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自《左傳》,春秋初年,鄭國國力比較強盛,鄭武公、鄭莊公父子雖然是鄭國國君,也先後擔任着周王室的卿士,周平王不想朝政被他操控,就想把他的權利分給虢公一部分。
鄭莊公為此埋怨周平王,平王對于鄭莊公比較忌憚,隻能推脫道:“沒有這回事。”
為了互相取信,周王室和鄭國交換了人質。周王子狐在鄭國作人質,鄭國的公子忽在周朝作人質。
等到周平王死後,周王室又想把權利交給虢公。鄭莊公大怒,派人把周王室在溫地的麥子給割了,到了秋天,又割取了他們的谷子。
周朝和鄭國關系開始惡化。
君子說:“誠信不是發自内心(信不由衷),即使互換人質也沒有用。”
周代實行的是分封制,周王室的地位本來是天然淩駕于其它諸侯國之上的,這個前提是國力要強盛,由于周王室的衰弱,權威就漸漸受到挑戰,沒有了“裡子”,“面子”自然也難以持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