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十六字箴言

孔子十六字箴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4 13:55:53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裡仁第四》

01

《論語·裡仁第四》篇裡有這樣一句話。

通俗的理解,一般被認為是:

孔子說,古代的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啊。

在《孔子家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後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孔子十六字箴言(金人三緘其口孔子在論語中說出這個道理)1

當時孔子仰慕周禮,于是魯國國君就提供車馬物資,讓孔子到周朝國都去觀摩學習。

孔子之周,向老子問禮,向苌弘學樂,這就是後來韓愈在《師說》中提到的“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苌弘、師襄、老聃”的來曆。

孔子接着到周朝的宗廟學習,在宗廟的石階右側伫立着一個銅人,銅人嘴巴被封緘了三次,在他背上,刻了銘文: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

無多言,多言多敗;

無多事,多事多患。

(未錄全文,有需要可自行查閱,非常棒的銘文,對現實生活很有指導意義)

孔子十六字箴言(金人三緘其口孔子在論語中說出這個道理)2

這位“古之慎言人”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孔子在《論語》中說到的“古者”。

按照通俗理解,孔子是在說古代的人不會輕易說話,一旦說出口如果後面做不到就很丢人。所以做人說到就要做到。

進而有人延伸為“言必信,行必果”。

其實孔子是很反對“言必信”的。

孔子十六字箴言(金人三緘其口孔子在論語中說出這個道理)3

他的原話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而讀懂孔子意思的孟子更是幹脆表達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這才是孔子的意思: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動态變化的,所有的條件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當事物發生的條件已經發生了變化,你還死抱着“言必信”,那會被生活暴揍的鼻青臉腫。

——這就是在現實生活中,你會發現很多人“不講信用”“朝令夕改”,但最後他卻能把事業做的很大的原因。

——他與這個世界保持着同步的變化,他的思維是一種動态思維,因此他知道沒必要死守“言必信”的信條。

孔子十六字箴言(金人三緘其口孔子在論語中說出這個道理)4

那孔子所說的“言之不出”是什麼意思呢?

02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注解說:直言曰言。

什麼叫“直言”?

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語言”(或“言語”)是合在一起的使用的,但在古代,“言”和“語”并不相同。

孔子十六字箴言(金人三緘其口孔子在論語中說出這個道理)5

言,或者說是“直言”,是指不經過思維控制,脫口而出的那些表達,就像“破口大罵”,根本不會經過大腦思考,張口就會來。

但是“罵”之後呢,有良心的人就會反思與後悔。

所以不經大腦的“言”,往往會帶來恥辱,就像一個未經學習教化的孩子,他的表達很多就是“言”,但是他脫口而出,不對的,往往就會被父母教訓。

孔子十六字箴言(金人三緘其口孔子在論語中說出這個道理)6

什麼叫“語”。

“語”是經過修飾後的“言”,在現實生活中,感性的女性往往以“言”為主,而男性更多的是“語”。

其實在《金人銘》中,古人已經做過注解:慎言即良言,不是不說話,而是指出口必是經過斟酌思考之後有利于大衆的良言精句。

說話要經過思考,知道的就說,不知道的就不說,所以老子就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03

孔子這句話,是否一定要這樣理解呢?

不一定,從這裡也能看出《論語》的偉大。

孔子十六字箴言(金人三緘其口孔子在論語中說出這個道理)7

它的适用理解空間特别寬泛。

如果不去深入探讨,單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把話不要輕易說出口”,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實際的意義。

——畢竟很多話,沒說出口的時候,主動權在你,而一旦說出口,這句話你就“不能做主”了。

這對現實中的交際很有幫助:你要想好,你說的話,是說給誰聽的,這句話隻要一說出去,它的所有權就不再歸屬于你。

孔子十六字箴言(金人三緘其口孔子在論語中說出這個道理)8

如果再深入一些學習,弄懂了“言”的意思,那就能更好的修養自己,在平日裡時常自我提示:“言之不出”,長此以往,你說出的每一句話,就不再那樣冰寒刺骨。

這對個人修養的提升,是一件好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