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在《蘭亭十三跋》中曾言: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其明确地指出了書法創作中用筆與結字的重要性,特别是強調了用筆在書法創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趙孟頫是四大楷書名家之一,但是其行書也頗有風味,此文欲簡單賞析趙孟頫的行書作品。
趙書《歸去來辭》,被後人稱為“儀鳳沖霄,雲生眼底”。《歸去來辭》橫139.4厘米,縱25.9厘米,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是趙孟頻中年時在吳興故裡所書。末端署款:大德元年十二月五日受益檢校過仆松雪齋。天大寒,以火炙研,為寫此文。孟俯。此卷布局整齊,法度森嚴,盡顯趙書娴熟的用筆,落筆或藏或露,收筆鋒鈍交錯,其中的“所”“之”“會”“為”“何”等字,與《蘭亭序》裡諸字用筆一緻;行書用筆中略含楷意,點畫的飽滿圓潤,字與字之間形成的細微牽絲,無不流露出“二王”用筆的神韻。由此,可以窺探趙孟頻習書的心路曆程。
《秋聲賦》哀而不傷,皆臻于儒家哲學和審美所追求的至高無上的境界。 趙孟頫以行書書寫全文。行筆灑脫流暢,結體豐容缛婉,行間茂密,氣韻彙通,得二王遺韻。可以感受到的趙孟頰娴熟的筆墨技巧,全篇用筆精妙之至,筆緻婉轉流暢,點畫圓潤晶瑩、楚楚可愛。其橫畫輕盈劃過,如風行水面,幹淨利落;以稍露其鋒的方折起筆,又以頓挫收鋒向下回收,流美而又蘊藉。其豎畫的收束部分,或作輕盈懸針狀,或作含蓄垂露态。[1]
趙孟頫行書代表作《洛神賦》全篇清新自然,流光溢彩,因為作品筆勢飄逸,行中兼楷,于法度中不失姿态,洋洋灑脫,元代黃晉雲:趙公用意指法,窮極精密,故其出而為行草,縱橫曲折無不妙契古人。《洛神賦》其中可窺見“無”“之”“若”等多字與《蘭亭序》的筆意相似。趙孟類對古人筆法精熟于心的同時又加以變化發展,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作品中的“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歎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桂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句筆勢延綿,字與字間舒展自如,“衆”“袖”“猗”“伫”“處”用筆絲絲入微,結體或秀麗或豐腴;“雜”“遢”“匏”“翳”筆法精純,字态靈動,落筆或藏或露,運筆徐急分明,收筆快速利落,顯得精美絕倫,神采飛揚。[2]
趙孟中晚年有時故意将點畫轉折的棱角泯滅一些,以追求蒼率荒疏的效果。如《閑居賦》《秋聲賦》《和盤谷子詩》《送秦少章序》等,一反平常結字的嚴謹和用筆的精緻,把注意力集中在筆勢的厚重和筆意的蒼勁上,體勢也力求雄健縱放。這時,他似乎換了一種審美标準,但畢竟沒有走多遠。他的審美意識,還是于平正中求精美,往複間見深化。行書《千字文》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此帖初看似平正無奇,細審則精妙入微,沉着穩便。筆的起伏使轉變化幅度不甚明顯,卻極豐富,這樣便造成了風骨的内涵。寫到後來,漸漸顯出了落筆如風雨的矯健氣勢,其姿緻也顯現出來了。因為是寫在絹上,不甚吃墨,墨色就顯得淡,容易使人感到不精神。但正由此,細看才得見其點畫、使轉、頓挫、提按,甚至行筆的徐疾。從而領略趙孟頫用筆變化的精妙。特别是一些字的長畫三條線分明一一字口兩線,表明筆畫的輕清,畫中一線,說明是如錐畫沙的中鋒用筆。此帖全是子昂的本家面目,毫不作搔首弄姿之态,于平淡中露天真自然之美。[3]
學習和鑒賞趙孟頫書法,應把握以下特點:第一,用筆精純,筆路清晰。起筆、運筆、收筆不故弄玄虛,筆路交代十分清楚,易懂易循。
第二,結體流美,神采煥然。趙孟頻在《蘭亭十三跋》裡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意。”這确實體現了他的學書理念,并追求一生。綜觀其書,結體舒展,行筆放松,點畫間萦帶自如,華滋勁健,字貌圓潤而筋骨内涵,外似柔潤而内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神采煥然。
第三,章法疏朗,靜谧安閑,書卷氣息濃郁,字字流美動人。趙孟頻在學書曆程中力求古韻,将自已平實穩健、溫文爾雅、蘊藉自然的書風注入其中,寓妍美流麗及優雅從容于一體,中和溫潤,風格獨特,自成一家。胡汲仲評日:“子昂書,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裡,舉無此書。”趙孟撷在書法史上國正了有宋以來尚意書風的流弊,使晉唐法規重新步人正軌,從而開啟一代書風。楊慎稱:“至趙子昂出,一洗顔、柳之病,直以晉人為師,右軍之後,一人而已。”[4]
趙孟的書法思想與其人生境遇息息相關。趙孟頫幼年喪父,繼而宋亡。入仕元朝之後,趙孟頫一方面不受前朝士大夫待見,一方面又被蒙古官員排斥,他雖受寵信,但難以施展經邦濟世的抱負,一生都活在煎熬之中。這種煎熬從其晚年《自警》詩中可見一斑:“齒豁童頭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惟馀筆硯情猶在,留于人間作笑談。”其書法思想也是随着際遇逐漸演變。[5]
從以上可以了解到,趙孟頫在高度崇古的理念下,對宋“尚意”書風有着自已的追求和理解。趙孟類作為元代書壇托古改制、借古開今的領袖,其價值和意義趙孟頫的書體彪炳史冊,被樹為書家楷範,其書法理論和實踐深刻地影響了元、明、清以及當今書壇。[6]
此外,有很多人說趙體字“俗”、“媚”,其原因是因為行筆中圓筆較多,轉折處也多圓潤,基本筆法自然不必說。這是區别于其他的,比如趙孟頫推崇備至的二王,都是以硬直為主的。舉個不很恰當的例子,顯然,如果一個人硬瘦,直率,你會說他有風骨,氣度并且精神;但是如果一個人較為臃腫,滑膩,那不免要落于油,俗的地步。但趙體真的俗嗎?我看未必,趙體筆畫精純,基本沒有敗筆,同時字字相通,筆筆類似,但也有變化,董其昌就曾稱贊過趙孟頫書法的“熟”。在我看來這并無不妥,不過是個人喜好,喜歡體勢奇絕、艱澀枯瘦的有,喜歡精熟穩重、工整圓潤的亦有。
參考文獻:
[1] 梅學味. 美玉堅貞 寶光内蘊——賞趙孟頫行書《歐陽修(秋聲賦)》卷[J]. 老年教育:書畫藝術, 2010(8):2.
[2] 韓彬, 孫錫玮. 趙孟頫行書藝術淺說[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14(1):4.
[3] 王連起.趙孟頫及其書法藝術[J].中國美術,2017(05):22-43.
[4] 沈維進. 趙孟頫行書賞析[J]. 老年教育:書畫藝術, 2013(4):2.
[5] 劉守昌. 趙孟頫行書風格及藝術特點淺析[J]. 美術教育研究, 2020(7):3.
[6] 李雯. 趙孟頫楷書行書化的來源[J]. 美術教育研究, 2014(20):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