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留守兒童的正确方式?春節假期溫馨的團圓之後,大批農村青壯年陸續踏上了返城務工的路途,留下一些不得不繼續托付給老人或親戚照顧的留守兒童,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關愛留守兒童的正确方式?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春節假期溫馨的團圓之後,大批農村青壯年陸續踏上了返城務工的路途,留下一些不得不繼續托付給老人或親戚照顧的留守兒童。
不久前發布的《鄉村兒童心理健康調查報告》顯示,鄉村兒童抑郁、焦慮情況堪憂,留守兒童這兩項指标均高于非留守兒童。如何給予他們更多關愛?中國教育報微信公衆号就此話題開展了線上調查,共有近千名網友參與。調查結果顯示,過半數網友認為,鄉村兒童抑郁檢出率高,父母陪伴的缺失是重要原因之一。如何進一步保障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值得深入關注。
父母陪伴缺失影響兒童心理健康
“孩子是否在早期和父母或者重要看護者形成安全良好的依戀關系,是影響兒童青少年心理與人格健全發展的關鍵因素。”陝西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分會理事何甯指出,良好親子關系下成長的兒童更加自信、自尊、樂觀、充滿希望,對于失敗和挫折有更好的心理彈性,期待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而留守家庭中,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不在身邊,兒童建立親密情感聯結的需求常常得不到滿足,就容易觸發孤獨、恐懼、無助等情緒體驗,安全感較低,自卑感較強,容易引發心理和行為問題。
河北省張家口市外口泉小學是一所鄉村學校,該校校長賈江表示:“鄉村留守兒童缺乏父母在身邊的關愛,大多數農村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僅能夠保證孩子吃飽穿暖,部分兒童可能因為正常的情緒無法及時表達,長時間壓抑,從而出現心理問題,但老人很難發現并有效疏解。”
何甯認為,兒童能夠通過觀察父母的行為,逐步學會如何有效應對壓力挫折、積極面對負面事件、成功建立人際關系,但留守兒童常常缺乏這樣的學習經曆,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他們形成良好的應對方式與靈活的調節能力,也容易導緻他們的低自尊和低效能感,容易陷入消極被動和抑郁無助的困境。
推動家校社協同關愛留守兒童
調查中,超過四分之一的網友表示,開展學生心理輔導遇到的難題是家校溝通困難,一些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後,與其共同生活的監護人缺乏輔導能力。如何解決此類問題?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在花表示,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實施,讓帶娃“有法可依”,對學校而言也有積極意義,一方面為家校共育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督促家校社協同配合。為此,任課教師及班主任可能要付出更多努力,即使家長外出務工,也可以靈活多樣地為家長提供指導,比如開展線上講座等,促進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更多的有效參與。
此外,超三分之一的網友認為,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問題後,可以由班主任、學科教師進行家訪和心理輔導。何甯對此表示贊同,倘若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教師尤其需要與父母進行耐心溝通和共同協商,借助家庭的情感優勢與資源進行心理支持與撫慰,使父母能夠及時和柔性地為孩子提供物質幫助、情感支持和行為建議。如能利用專職心理教師或專業輔導機構的力量,效果會更好。
賈江介紹,通過近幾年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深入實施,社會各方對鄉村留守兒童的關愛度有所提高,一些公益機構和社會團體對留守兒童進行了物質上的幫助,有一些高校還對留守兒童提供了“代理媽媽”等服務,及時疏導孩子心理問題,效果良好。
留守兒童父母如何實現“情感在場”
“父母‘親自養育’有助于緩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若要最大化‘親自養育’的效用,要提高父母陪伴和‘在場’的質量。”何甯強調,父母能否提供良好的社會性支持與工具性支持,是更為實質和關鍵的問題。
留守兒童的父母往往無法常伴孩子身邊,在缺少“物理在場”的情況下,如何實現“情感在場”?
網友@蔡妮說:“我的孩子也是留守兒童,我們每天至少視頻一次,固定時間,我會提前把聊天話題、主要事項寫在備忘錄裡,讓視頻高效有趣,并且長期堅持下來。”
劉在花建議:“現在溝通方式比較多元,可以通過打電話或者微信視頻等,增加親子溝通的次數。父母要了解和掌握一些親子溝通的技巧,比如,多鼓勵和稱贊、給孩子說‘不’的權利、建立長期的雙向溝通,提高溝通質量。有時也可以采用書面語言溝通,比如給孩子寫封信等,讓孩子盡情吐露。要更加專注于使孩子産生被關愛被接納的感受,激發孩子主動與家長分享情感和思想的願望,不要在沒有深思熟慮的情況下‘封住’孩子的嘴,随意否決孩子的發言權。”(本報記者 孔萌 易鑫)
來源: 中國教育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