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脂均衡碳高蛋白飲食法
建立在這個原則基礎上的著名減肥療法主要有:
蛋白質動力飲食法:由邁克爾博士和瑪麗•丹•伊茲創造,該飲食法的原理是減少食用現代加工食品,特别是精制谷物、糖和乳制品,以保證健康。他們認為,避免食用這些加工食品有助于治療漏腸綜合征,減少體内的甘油三酯,降低血壓和血糖,改善體内的HDL-固醇水平。
限糖飲食法:由H.萊頓•斯圖爾徳等人創造,其重點是去除食物中含有的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砂糖、精米和精面等,以及那些GI值特别髙的食物,如土豆和胡蘿蔔。
CSIRO飲食法:由澳大利亞科技及工業研究組織(CS1RO)創造。該飲食法的宗旨是,每天攝入适量的優質蛋白質(如雞肉和魚肉)以抵抗饑餓感;同時搭配豐富的水果、蔬菜和有氧運動,使身體在健康減重的同時獲得全面營養.,避免肌肉損失。
區域飲食法:一種特殊的高蛋白飲食法,在高蛋白的同時,還推薦服用大量的魚油,同時必須考慮食物的GI值。
原則
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基本原則:飲食中30%的熱量來自于蛋白質,30%-40%的熱量來自于膳食脂肪,剩下的30%-40%來自碳水化合物。
這就相當于一個能量需求2200千卡的成年人,每天可以攝入蛋白質165g,相當于雞蛋12.5個,相當于雞胸肉660g。而在均衡膳食中每日蛋白質推薦量是55g-65g。
與阿特金斯或類似的低碳飲食法相比,這種飲食法中碳水化合物比例高得多,但是又比高碳飲食法低得多,所以稱為“均衡碳”。
減脂效果
為了檢驗這種飲食方法是否可以有效減脂,科學家們同樣需要進行大量實驗,實驗對象各種各樣,實驗條件五花八門,時間從1周到1年不等,用這個方法,受試者們減掉脂肪3-9千克,是純脂肪重量。
很多其他實驗也證明了該飲食法比單純的低碳飲食減脂效果好,而且沒有一個受試者得出了反面的結果。
因為你在饑餓的時候,可以随心所欲地食用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有時候一天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減少攝入400千卡熱量,這是因為大量的高蛋白食物有非常強的飽腹感。同時身體消化蛋白質,也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而且當一個人每天大量攝入高蛋白食物,持續一段時候後,他會不自覺的開始排斥這類食物,不知不覺能量總量攝入也減少了。
堅持實行富含蛋白質的低脂飲食法4-16周,最多6個月,你會獲得最好的減脂效果。這就完全符合我們評價一個飲食法好壞的标準之一——可以有效減脂。
如果你再配合規律的運動,效果會更加明顯。
前提是你的飲食中,蛋白質供能要達到30%,而在高碳飲食法中,蛋白質供能隻有15%。
實踐
如果想運動低脂均衡碳高蛋白飲食法,可以先從地中海式的基礎飲食開始,因此,我們在“地中海飲食法”中提到的高蛋白食物就非常重要了,同時 ,要少吃高脂乳制品和紅肉,如果你有高膽固醇血症,雞蛋的攝入量需要控制在每天不超過2個的範圍。地中海飲食法中的高蛋白食物,請點擊鍊接:
關鍵點:低脂、高蛋白的食物要在每一餐中占據主導地位,至少占到50%,注意,這裡是蛋白質高的食物的比例,不是蛋白質供能比例。
如同高碳飲食法中對碳水化合物的要求一樣,隻有按照每個飲食法的原則進食,它才能發揮作用。
不足之處
與高脂飲食法一樣,堅持實行富含蛋白質的飲食4-16周,最多6個月内,減脂效果很明顯,但是要堅持更長時間,你的自律性和毅力會下降,最多1年之後,這種飲食法與其他飲食法在減脂效果上就沒有明顯差别了。
所以,在實行任何一種飲食法一段時間後,你都需要及時調整,用各種飲食法交替進行減脂。
國内有研究顯示,健康人攝入1.9-2.2g/d蛋白質一段時間後,會産生胰島素抵抗、尿鈣排洩量增加、腎小球濾過率增加等代謝變化,在豬的實驗中發現,蛋白質供能比35%組與蛋白質供能比15%組相比,8個月後出現腎髒損害,組織纖維化增加55%,腎小球硬化增加30%。
而歐洲和美國的專業協會一直強調,并沒有科學實驗能夠證明持續攝入大量蛋白質會損害人體健康,但是一些學者和醫生擔心,如果大量攝入高蛋白食物,會帶來飲食結構單一的風險,血液指标會出現異常,紅肉攝入量過高癌症風險也會增高,血液過酸也會使更多的鈣通過尿液流失,會對骨骼健康造成危害。
總的來說,腎髒功能有障礙者,不适合采用此飲食法進行減脂,健康者采用此方法減脂時,也需要與其他飲食法交替進行。
其他飲食法,請關注後在主頁查看。
參考文獻:
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
Anonym:D-A-CH(Hrsg):Referenzwerte für die Nährstoffzufur.Umschau-/Braus-Verlag(2000).
Strohle, A., Hahn, A, Evolutionary Emahrungswisscnschaft und steinzeitliche Emahrungsempfehlungen-Stein der alimentaren Wcisheit oder Stein des Anstosses? - Teil 2. Emahrungs-Umschau, 2006. 53 (2): p. 52-58.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