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優裕舒适的家境一瞬化為烏有。
假如運氣背叛了你,穩操勝券的戰局屢次突遭逆轉。
假如世界漠視了你,熊熊燃燒的熱情頻頻遭受冷遇。
你是否還有勇氣,躬身埋頭收拾一切,重新踏上征途?
厄運和慘劇不是生活的本質,但孤獨與失落卻是歲月的恒常。如何面對一次次的失意?意柯那的意大利老鄉阿爾法·羅密歐,也許會提供一種答案——用它堅定的倒三角格栅和頑強的眼神。
熾烈的極速火焰
亞平甯半島上,從不缺少來自地中海的暖風,也從不缺少對于速度的執着。自從A.L.F.A.公司1910年在米蘭成立(此時标志性的十字龍蛇徽章上的字樣,還是ALFA MILANO),這家制造商就專注于打造高性能賽車,以滿足專業買家的參賽需求,這也是那個時代許多車企的主要業務。
作為處女作,裝備了4082 cc直列四缸發動機和4速手動變速箱24HP很快以100km/h的極速在各大賽事上嶄露頭角,而之後的40/60 HP更是在賽車的基礎上,孕育了汽車空氣動力學史上裡程碑式的Aerodinamica。
(圖注:普通版40/60 HP 和Aerodinamica,後者于1914年由Marco Ricotti伯爵委托車身制造商Castagna完成)
對這款近乎完美的水滴式車身來說,領先一個時代的極緻“流線型”設計隻是其開創性的一部分,高爾夫球式的凹坑表面和雙曲面大風擋也足以載入史冊。遺憾的是,由于時代和技術的局限性,它驚人的139km/h極速(同樣馬力下,普通的40/60 HP車速是120km/h)完全無法在賽場上施展,而與此同時,實業家Nicola Romeo的接管也正式開啟了我們熟知的“阿爾法·羅密歐”品牌。
第一次世界大戰并未傷及意大利,反而使一衆參與了軍工制造的企業得到了鍛煉和積累。順應時代潮流的阿爾法·羅密歐也在戰後推出了面向“平民”市場的高端車型Torpedo 20-30HP,性能出衆但售價高昂。
(圖注:定位高端的Torpedo售價超過了T型車的三倍,總銷量隻有124輛)
市場折戟,賽場得意。20世紀20~30年代,一群執着于速度的夢想家和實幹家聚集于阿爾法·羅密歐,性能強大的P2、P3賽車陸續登場,憑借“小而高效的直列8缸發動機、平衡的重量分布、輕量化和精确的操控性”統治了世界汽車錦标賽Grand Prix(F1前身)等一系列高端賽事,拿到了11次Mille Miglia勝利,10個Targa Florio冠軍,4座勒芒24小時耐力賽金杯。
(圖注:首次采用直列8缸發動機的P2賽車)
歐洲賽場第一次刮起了來自意大利的紅色旋風——之後還會有很多次名為“法拉利”的紅色旋風,但其締造者恩佐·法拉利,也是阿爾法·羅密歐車隊輝煌時代的一員。
唯有棱角磨不平
然而輝煌的背後,早埋下了坎坷的前因。
沉迷于賽事的阿爾法·羅密歐在民用車市場接連折戟,難以盈利。他們打造的高性能車型赢得了一座又一座金杯,卻無法賺來消費者的真金白銀。早在30年代,公司就因财務危機而被意大利政府收購,此後也被迫向豪華舒适的民用高端車方向探索,8C系列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圖注:8C 2300 Monza)
如果說早期的8C 2300還靠着“高性能賽車民用版”的名頭賺來回頭率,那麼後續的8C 2900B就具備了無可置疑的“豪華車”資格,尤其是Touring公司打造的車身,簡直是一件精緻華麗的藝術品:初具雛形的盾形格栅、修長優雅的比例和順滑的流線型車身(還記得Aerodinamica嗎),甚至讓人難以聯想到賽道上的那個紅色精靈。
即便是在賽道,阿爾法·羅密歐也并非一帆風順。
1925賽季,冠軍車手Antonio Ascari在比賽中遭遇車禍不幸身亡,随後恩佐·法拉利也離開車手崗位,自創車隊;1938年,正當他們準備憑借8C 2900B賽車版再創輝煌時,二戰的來襲又讓阿爾法·羅密歐再次成為軍備工廠。這次的意大利不再有一戰的“好運”,百廢待興的制造業和作為戰敗國受到的制裁,又讓他們在賽道上的複興充滿挑戰。
在工程師們的不懈努力下,Tipo 158賽車成為戰後的賽場明星,但還沒等它大展神威,1948和1949年的兩次車禍直接導緻兩名車手的死亡。
還要繼續嗎?
阿爾法·羅密歐又一次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他們在第一屆F1大獎賽中奪得了全部7場比賽中6場的冠軍,毫無懸念地将總冠軍收入囊中。随後又使用升級後的Tipo 159賽車再奪一冠。但緊接着,賽事規則的巨大變化讓阿爾法·羅密歐有些無所适從,暫時離開了這片無限熱愛的賽場。
這次,賽場失意的阿爾法·羅密歐卻迎來了民用車市場的機遇。由于二戰後小型民用車市場的需求激增,汽車行業各大巨頭都瞄準了這個細分市場,推出了自己的“國民車”。
國民車可以做,但賽車基因不能丢。阿爾法·羅密歐選擇基于戰前的賽車6C 2500來打造一款家庭用車1900 Berlina,核心思想是“能夠赢得比賽的家用車”,大緻可以理解為 “秋名山王者”。賽車底盤的家用車,這聽起來就像是給Espresso加了點奶泡和牛奶,看上去顔色淡了很多,但一入口,那股濃烈的咖啡香氣絲毫不改——畢竟,卡布奇諾也是意大利人的發明。
說回1900 Berlina,相比前作,它最大的變化來自車身造型:由于工廠流水線大批量生産的要求,阿爾法·羅密歐第一次完全放棄了“車身和底盤分開設計”的套殼模式,而将統一的車身組裝在底盤上——這對阿爾法·羅密歐品牌和一衆車身公司都有着重要意義。
對這些車身公司而言,原來習慣的“車企造底盤,我們按需定制外殼”模式逐漸成為曆史,小批量、定制化車身制造的業務将逐漸萎縮,那麼“大批量的車身造型設計”就成了新的增長點。因此,意大利的大批車身制造商開始與車企合作,負責“量産車造型設計”業務,這種轉變促成了意大利設計公司的輝煌,以意柯那為代表的新創設計公司,其快速發展也有賴于這片肥沃土壤。
(圖注:百花齊放的6C 2500和統一的1900 Berlina)
另一個角度上,對阿爾法·羅密歐而言,統一的車身意味着一緻的外觀,公司終于從之前的思維轉向整車制造,而且外觀造型也承載了品牌形象的重要使命。因此公司必須選定一些有識别度的特征作為品牌DNA。
熟悉阿爾法·羅密歐的讀者大概能猜到,倒三角格栅要來了。
倒三角?遠不是全部
“Trilobo”倒三角盾形進氣格栅的雛形出現于6C 2500的幾個版本(當時的模式是:阿爾法·羅密歐這種車企制造發動機底盤,多家車身制造商都可以匹配自己設計的車身外殼),最初也隻是6C 2500若幹前臉風格的一種。但阿爾法·羅密歐最終選定了這種有特色、有腔調的特征來作為統一的視覺符号,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基因。
從現在的視角來看,倒三角格栅确實是一着妙棋,兼具識别度和靈活性:
當然,阿爾法·羅密歐的設計基因絕不止于此。事實上,它像是“過關打怪”一樣,以品牌精神為索引,在各款經典車型中收集有特色、有價值的設計特征或風格,在日後的車型上閃光:
順便說一句,Tipo 33還擁有極具想象力的蝶翼門,曲率極大的雙曲面側窗玻璃與車頂相接(還記得Aerodinamica嗎);
這些特征固然重要,但請記得,阿爾法·羅密歐的品牌核心,仍然是對于速度的追尋、對勝利的追求,以及讓更多人享受賽車體驗的初心。
四葉草會磨損,紅色車漆會黯淡,倒三角格栅也許會在某一天改變,而有些東西不會消亡。相信在每一輛阿爾法·羅密歐上,我們都能看到狂野的速度感和倔強的求勝欲。
哦對了,就在2019年,阿爾法·羅密歐回到了F1賽場。就在2022年,阿爾法·羅密歐車隊的周冠宇成為了這個賽場的第一位中國正式車手。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假如運氣背叛了你,假如世界漠視了你……
也許你可以端上一杯卡布奇諾,堅定地橫起眉毛,瞪起眼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