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世界上有什麼比工作群還鬧心的東西。
Sir要投一票給——
家長群。
即時通訊确實方便了我們的溝通,但也帶來了一些扭曲和變質,家長群就是其中之一。
過去有事找家長,現在有事沒事天天群裡@所有家長。
過去學生放學,老師下班,現在是24小時在線候機,面對發問。
這種既折磨老師又折磨家長的設定,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存在。
家長群裡最常見的是什麼?
概括下來就是三件事:點贊接龍,彩虹屁,“表示表示”。
一張口,家長們說話的語氣就能自動切換成對接甲方爸爸的熱情 高考滿分作文的抒情。
并熟練使用一系列social必備代碼。
口頭贊美怎麼夠。
群裡總有熱心攬事的,也有害怕掉隊,被孤立的,争相示好。
甚至對于老師的附和,已經形成巴普洛夫效應,群裡一有新動态,就不假思索地打出“好”“謝謝”“辛苦了”等标準文案。
老師說的話,贊就完事了。
沒毛病!
什麼叫一團和氣?
這就叫一團和氣。
有人說,為什麼要把對老師由衷的贊美、關心和慰問說得那麼不堪。
你這樣很不正能量。
怕就怕這正能量。
有時候,它能吃人。
上周,一個叫缪可馨的小學生在上完語文課後,從四樓墜亡。
她的一篇作文被老師改得面目全非,原因是沒有“傳遞正能量”。
而就在這之後。
班級的其他家長們,竟然在群裡齊齊為老師點了贊。
這是多麼觸目驚心的“一家人”。
在愛和正能量的話術下,是一場不留痕迹的吞噬。
有時被吞掉的是生命。
更多時候,是孩子的心。
改一篇作文,點個贊,能有多嚴重?
Sir寫過一部電影。
今天有必要再好好看看——
《女教師》。
她叫達瑪麗。
教語文,也是班主任。
外表和善、威嚴,熱心教學工作,課裡課外都“關心”學生。
上課第一天,她例行點名。
讓同學們分别自我介紹……
父母的工作。
把每個人的回答都記在,一個黑色的小本本。
教室裡很安靜,能聽到她時不時,往上面記幾筆的聲音——
小凱?
到。
你父母做什麼的?
我媽媽是店員,爸爸是木工。
能幫我們修東西咯?
唰唰唰。
很快大家便知道規矩了。
小畢?
我爸爸開出租車,我爸說如果你要搭便車可以找他。
幫我謝謝你爸爸。
唰唰唰,很歡快的聲音。
……
你陸續會聽到,有的學生爸媽是法官、醫生或在政府當差,他們一臉熱切,巴不得快點被點名;另一些同學家裡打小工、擺菜攤,就顯得不很自在。
這個新老師,為什麼要記下爸爸媽媽的職業?
這部電影還有另一個片名——
《老師有問題》。
這老師的确有點問題,她上課忙,下課更忙。
達瑪麗老師經常挂在嘴邊的是——
“丈夫過世以後,我一個女人單獨過日子真辛苦。”
辛苦?怎麼辦?
達瑪麗老師翻開那個黑色的小本本,挨個打家長電話。
開始先聊你家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哪門功課又掉隊了。
三兩句話後,很快轉入正題——
“烏先生,我家洗衣機不轉了。”
“哈先生,請幫我送面和炸肉排過來。還要牛奶,跟一些大骨。”
……
于是。
孩子上門,掃地、洗碗、送日用品;
家長們上門,修洗衣機、台燈、電話線。
甚至還有老師小小暗戀的一位男家長,也被專門點名過來,陪她“談個心”。
别有意見,你得讓老師高興。
因為老師滿意了,才會透露給你一些關鍵信息:
“請海倫看第5課第3題的動名詞。”
你來,我往,都是明白人。
家長、學校,大家都說——
達瑪麗老師真厲害,當班主任才多久,那些成績老不好的同學,個個都變優等生了。
當真是這樣?
教書育人,原來這麼簡單?
你也許很奇怪,為什麼這些家長甘願像供奉老媽一樣,供奉老師,百依百順。
先說說故事背景:
1983年的捷克斯洛伐克,處于一個特殊時期。除了金字塔頂端的極少數人,大家幾乎都很窮,窮人的後代要想過好日子,隻有華山一條路——
靠文憑,改變命運。
文憑,就是孩子的命,家長的七寸。
既然七寸被捏住了,那家境好的還簡單,把能送的乖乖送過去就是了。
家境不好的,沒錢也捧個人場——
哈亞蘭沒媽媽,爸爸是殘障人士,社會不給分配工作。她的老父親說:“班主任,我可以替你去排隊,反正我身殘。”
但老師的要求可沒完。
老師的姊姊嫁到了前蘇聯,她想寄去一塊故鄉的蛋糕。
寄蛋糕,多簡單的事兒啊?
不,當時政治環境敏感,捷克人聯系前蘇聯,那可是政治罪。
這個可能會犯罪的“重任”,便落到了古丹卡在機場工作的父親身上。
為了女兒,這個老實的父親在機乘通道,守了整整一個上午——
其實,他隻是個管賬簿的小會計,和空乘人員一個也說不上話。更别提,拜托别人犯法了。
忙沒幫上,老師不開心了,女兒的下場就慘了。
她有點你上台嗎?(搖頭)
你有舉手嗎?(點頭)
有的家長發現孩子沒去訓練體育,都是在老師家裡做家務,于是上門質問。
但老實說——
我沒強迫他們啊。
都是因為他們愛我。
《女教師》雙線叙事,一邊是老師和家長禮尚往來,另一邊,是一場密謀彈劾女老師的家長會。
主持家長會的,是校長:
“隻要你們聯名簽字,便能将達瑪麗老師請出學校。”
四隻手舉起來。
校長看人數有點少,又說,“達瑪麗老師的課堂成績,在升學考中是不作數的。”
連校長都這麼保證,可願意投訴的家長,還是隻有這四位。
家長怎麼了?
到底是老師有問題,還是家長也怪?
人們老說,可憐天下父母心。
為人父母的,可能是天底下最怪的人——
他們可以受盡所有委屈,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
委屈是誰給的?
《女教師》漸漸磨利了刀子,刺向更深的禁忌——
有問題的當然不是老師。
而是某種讓人能作威作福的權力關系。
尤其是在一個讓人感到無望的社會氛圍中。
你看電影裡的家長——
他們身在一種事事被安排的無可奈何中。
自己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但孩子,還有未來。
為了那一點點向上的通道,他們豁出命都願意,何況是對一個能掌握孩子教育機會的老師獻點殷勤呢?
在一個班集體中,一個孩子的命運,很大程度取決于,老師對學生的态度。
在幼小人格正在成形的小學低年級,尤其如此。
老師的态度,就是整個班集體對你的态度。
(而且老師都不需要做多大的動作,隻需要表個态就行了。)
由于爸媽很給力,所以原來的差等生海倫,成功逆襲了。
當她被達瑪麗老師用愛的指頭鎖定時,其他同學會有多羨慕?
你感受一下。
- 斯洛伐克民族起義是幾年的事?
- 1944年
- 是的
爸媽不給力呢?
同樣的一根手指頭,會充滿權威地戳到古丹卡臉上。(對,就是那個前面寄不好蛋糕的父親的女兒。)
當着全班同學的面,老師很肯定地說:
你不是讀書的料!
但如果你更努力呢?
呵呵,老師就不給你機會,你有什麼辦法?
我不能一直點你(回答問題),你浪費太多機會
老師一次的打壓。
就能在學生中重複地傳遞。
班主任怎麼評價你,可勝過了任何官方蓋章、認可的證書。
她輕視誰,誰就是該被輕視的;
她寵愛誰,誰就是班上的焦點。
自信的小孩越自信,自卑的呢越自卑。
小學到中學,人格培養的重要時期,難怪家長不敢反抗。
或者說——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區别對待。
但又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那樣”區别對待。
哪樣?
我們已經不是第一次被孩子的作文刺痛了。
在2017年,也有一篇小學生作文刷屏過——
《老師我想對您說》。
呂梁市離石區一名念四年級的小學生,不知道老師為什麼讨厭自己:
老師,我真的不知道我那(哪)個方面做得令您不滿意……一年級開學的第5天,您從講台上把我的本子扔在了我臉上。
每次回答問題,我都積極舉手,可是一次次地失望,我再也不想把手舉起了……
原因。
其實小學生也看出來了——
媽媽說,再這樣打罵下去可不行
讓我跟您去寫作業
你享受了外公外婆都沒有的待遇
逢年過節,無論什麼節日,錢物、禮物、食物,都一一送上……
終于,我們懂了家長做的一切的原因。
就是為了讓孩子,不必這樣“對您說”。
在《女教師》中,其他家長在彈劾班主任時,幾個媽媽開始為老師說好話——
我都是自願的。
老師沒做錯什麼。
散會後,還主動和班主任通氣,給她内部消息。
無論是迫于無奈的表忠心,還是投其所好的獻媚。
往好的說,都是為了孩子。
但長此以往的風氣,對孩子來說是什麼呢?
身為家長,你的忍讓和妥協,你颠倒黑白的行為,看在孩子眼裡,又是一種什麼教育?
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曾有這樣一位父親,他兒子小四被别人抄試卷,連帶記了大過。
他到學校和老師理論。
教書育人,怎麼能這樣做給孩子看呢——
老師喝了一口茶。
吐出半片茶葉子,借故對端茶的說道:
什麼東西?老範
設麼玩意!
這話說給誰聽?
回家路上,父子談心:
如果一個人還為他沒有犯過的錯誤
去道歉、去讨好的話
那這種人什麼事情做不出來啊?
讀那麼多書
就是要在其中找出一個以後做人做事的道理
回到家,妻子抱怨他做事不夠圓滑,不懂丢老師低聲下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他反駁道:
記過又怎麼樣?
這種時候就是要做個榜樣給孩子看。
社會的虛僞,學校的打壓,孩子其實一清二楚。
正直的父親就像是小四的精神偶像,是他相信這個世界還有道理可講的支柱。
可是當他發現父親也變了,也向這個世界繳械投降。
他的支柱垮了。
他的世界在内心裡崩塌。
還有人以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隻是一個少年犯的故事嗎?
不。
這是從上到下聯合起來對孩子的絞殺——
要麼是命運的隕滅。
要麼是心靈的枯竭。
小四(原型是楊德昌的同學),缪可馨這樣的絕望,或許是少數。
但多數的我們,是學會了失望。
不再相信這個世界的真實和勇敢。
學會了寫标準作文的堆砌辭藻。
學會了用正能量說話。
學會了不再問為什麼,自動變成下一個條件反射地點贊,畢恭畢敬獻上“誠意”的家長。
但你有沒有忘記。
一開始,你對世界的期待并不是這樣的……
Sir寫這一篇,當然不是為了黑老師。
老師是很偉大的,教書育人,對下一代的塑造至關重要。
傳道授業解惑,中國人明白老師的奉獻,但也正因為此,會默許個别老師的越線。
從小到大,Sir有很多位敬愛的老師。一晃好多年,Sir眼看着她們從青春充滿幹勁的樣子,變成了如今滿頭銀發的慈愛樣子。
但是教師是不是一個不可批評的群體,隻要說了,就是抹黑和“負能量”?
Sir不相信有這樣不可冒犯的光環。
即使有,這光環也屬于那些兢兢業業、關愛學生成長的老師。
為什麼每次都要用他們的光環,去給那些不稱職的老師遮羞和開罪?
在你面臨不公的時候,想一想小時候的你。
無論你做出了什麼成年人看來成熟的、周全的決定。
别在孩子小的時候,讓他對這個世界失望。
忘了和你說《女教師》的結局,故事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那個在課堂上被老師說無可救藥的學生。
你這個該死的小混賬東西
後來成為了汽車修理工,兼職摔跤教練。
那個被老師說長大隻能掃廁所的學生。
後來出國和母親團聚,接受另一種教育去了。
那個被罵是蠢牛的學生。
學了醫,并成為知名神經學家。
你看。
老師眼中的錯,不一定是錯。
老師也不該用她眼中的正負對一個孩子宣判。
就像《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英文名——A Brighter Summer Day。
他們可以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就像那個被老師批評不正能量、視角陰暗的小學生缪可馨,她和電影中的學生一樣,都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如果她的未來可以被這樣偷走。
那我們的未來呢?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