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論語學而篇講解

論語學而篇講解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6 00:02:00

[原文]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吾身②:為人謀而不忠乎③?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④?”

[原文通釋]

曾子說:“我每天常常反思自己:替人謀劃盡心竭力了嗎?與朋友交往守信用了嗎?不按老師的教導去做嗎?”

論語學而篇講解(論語學而三省吾身)1

[注釋]

①曾子:姓曾(Zēng),名參(Shēn),字子輿,小孔子四十六歲;曾晳之子,魯國人;他們父子都是孔子弟子。曾參的弟子也尊稱他為“子”。

②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常常反思自己。日,名詞作狀語,每天。三,多次,虛數,不是實指。省,音xǐng,反省,反思。

③為人謀而不忠乎:替人謀劃不忠誠嗎,猶言“替人謀劃不盡心竭力嗎”,再進一步解釋就是“替人謀劃盡心竭力了嗎”。為,音wèi,介詞,替。

④傳不習乎:老師傳授的道理不踐行嗎,猶言“不按老師的教導去做嗎”。傳,音chuán,用作名詞,傳授的知識,老師傳授的知識,老師的教導。

[解讀與點評]

曾子是《論語》中多次出現的人物,所以有必要對他予以較詳細的介紹。

曾子(公元前505-前436),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生于東魯,移居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他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伋(子思)師從曾參,又傳授給孟子。可以說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建立和諧社會的思想道德基礎。曾參與孔子、孟子、顔子(顔回)、子思比肩被稱為五大聖人。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齊國欲聘之為卿,他以在家孝敬父母為由,辭而不就。曾子提出過“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第9章)的主張。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本章)的修養方法。

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有人就用《大學》的基本觀點來解釋《論語》。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Chéng)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郕侯”(一作瑕丘候);元至順初年,加封為“郕國宗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宗聖”。在山東省濟甯市嘉祥縣南建有曾子廟、曾林(曾子墓)。 曾姓後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先。

關于“傳不習乎”,有人認為是曾子自己傳授自己實踐,這就要看曾子這番話的背景,看曾子這番話是對誰說的了。

曾子可是最聽老師話的人,天天反省自己做沒做到“忠”“信”,有沒有忘記老師的教導。儒者的自我反思是理性的,是自我認識自我完善的過程。

“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範疇,不止用于君臣關系。至于漢代以後逐漸将“忠”字演化為“忠君”,這既與儒家的“忠”有關聯,又有重要的區别。

“信”的涵義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誠實不欺,用來處理上下等級和朋友之間的關系,“信”特别與言論有關,表示說真話,說話算數。這些是人立身處世的基石。

文/陳廣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