得有滋有味。
最後是堅持鍛煉,尤其是做過大手術的人,更要注意身體的素質,不要認為自己做到手術身嬌體弱,隻有不動彈身子才會“嬌氣”。一天天堅持下來,身體好了,人的精氣神都有變化。鍛煉可以由淺入深,廣場那麼多老年器材,每天練上兩小時,健康長壽不是問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