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的今天,2021年清明節氣算下來已經走過了9天的時間,等到4月20日淩晨的4點33分14秒,當太陽黃經達到30°,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辰”位的時候,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谷雨正式交節的時間。說到谷雨,有農諺說“谷雨到,布谷叫;前三天叫幹,後三天叫淹”,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布谷是杜鵑鳥中的一種,按照動物學上的分類,杜鵑鳥包括大杜鵑、三聲杜鵑和四聲杜鵑,而每年4——5月遷飛到繁殖地,8——9月又遷飛到越冬地,并且在繁殖期時常叫着“阿公阿婆,割麥插禾”的布谷鳥指的是四聲杜鵑。布谷鳥在咱們中國有着廣泛的分布,從東北到甘肅,再從東北到雲南、海南等地的人們,都能夠在布谷鳥的繁殖期聽到它們宏亮的鳴叫聲,從早到晚,經久不息。尤其是黎明時分,布谷鳥四聲一度,每度反複相隔2——3秒的鳴聲顯得更加入耳,令人難忘。
布谷或者說四聲杜鵑作為候鳥,每年到了谷雨節氣的時候,在遷飛到繁殖地後,便會忙着用彼此的叫聲求偶并相互吸引,“谷雨到,布谷叫”是布谷鳥的生理性習慣。谷雨分三侯,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鸠拂其羽;三候戴勝降于桑。候鳥對節氣和氣候的變化相對敏感,谷雨一到,布谷鳥競歌亮嗓的自我與相互展示就要開始了。從字面上看,農諺所說的“谷雨到,布谷叫;前三天叫幹,後三天叫淹”,意思不外乎就是想說,如果布谷鳥在谷雨節氣的前三天就開始鳴叫,預示的就是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内出現的降雨天氣就會相對較少。而要是布谷鳥在谷雨節氣行進到後三天時才開始鳴叫,那後續的日子裡往往就會相對多雨。“幹”和“淹”應該說都是相對的,彼此也都同時帶有一定的誇張成分。
說起農諺來,寥寥數語的每一句農諺實際上都閃爍着智慧的光芒,究其原因就是所有的農諺都是農民對天時氣象與農業生産關系在充分認識且不斷深化和升華的基礎上進行的科學總結。農諺之所以會成為農諺,其對促進農業生産的指導和參考意義應該說才是重點。即便是到了農業科技相對發達也頗為普及的今天,許多農諺仍然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節氣到了谷雨,春将盡,夏将至,像之前一樣自北方而來又能夠乘勢大舉南下的冷空氣相對較少了,盡管谷雨在某種程度上意味着會從此多雨,但現實中的實際降雨又往往與田地和農作物生長對水分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春雨貴如油”的說法也更适用于谷雨。
身為四聲杜鵑的布谷鳥作為候鳥,其遷飛和鳴叫與氣候和降水是有關系的。山東省菏澤市氣象局的工作人員曾經在1983年到2008年的26年間,根據《農業氣象觀測規範》标準,對四聲杜鵑在魯西南地區始鳴和絕鳴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做過詳細的觀察研究,結果證實被民間稱為布谷鳥的四聲杜鵑的始鳴和絕鳴與降水呈正相關,冬、春降水多,四聲杜鵑始鳴和絕鳴間隔的日數會相應縮短。
從氣象和物候規律上講,布谷鳥如果在谷雨節氣的前三天開始鳴叫,說明當年的天氣相對暖的早一些,本身也比較缺少可以導緻降雨的冷空氣運動過程,所以說布谷鳥在谷雨前三天叫幹也比較切合氣候上實際。而要是節氣進入谷雨的前期冷空氣活動相對偏多,往往會帶來更多的降溫和降雨,需要等待氣溫回升到一定程度才能遷飛鳴叫着而來的布谷鳥也會推遲自己前往繁殖地的日程,因此才會有布谷鳥在谷雨後三天鳴叫會叫淹的說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