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們借以抒懷的重要對象之一。
從“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到“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到“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不同的詩人看到月亮産生了不同的心境。
除個人經曆和現實處境外,月亮的陰晴圓缺也是詩人情感的影響因素。當然,對于月亮的圓與缺,人們也給它起了個專屬的名字——月相。
不知大家在欣賞古詩詞的時候,有沒有發現其中隐藏的月相呢?
人類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了月相的變化,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還根據其變化規律制定了農曆。而究其根本,月相變化是由月亮、地球與太陽之間的相對位置決定的。
日地月運行示意圖
我們知道,月球本身是不發光的,但它可以反射光。我們看見的月亮就是月球被太陽光線照射到的部分。
每月初,當月球處在地球與太陽之間的時候,太陽光幾乎完全被地球擋住,這時的月亮稱新月。接下來,随着月亮的相對位置不斷偏移,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也越來越多,依次出現了峨眉月、上弦月、凸月,直至每月中旬的滿月。
下半月,月亮的相對位置繼續改變,被太陽照亮的部分變得越來越少,于是又依次出現了凸月、下弦月、峨眉月,直至月底的新月。
一個月中每天對應的月相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九月初三”點明了時間,對照前面的圖片可知此時的月亮是峨眉月,稱“月似弓”确是恰如其分。
峨眉月月出時間比日出略晚
此句中的“可憐”取“可愛”之意。作者使用比喻手法,寥寥數筆勾勒出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胧夜色,可謂妙極。
結合此時詩人自願遠離朝廷後輕松愉悅的解放情緒和個性色彩,則此景更顯“可愛”。
結合“月落”與此句後的“夜半”,我們可以推斷當晚前半夜有月亮而後半夜沒有,那麼此時一定是日地月三者連線呈直角位置關系,被太陽照亮的月面隻有一半朝向地球,所以地球上的人們眼中月相為月面朝西的半圓,即上弦月。
上弦月月出正午,月落子夜
安史之亂後,張繼途經寒山寺,泊船于楓橋之下。心懷家國憂思,本來心情就已凄恻,卻偏逢殘月西落、烏鴉夜啼、漫天飛霜,怎能不令詩人陣陣心寒?
前半句說月亮從東方升起,剛到柳樹梢頭;後半句“黃昏”則表明太陽已從西方落山。太陽與月亮一東一西遙相對應,正是滿月初升之時。此時日地月的空間位置關系恰好是地球在中間。
滿月與太陽出現時間完全錯開
其實,即使不依靠上述推理,這首詞作的名字“元夕”也交代了時間是正月十五。月色正明,一對戀人在月光柳影下兩情依依、情話綿綿,營造出朦胧清幽、婉約柔美的意境。
當然,讀過全詞的人可能也知道,此句隻是作者對去年元夕的回憶。他真正的意圖是通過對比表達“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即對今年物是人非、舊情難續的傷感。
中國古代的詩詞佳句浩如煙海,不僅蘊含着簡單的自然現象,也反映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包羅萬象,豐富多彩,還有更多深藏未露的知識等待我們去發掘。
參考文獻:
[1]王家友.關于月相的兩個現象[J].閱讀,2020(46):40-41.
[2]顔文景.吟誦古詩詞 繪圖析月相[J].地理教學,2014(09):42-44.
[3]劉豔莉.中國古詩詞中的月相知識[J].陝西教育(教學版),2017(04):7.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