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盔甲騎士合集

盔甲騎士合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16:41:09

文/學乃身之寶

武志紅老師說:“大多數人的痛苦,根源于自我尚未形成。”

那麼,自我是什麼呢?怎麼形成的呢?

被認為當代最具震撼心靈的寓言故事《盔甲騎士:為自己出征》,給我們诠釋了自我誕生的過程。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位勇敢,且富有愛心的騎士,曆經磨難、忍受痛苦,卸下盔甲的動人故事。

這個勇敢、富有愛心的騎士,他的任務是拯救别人,而他最喜歡的就是殺掉惡龍,從一個個城堡裡救出一個又一個美麗的公主。有時候,一些公主并不喜歡被拯救,但騎士仍覺得自己做得對。為了一接到信号就及時出發,這位騎士決定不脫下盔甲,并把盔甲視為寶物,誰都擊不穿它,但他的妻子和孩子讨厭看不到他的面孔,妻子還威脅他說,如果再不脫下盔甲,就帶着兒子離開。騎士愛他的妻子和兒子,于是準備脫下盔甲,但他驚慌地發現,盔甲已和他的身體緊緊地黏在一起,無非脫下。後來,騎士決定去尋找智者梅林,希望他能幫助自己脫下盔甲。

今天的文章,我将結合這本書的内容,來說說武志紅老師闡釋的“自我誕生”的過程。

盔甲騎士合集(豆瓣8.4盔甲騎士)1

1.對“自我”的界定

說到自我,很多人會想到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人格,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即人的本能,由各種欲望組成,比如性、攻擊性、生本能和死本能等,遵循享樂原則;

超我,相當于人格中的管制者,像家庭(父母)、社會、國家、民族和文化共同體等認同的某些規範,遵循道德原則;

自我,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協調者,遵循現實原則。

舉個例子說一下,比如我們和同事鬧矛盾了,特别氣憤,“本我”是想打對方的,但“超我”提醒我們打人是犯法的,于是“自我”就根據現實原則,在打的本能和犯法之間做了一個協調,責怪對方幾句,這樣既出氣了,又沒犯法。

但這個自我,并不是今天我要讨論的自我,因為那是頭腦中的自我,而我們要說的自我誕生,是内聚性自我(self),是頭腦、身體和情緒組成的完整自我。榮格說的自性,也是這個意義上的自我。

内聚性自我,是美國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科胡特提出的概念。内聚性自我中,有一種向心力,一個人的心靈碎片,都可以被凝聚在一起。這種向心力,是建立在“我基本上是好的”這種感覺之上。

那麼這個英文用self來表示的自我,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武志紅老師把它稱為抽象意義上的自我,而今天我們說的自我誕生,也就是抽象意義上的自我的誕生過程。

武老師認為,在抽象意義的自我形成前,人必然會有這樣一個邏輯:“我”,等同于自己發出的任何一份具體的意志。意思是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意志是等同的,如果自己的意志沒有被認可,就相當于自己不存在。

就像有些人的意見一旦被拒絕後,就會出現歇斯底裡,這就是他們把自己的一份具體意志和“我”等同起來。

如果一個人形成抽象意義上的自我,就不會因為自己的意志被否定而情緒失控,因為他的自我像一個容器,有了空間,可以容納一個個具體事件中的意志,也允許他人的否定或評判,因為他的自我,是建立在“我基本上是好的”感覺上,也就是前面說的内聚性自我。

内聚性自我的形成,是心靈發展曆程中的一個裡程碑,也是情緒承受能力的關鍵,因為情緒的驚濤駭浪,隻會讓内聚性自我晃動,但不會輕易導緻自我的瓦解。

這個自我誕生的過程非常艱難,但對于一個想活出自己、成為自己的人來說,又是非常值得的。

盔甲騎士合集(豆瓣8.4盔甲騎士)2

2.自我的誕生,有四個層次

武老師認為,内聚性自我的誕生,有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破碎自我。

這樣的自我是四分五裂的,沒有一個完整的部分。假如一個人的自我是破碎的,就沒辦法管理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也沒辦法做選擇,因為他們經常活在感覺中。就像那些早上醒來就覺得心碎了一地的人,感覺特别累。但有些藝術家、演員,甚至講感覺的天才,在這樣的破碎狀态下生活得很好。隻是我們普通人,如果自我破碎了,會很糟糕。

第二層次,頭腦自我。

這種自我,就是我們口中常說的“我”,因為這個自我在協調本能和外部世界的關系,都是頭腦中的,并非像身體一樣真實存在。就像我們常說的“面子心理”。

第三層次,内聚性自我。

這種自我,可以不顧“面子”,能夠接住對方和自己“壞”的部分,也可以對周圍世界保持一種寬容的态度。這樣的人,是一個人格成熟的人,也是一個真實活着的人。

第四層次,無我。

擁有這種自我的人,是一個敢做選擇的人,也是一個能夠為自己選擇承擔責任的人。“這是我的選擇,我想這麼做,我想要這個,這是我的選擇,所以我要為此負責。”

這裡說一下,這樣的自我并不是為所欲為,因為這時的選擇并不是要證明給讓他人看,也不是對外界釋放惡意,而是建立在“我基本上是好的”這種感覺上,并體驗到人性好像是一種光明。

盔甲騎士合集(豆瓣8.4盔甲騎士)3

3.大多數人的痛苦,根源于自我尚未形成

前面介紹了什麼是“自我”,以及自我誕生的四個層次,而大多數人的痛苦,就是因為自我尚未形成,停留在頭腦自我這個層次。

《盔甲騎士》中的盔甲,其寓言就是很多人内心的痛苦所在。因為盔甲看似在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但它也是在束縛我們,無法與外界産生聯系,還阻礙我們真實地活着,更重要的是,盔甲,讓我們停留在頭腦自我這個層次。

像騎士找到梅林法師,幫助自己卸下盔甲,總是聽不懂梅林說什麼,就是因為他總是試圖用頭腦去認識和理解梅林說的話,導緻這樣的認識非常有限。

頭腦自我,讓我們過于在意外界的評價,很難靜下心來傾聽自己内心的聲音;頭腦自我,讓我們活在過去和對未來的恐懼中,忘記了當下的美好;頭腦自我,讓我們忘了愛自己,更不會愛他人,這就是自我尚未形成帶來的痛苦。

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騎士走出痛苦,找到真正自我的過程。

首先,敢于展現真實自己,傾聽内心聲音。

我們不敢展現真實自己,是因為害怕被人否定,于是極力證明自己是“好”的,而這就是不自信,沒有形成“我基本上是好的”這種感覺的原因。

就像騎士,他是正義的、善良的、勇敢的,又是有愛心的,但他與邪惡、卑鄙的敵人戰鬥,殺掉惡龍,挽救少女,為的是“證明給世人看我是一個關愛他人又心地善良的好騎士”,但如果他真是如此,沒必要去證明給别人看,這是因為他太在乎外界評價,進而失去了自我。

而當他敢于展現自己“不好”的一面時,就是内聚性自我形成的開始。

在剛剛踏上真理之路時,騎士想念妻兒,想回家,于是騎士寫信給兒子克裡斯,問問他是否願意讓自己回家,結果收到的是一張白紙,因為他的兒子對他了解太少,不知怎麼答複,這讓騎士特别傷心,他流淚了。

但正是這次流淚,梅林說到“你剛剛跨出了脫下盔甲的第一步”。

我想,這一步就是騎士敢于展示真實的自己。

他正視自己也有軟弱的一面,并非隻有堅強那一面,隻是平時他的軟弱被盔甲包裹起來,他把軟弱當作了“壞”的部分。

在寂靜之堡,騎士開始傾聽内心的聲音。

在安靜中,他第一次找回自己,深刻了解到自己是何等懼怕孤獨,又是怎樣把妻子和兒子送進孤獨的深淵中。正是在這樣審視自己的過程,他看到了真實的自己,而此刻也喚醒了自己那顆感情豐富的心。

盔甲騎士合集(豆瓣8.4盔甲騎士)4

其次,學會接納現實,活在當下。

困在頭腦自我中的人,失去了對外界的聯系,因為他們關閉了了解外界的通道,感受不到自己和身邊人的聲音。

當他們可以真實地活着時,就可以感受到他人發出的信号,也可以聽到自己内心的聲音,更重要的是,他學會了接納現實,并活在當下。

就像騎士看到寂靜之堡,沒有想象中那麼好時,他明白了“要學會接受現實,順其自然,而不是希望現實符合自己的期待,這樣就不會失望了”。

對于自己的長相,騎士也是自卑的、失望的,因為小時候聽到保姆說“你這張小臉兒,除了親生母親之外,誰也不會喜歡的”,當他接納自己時,哪怕自己不漂亮,也不會在意他人說什麼。

騎士總是把他人說的話當作對自己的羞辱,因為他不了解自己内心是自卑的,更不能接受自己“不好”的現實,于是就像騎士總顯示出自己的強大和驕傲。

但是,展示出超強大的人,其實内心越弱小。就像我們看到那些過于自信的人,内心其實是自卑的。

騎士在寂靜之堡,還意識到自己的生命都浪費在回顧過去和暢談未來之中,沒有抓住現在,快樂地活在當下。

其實,很多人和騎士一樣,因向頭腦中的思維認同,用過去的經驗束縛自己,用未來的不确定吓唬自己,于是忘記了當下的美好。

更重要的是,向思維認同時,我們制止不住大腦思考,于是就進入了痛苦之中。

盔甲騎士合集(豆瓣8.4盔甲騎士)5

再次,學會愛自己,像蘋果樹一樣活着。

從寂靜之堡出來後,騎士正在接近自己的内心,而到了知識之堡,他離形成内聚性自我又近了一步。

其一,騎士領悟到愛自己是關鍵。

在知識之堡,騎士第一次看到這個世界的真面目,而不是隻把世界當作自己目标的對象和工具;他意識到自己把需要當成了愛,他對妻子和兒子的需要勝過自己的愛;他需要的是被拯救少女的愛,以及那些他為之而戰的人們的愛,而這些都因為他不愛自己。

因為隻有愛自己,才能愛他人。

對于騎士來說,他領悟到這條真理本身,就是在愛自己,同時,愛自己,也是接納自己。

當騎士看到鏡子裡真實的自己,就說明他不再自卑,而是更加自信,認為自己基本上是好的,于是鏡子裡的他是一個既迷人又有活力、眼睛裡閃現着愛與同情的男子。

其二,騎士明白人要有發自内心的願望。

對于人來說,需要雄心抱負,但這個雄心抱負并不是要證明自己比他人有多強,而是從内心産生的雄心壯志,這樣才能真正幸福快樂。因為那是純潔的願望,沒有與人争奪,也不是要個他人攀比,也不會傷害他人。

思想中的願望,因為還是忙着想要自己期待中的自己,對富有的渴望,所以這還是頭腦自我這個層次,而從内心發出的願望則接近内聚性自我這個層析的邊緣。

其三,騎士意識到自己不能在以别人喜歡的方式活着。

騎士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一種自以為會讓别人喜歡自己的方式活着,包括拯救那些不需要幫助的少女,目的是證明自己的善良和強大,但這并不是自己内心的願望。

他希望自己像蘋果樹一樣活着,當好一棵樹,盡一棵樹該盡的本分而已:實現它的價值,造福于世人。

盔甲騎士合集(豆瓣8.4盔甲騎士)6

當騎士可以按照自己内心來選擇怎樣活着時,他缺少的就是最後一步,那就是勇氣

在志勇之堡,他面對内心的恐懼和疑惑時,頭腦自我還在發揮作用,最後,他明白眼前的大怪龍隻是一個幻覺時,變獲得了真正的勇氣,于是他的内聚性自我才真正誕生。

至此,我們了解到騎士途經三個城堡,逐漸從頭腦自我走向内聚性自我的全過程,這時也是走出痛苦的美好時刻。

盔甲騎士合集(豆瓣8.4盔甲騎士)7

寫在最後:

騎士在真理之颠,完成的是無我這個層次。

當他放下對所有人的成見,與自己和解,與生活和解,不再畏懼,交出信任時,他獲得了真正的自由。此時的他,可以真正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内心充滿愛,與天地融為一體。

我想,對于普通人來說,做到“緊握已知不自知,隻因難以放開執”不那麼容易,但我們可以從簡單的改變開始,就從敢說“不”開始吧。

因為敢于拒絕,就說明我們在尊重自己的感覺,不那麼在意外界的評價,進而有種“我基本上是好的”這種感覺了。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